小區為家 退而不休
家住平江路2號的徐桂芳和孫致孝夫婦是一對結婚40年的恩愛夫妻。
退休前,徐桂芳是上海電子信息技術學院的一名機械操作課程教師。在執教生涯中還曾被評為三八紅旗手。徐老師業余愛好廣泛,民族舞表演、游泳義務教學,使她的生活豐富多彩。退休前,孫致孝是原復旦大學附屬醫科大學副教授。即使已退休近20年了,學者風范的他每天都會去區圖書館讀書看報。他們育有一子一女,現也各自成家,女兒更遠嫁大洋彼岸。所以,兩人有充裕的時間享受退休后的人生。
雖動靜愛好不同,但他們卻有共同點:都有一顆火熱的奉獻心。退休后,他們將發光發熱的能量帶到了社區,一起做志願服務,是街道和居委組織的各類活動最熱心的參與者。
平江路2號是一個隻有數十戶居民的微型小區。因為一些歷史遺留原因,沒有物業、沒有業務會,甚至沒有門衛和清潔工,然而小區內租戶卻不少。所以,對該小區來說志願者和樓組長的作用格外重要。20多年來,徐桂芳一直擔任小區的樓組長和各項工作的志願者,為此她付出了很多精力和時間。居委和小區的所有對接工作她在做﹔小區裡花園和樓道是她默默定時在清掃。真心待人是徐桂芳夫婦的處事態度。不僅自己家庭和睦,還熱心關愛鄰裡。隻要鄰居們有困難,她們一定會伸出援助之手。這份熱心腸讓徐桂芳夫婦從未與鄰裡紅過臉,也將樓上樓下小區鄰裡間的矛盾逐一化解,整個小區成為一個和諧的大家庭。
在社區開展垃圾分類工作時,徐桂芳和孫致孝主動帶頭,做起了垃圾分類宣傳員、指導員,先自己學習如何正確進行分類以及可回收垃圾的正確處理方法,再向居民們進行宣傳和指導,幫助居民們快速掌握正確的分類法。
此次疫情伊始,徐桂芳和孫致孝協同居委干部對小區內所有人員第一時間進行了排摸。尤其是那些將房屋出租的房東們,著重向他們了解租客們的個人信息。當街道安排特保人員為平江路2號設立門崗后,徐桂芳積極配合工作人員,為出入社區的外來人員,做好實名登記,並督促租戶們填報外來人員健康信息登記表,及時上報居委。街道派發消毒藥片和噴壺給小區,徐桂芳就組織小區內其他志願者。定時做消毒殺菌工作。當網上預約購買口罩開始后,不少年長居民不會使用APP或沒有智能手機。徐桂芳和孫致孝手把手教導如何使用APP,主動幫助大家進行預約。有老人腿腳不便,指定購買口罩的藥房又離小區較遠,她們夫妻倆就騎車去為老人們購買。
夫婦攜手 護老愛老
數年前,街道在社區開展“老伙伴”計劃,由較年輕的健康老人結對高齡獨居老人,開展互助關愛志願服務,徐桂芳又熱心地當起了高齡老人的貼心伙伴,孫致孝也非常支持她。徐老師燒得一手好菜,孫老師又是祖籍東北人,兩人常會在家一起包正宗的東北水餃,每次都要准備300多個,給小區裡的鄰居和老人們都嘗嘗。
小區裡的顧阿婆已經80多歲了,老伴過世早,女兒住得遠,平日總是一人在家,很是孤單。徐桂芳知道后,常買些水果、糕點,去探望她,陪她聊天,替她理發。一次閑聊中,徐桂芳說起了和家人去旅游,顧阿婆聽后很羨慕。徐桂芳回家后告訴孫老師,兩人心裡悄悄有了計劃。之后,當和家人去蘇州、浙江游玩時,他倆把顧阿婆也帶去,滿足了她的心願。
徐廣英是小區內另一位獨居老人,身體不好,需長期服藥,但不識字,不知藥名,更不會看保質期。孫致孝把她的服藥須知都記錄下交給徐桂芳,由她來監督阿婆每天服藥。年邁的老人眼睛裡常長倒睫毛,徐桂芳總細心地幫她逐根拔去再點上眼藥水。
小區內每位老人徐桂芳都關心、了解他們的情況,感人的事跡不勝枚舉。也曾有數位老年鄰居去世,每一位徐桂芳夫妻倆都會去參加追悼會,送逝去老人最后一程。傷心在所難免,但老人在世時曾關心照顧過他們已無任何遺憾了。2018年,徐桂芳被評為區優秀老伙伴志願者。
徐桂芳和孫致孝家庭所做的都是平凡小事,但點滴中見真情。把源自小家庭的愛延伸到了原本是陌生人的鄰裡間,成就了一份大愛。一個家庭的美滿,帶動了一個社區的美滿,造就了整個社會的和諧。他們的用心付出,無私奉獻,值得全社會去學習、去弘揚。
(供稿:徐匯區婦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