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對上海而言,充滿挑戰,又令人振奮。
這一年,有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的莫大考驗。11月25日,就在中共上海市第十一屆委員會第十次全體會議召開同時,這座城市依舊在迎戰秋冬散發疫情,防控工作堅決“跑到病毒前面”﹔
這一年,是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親臨點贊:“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上海是一座光榮的城市,是一個不斷見証奇跡的地方”,指明了浦東新的定位、新的使命﹔
這一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藍圖擘畫之年。
25日,上海市委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上海市委關於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重要講話精神的決定》《中共上海市委關於制定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兩份重要文件。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指引下,上海謀全局、開新篇——站在歷史交匯處,未來已來。
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參加全會分組討論。
上海市委書記李強表示,上海“一定能創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跡,一定能展現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氣象”。
歷史方位: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
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黨的十九大以來,這是總書記連續第四年來到上海。
全會現場,李強說:“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出席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這是上海發展進程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大事。”
何為裡程碑?
30年前,黨中央打出浦東開發開放這張“王牌”,在關鍵時刻起了關鍵作用,掀開了我國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的嶄新篇章。
而今,我們同樣面臨世界格局之變、發展階段之變、發展格局之變,既要有勇氣應對未來風高浪急、暗礁潛流增多的挑戰,也要有膽略抓住和用好未來發展的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時代再一次選擇了浦東,浦東又一次迎來了歷史機遇。”李強說。
上海市委全會會場
“浦東開發開放,在座很多都是親歷者,一晃30年了。”上海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蔣卓慶感慨,“當年,小平同志的南巡講話,指引了浦東發展近30年。這次,總書記的浦東講話,為下一個30年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新的歷史方位,有新的時代賦予。
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囑托:黨中央正在研究制定《關於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將賦予浦東新區改革開放新的重大任務。“浦東要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勇於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
“總書記賦予上海推進浦東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重大使命,我們一定牢記囑托,堅定做好踐行者,體現勇當開路先鋒、敢當闖將的精氣神。”上海市委常委、浦東新區區委書記翁祖亮說。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這是對浦東的期許,更是對上海的重托。
引領,勢必要跑在前列。“走前人的路,難免擁擠。走新路,有風險,也有風景。”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市發展改革委主任馬春雷形容,引領區要做的,是在“無人區”探索,要插路標、畫新圖。“敢想敢作敢為,上海承擔的是壓力測試下的先行先試。”
重任在肩,上海正在開啟新的歷史征程——李強形容,“不能拿著舊地圖,找不到新大陸”,上海的干部,要在“司空見慣”處多發問、多改進,把看似不可能的事變成可能。
全會指出,上海要全力打好新時代浦東高水平改革開放這張“王牌”,全力做強創新引擎,全面加強改革系統集成,深入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繼續當好披荊斬棘的開路先鋒、乘風破浪的排頭兵,更好發揮服務全國發展的龍頭帶動作用。
與會的代表們在討論中形成共識:《決定》和《建議》,是今后5年乃至更長時間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准確把握了“十四五”時期發展環境和背景深刻變化,看清了未來發展的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
為全局計,為世代謀。上海,正切實把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轉化為推動“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上海發展的創新思路和務實舉措。
地理方位: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和雙循環的戰略鏈接
上海,地處“江海之匯,南北之中”,長期領中國開放風氣之先,是全國擴大開放的重要樞紐,地位特殊。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征程上,我們要把浦東新的歷史方位和使命,放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兩個大局中加以謀劃,放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予以考量和謀劃。”
跳出上海看上海,才更懂得這座東方名城的靈魂與根脈。
全會提出,要把上海打造成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全面服務帶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全國發展,更好代表國家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做出上海應有的貢獻。
全會會場
大江東敲黑板,且來劃劃重點。
——打造中心節點,主要是賦能,增強暢通國內經濟循環的推動力,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環節掌控核心位置。
——打造戰略鏈接,關鍵要打造吸附全球要素資源的引力場、融入全球產業鏈的橋頭堡、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試驗田,成為“走出去”的最好跳板、“引進來”的前沿陣地。
如何破題?上海提出重塑內在布局,市域將加快形成“中心輻射、兩翼齊飛、新城發力、南北轉型”空間新格局。嘉定、青浦、鬆江、奉賢、南匯等五個新城的建設,備受矚目——“打到外線去,開辟新戰場”,跳出原有城市格局開拓新的空間。
“新城建設,不是重復‘昨天的故事’,而是重大機遇。”奉賢區委書記庄木弟表示,未來的奉賢新城,不能滿足於“郊區新城”,而要打造“獨立的綜合性節點城市”,成為承載上海未來發展的新戰略支點之一。
服務國內大循環,長三角是上海發展的重要腹地。全會指出,要以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為突破口,聯動長三角區域發揮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業發達、產業鏈供應鏈相對完備和市場潛力大等優勢。上海要發揮龍頭帶動作用,龍頭帶動龍身舞起來,更好引領帶動全國發展。
馬春雷說,要從新格局定位審視上海新一輪發展定位——中心節點和戰略鏈接,有非常特殊的價值和作用。“上海今后對國家的貢獻,最大價值在哪?功能需要集聚,也需要輻射。這是上海特殊的比較優勢。”他認為,對內,要在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中,不斷打破固有的行政壁壘,讓各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帶動長三角發展,助力國內經濟循環更加暢通﹔對外,要把臨港新片區等對外開放形成的好做法、好經驗,上升成為制度和規則,加強與世界的對話交流。
全會指出,上海要把國內國際雙循環能量交換的文章做足,構建要素鏈接、產能鏈接、市場鏈接、規則鏈接,形成獨具優勢的戰略通道,助力我國經濟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責無旁貸。
改革開放以來,上海一直是外資進入中國、貨物進出口的重要樞紐。世界疫情尚未平息,剛剛結束的第三屆進博會,參展商們為何近悅遠來?在那些願意花來回28天隔離的境外客商心中,是進博會,是中國,給了他們市場和機會。而這個全球首創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這個巨大市場的入口,就在上海。
城市方位:整體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
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
100年前的上海碼頭,走過留美幼童、庚款學子,走過王韜、康有為、梁啟超、蔡元培、魯迅……一代代睜眼看世界的中國人,從這裡出發,把中國文化帶向世界,也將新思想帶回中國。
1921年初夏,毛澤東與何叔衡作為中共湖南代表來到上海。在原望志路106號一座石庫門民居,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激起“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1949年,新中國成立,上海成為“共和國長子”,奮力擔負工業化重任。
1990年,浦東開發開放,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新征程……
百年波瀾壯闊,上海屢創奇跡,頻頻走在時代的風口浪尖。
新時代,新奇跡,上海對這座城市,有新的謀劃——全會首次提出,上海要整體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要堅定不移建設數字中國,將數字化發展作為“十四五”重大舉措。上海在《建議》中明確將推動城市數字化轉型寫入指導思想,提出努力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數字之都。
這是一個全新課題、系統工程,涵蓋城市生產、生活、生態方方面面:經濟數字化、生活數字化、治理數字化……要推動城市整體邁向數字時代,讓城市更聰明、更智慧,引領生產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全面創新。
李強解釋,把數字化擺在這麼重要的位置,是因為數字化正在重新定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成為經濟社會發展變革的核心驅動力量,數字化時代正加速到來。“面對數字化發展全面提速、整體躍升的新態勢,誰佔據數字化轉型的先機,誰就掌握未來發展的戰略主動。”
落子布局,贏在先手。
上海徐匯區城市運行中心 徐匯區提供
上海數字化發展已有很好的基礎:“一網通辦”總門戶接入服務事項2734項,實名用戶4080萬,網辦率52.14%。今年推進的“一件事”辦理審批環節、審批時間、材料提交、跑動次數分別減少69%、54%、75%、71%。上海的“一網通辦”,還入選聯合國2020年電子政務調查報告經典案例。
上海與蘇浙皖合力打造長三角“一網通辦”,65項服務實現跨省“一網通辦”,完成全程網辦約423萬件。同時,加快推進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市、區、街鎮三級平台和市、區、街鎮、網格、社區(樓宇)五級應用體系初步形成。
更聰明的大腦,更溫暖的內心。上海正將“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化為具體行動。
“數字城市是全方位、革命性賦能,體現在經濟社會民生各方面。”上海市商務委主任華源提及數字賦能早餐工程,依托科技手段推進了非接觸經濟發展新模式,反響最好的是上班族,“每天多睡10分鐘”。
“我們要始終把上海未來發展放在‘兩個大局’考量和謀劃。以奮斗開辟新局,將善意和溫暖融入城市治理全過程,以提升自身本領的最大確定性,應對未來千萬變化的不確定性。”徐匯區委書記鮑炳章說。
長河入海,上海的航向,已然清晰。
“奇跡不會從天降,美好未來靠奮斗。”李強說,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意義重大,任務艱巨,前景光明。上海全市上下要眾志成城,開拓進取,“奮力創造新時代上海發展新奇跡,共同譜寫‘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新篇章。”
(本文圖片除注明外,均由陳正寶、張弛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