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與開放:雙循環下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為主題的上海金融論壇12月13日在上海舉行。論壇就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展開多角度、多層次、多領域的對話和思想碰撞,最引人注目的,是由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理事會執行理事屠光紹和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高金兼職教授李揚共同發布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目標與發展建議》,提出新發展格局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長期目標應進一步明確:到2035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引領亞洲輻射全球、以開放的現代化金融市場體系為核心、以全球人民幣資產配置中心為標志、與紐約和倫敦並駕齊驅的頂級全球金融中心。
短短的幾行字,勾勒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重點發展領域,信息量很大。為什麼如此定位?又將如何實現?且聽國內外專家如何支招。
專家討論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十四五規劃建議。
暢通“雙循環”,進一步推動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2020年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戰略目標年。按照2009年國務院19號文件要求,至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與中國經濟實力和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2020年即將過去,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下一步發展方向如何?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吳清說,“推動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在金融領域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推動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促進上海成為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更好配置全球資源以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共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金融力量可以發揮更大作用。”機遇與挑戰並存。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的發展格局,加快金融供給側改革,把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作為著力點,進一步促進需求側改革,加快推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把暢通國內大循環文章做足,也把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文章做好。
“十四五”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承上啟下重要時期。屠光紹介紹,“報告”起草背景是,中國金融改革和開放開啟了新階段。比如中央提出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整個中國金融體系的優化和結構的優化,都做出很多安排。在金融開放方面,這兩年中國步伐很大,不光是金融服務業開放,也包括金融市場的開放,還有很多制度的開放。
2009年國務院19號文件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提出階段性戰略目標——今年年底基本建成與中國經濟實力和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他認為,要認真總結階段性戰略任務,更重要的是根據新發展格局,中國金融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怎麼在總結過去階段性戰略任務的推進和實現基礎上,再提出新的規劃。
過去十多年,上海已經成為中國金融市場體系的中心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重要特點是以市場建設為核心,經過十多年努力,取得長足發展與進步。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瑞穗金融集團講席教授、國際金融家論壇名譽主席王江說,金融市場是現代金融體系核心,是資源配置和定價的中心平台,為指導實體經濟的宏觀和微觀決策起了重要指導作用。過去十多年,上海已成為中國金融市場體系的中心。2019年,上海金融市場成交額達1950萬億元﹔2020年,上海金融市場有望突破2000萬億元。
上海証券交易所是上海金融市場的核心。近幾年來,上交所圍繞股票、債券、基金、衍生品四個市場和國際化業務取得不少進展。
上交所副總經理劉逖介紹,在股票市場方面,2020年,上交所總市值首次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三大証券交易所,僅次於紐約和納斯達克。今年前11個月,上交所新增長IPO公司203家,IPO投資額是3200億,這兩個指標也排在全球首位。科創板上市公司202家,總市值3.2萬億。IPO科創板投資額則超過2800億元,支持了一批具有關鍵核心技術標杆企業,科創板初步形成以集成電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行業的聚集效應和示范效應。
在債券市場方面,今年,債券市場余額達13萬億,投資額約6萬億,其中企業通過發債和資產証券化,通過上交所債券資產籌集資金3.5萬億。
上交所還有兩個市場——基金市場和衍生品市場,目前ETF市場交易所市場在亞洲規模上排第二,流動性是亞洲最好的。而衍生品市場,主要是為投資人提供更多風險管理工具,讓投資人更加大膽購買股票。
國際化方面,上交所也成效顯著:首創境內外市場互聯互通機制,2014年推出滬港通,之后推出中日ETF互聯互通﹔2019年順利推出(滬連通),同時,歐洲和其他一些亞洲地區,上交所也參股投資了証券市場。
有這樣的發展基礎,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有底氣翻開新的篇章。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現時的不完美,正是下一步改進的方向
“報告”明確提出了2035年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目標,主要還是圍繞金融市場而提——引領亞洲輻射全球、開放的現代化金融市場體系,以全球人民幣資產配置中心為標志,頂級全球金融中心——幾個目標比2009年19號文更進了一步,也比現在的目標更進了一步。
這樣的高標准,是針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現存不足而提出的。
部分中外專家通過連線發表演講。
“繼續將金融市場作為金融體系基礎設施來建設,非常重要”,王江說,“金融市場的主要功能是流動性和定價功能,在資源配置中起著非常重要的核心作用,以健全的市場功能作為唯一建設目標是一定要堅持的,這樣才能避免短期的功利主義。”
他認為,市場建設首先要從結構的完善角度來探討。中國有些市場的結構非常小,總體來看發展並不平衡。比如短期貨幣市場、國債、公司債、証券化資產及衍生品中,前面一些有相當規模,而証券化資產和衍生品市場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其次,上海金融市場的質量和效率還值得提升。目前一些金融市場面臨著限制和扭曲,比如國債市場和信用債市場。要在控制好系統風險前提下,最大限度發揮金融市場的市場機制,取消不必要的分割制約和限制。這樣,才能建立一個相對穩定、有足夠信譽、真正國際化的市場。
第三,開放還有提升空間。金融市場的開放應該雙管齊下,一是目前已有的在岸市場全面開放,首先要內部開放,然后對外開放,大力引進國際資本和機構﹔二是打造全球最高水平的離岸人民幣市場,也就是有一個在岸的離岸人民幣市場,這對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非常重要,這要有高度的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法律、監管、風控和稅收體系作為支撐,否則只是紙上談兵。
第四,要進一步探討推動創新。應積極地從服務實體經濟的角度來開拓市場,開拓新的產品和新的服務,包括科創板的完善、資產証券化體系的建立、衍生品場外市場的發展、財富和資產管理業務的現代化等。值得一提,是應該以金融科技和大數據為杠杆,形成后發優勢,包括利用金融科技和大數據來提高現有市場產品和服務的覆蓋深度和效益,開拓新的市場產品客戶,直接對接市場與個人和中小企業,提高金融服務效率。
對於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新任務給出31條建議
今年夏天,“報告”課題組成立,由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中國金融研究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相關人員組成,屠光紹和李揚教授作為課題報告牽頭人。
屠光紹介紹,關於建設目標和發展建議的主報告,對新發展格局下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新任務給出了建議內容:首先是促進國內金融體系完善和結構優化,其次是加快確定並鞏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在全球人民幣資產中心的地位,促進人民幣的國際化,最后要在促進國內國際金融資源的有效配置、良性互動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報告》還提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長期目標,到2035年,上海要基本建成立足在亞太,同時輻射全球的,以開放的現代化金融市場體系為核心,以全球人民幣資產配置中心為標志,與倫敦和紐約並駕齊驅的全球金融中心。屠光紹表示,中國的經濟實力不斷上升,不光對中國經濟自身提供越來越大的動能,因為中國是全球化參與者,對於世界發展也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圍繞夯實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基礎支撐,“報告”對“十四五”期間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提出8方面31條建議,細化了國際金融中心發展的舉措。
上海新的交易廣場開始啟用。(上交所提供)
建議包括:加快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提升資源配置功能:進一步統一交易所和銀行間國債市場,增強國債市場流動性﹔完善資產証券化體系,拓展市場結構﹔豐富各類衍生品市場品種,擴大投資者參與度﹔發展高收益債券市場﹔發展特殊資產市場﹔完善綠色金融交易市場。
健全金融機構體系,支持直接融資和科技創新:試點商業銀行經營証券業務﹔允許民營、外資資產管理公司參與不良資產一級市場﹔建立國家政策性科技銀行。
擴大金融對外開放,推動人民幣資產全球配置:擴大外資機構業務准入范圍﹔逐步開展各類人民幣資產跨境轉讓業務﹔建設亞洲國際中央証券托管機構﹔推進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依托跨國公司資金池推動資本項目可兌換﹔推動金融數據跨境流動﹔推動建設上海ESG投資國際合作促進機制。
依托臨港新片區功能,建成全球最高水平的金融開放先行區:試點本外幣合一離岸賬戶體系﹔加快推進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平台建設﹔推動金融管理制度和稅收制度與國際高水平接軌。
強化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金融科技高地:完善國際化支付清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國家金融科技發展研究中心﹔建立全國統一的金融信息數據庫。
完善金融法治和監管,構建完備的金融風險防范體系:在臨港新片區建立金融法治試驗區﹔在科創板試點建立更完善的証券集體訴訟機制﹔爭取中央賦予上海更多金融管理權限﹔建立全金融市場的風險管理與壓力測試中心。
加大人才資源聚集,提供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完善高端金融人才政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建立數據資產相關的法律制度,加強個人信息與隱私權保護﹔完善政府服務,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加強戰略規劃引領,形成多方建設合力:高度重視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戰略規劃引領和統籌作用,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規劃納入國家規劃體系﹔健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工作協調機制,在金融改革、開放創新和風險防范等方面形成更有效的協同效應。
應該說,這是一個系統工程,為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下一步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為謝衛群攝)
責任編輯:季覺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