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之時,文化將成為消費升級的“先導”因素。
“沒想到,網紅服務區搬到了國家會展中心!”
11月19日上午開幕的第三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上,美得堪比景點的“網紅”高速服務區竟搬進了會場。
觀眾佩戴口罩,出示健康碼、測溫后進入展館。
不僅如此,未來3天裡,參觀者既能在這裡登上“徐家匯藏書樓”,也能走進《慶余年》的“范府”﹔既能近距離觸碰多項非遺技藝,也能觀摩電競比賽、了解網文大IP……來自長三角、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文化創意、文化智慧、文化成果在這裡碰撞融合。
盡管新冠疫情影響猶在,本屆長三角文博會不僅展覽面積與去年持平,展商更是同比增長13%達1011家,其中海外展商101家。
一個高速服務區,為啥打造成江南水鄉的模樣會贏得如此關注?“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意味著將引爆‘情緒價值’。”一些業內人士介紹,按照國際經驗,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之時,人們會更關注精神需求,文化將成為消費升級的“先導”因素。
前有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交易形式喜人,后有“設計上海”等多個展覽蓄勢待發,疫情陰霾逐漸散去后,“文化”正成為經濟脈動的先導因素。
“科技+文化”玩出新花樣
上海大劇院展台,從昆曲《浮生六記》劇本中獲得設計靈感,編劇羅周的靈秀字句分拆后懸浮在白色空間中,形成獨特的具有東方審美的視覺效果。人們穿行在文本當中,仿佛進入了《浮生六記》人物的精神世界,帶來新的藝術體驗與遐想。
剛開館不久,江蘇賦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多人VR體驗區迎來了不少參觀者。這台被命名為“陸地戰車”的大型VR設備,前后兩排座位,可同時容納6人觀影。戴上VR眼鏡后,座椅隨著影片內容前后晃動,營造身臨其境之感。“VR影片的畫質非常高清,你好像真的到達了一個卡通版的海底世界,有幾個瞬間的視角非常刺激。”剛體驗完《海底世界》的參觀者劉婕意猶未盡。
體驗區一旁,業務專員李雨馨正在為觀眾介紹:“這些VR設備主要應用在商場、景區、科技館、展覽館等空間,比如‘網紅’蘇州陽澄湖服務區就有體驗項目。”李雨馨說,參展長三角文博會,就是看中整個長三角地區的消費力,“明年,公司計劃在長三角地區開出200家以上的門店。”
“科技+文化”在此次文博會上幾乎無處不在。江蘇館序廳,頂天立地的“卷軸”《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中,隨著潺潺流水,運河地標、沿岸城市的信息和描繪運河的數百首詩詞一一浮現。這幅長135米、高3米的“卷軸”,展示了數字展陳和閱讀的可能性——運用微動畫制作技術,讓展覽和閱讀體驗更具沉浸效果。
“卷軸”對面的騰訊展台則以江南文化的“琴棋書畫”貫穿,展示“國潮”遇上科技的魅力:隻要對著屏幕做出手勢,就能隔空奏一曲蘇州評彈﹔國家圍棋隊專用訓練AI,讓參觀者可與機器對弈﹔書寫生肖成語,生肖動物就會在徽派建筑間穿梭演繹成語意境﹔選取九色鹿、翼馬、青鳥、守寶龍等敦煌瑞獸元素,參觀者能自制專屬絲巾,還能運用AI技術“雲試戴”。
“科技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文化則是讓科技與生活聯系更緊密的黏合劑。”騰訊工作人員介紹,文博會上的展示是騰訊基於多年人工智能技術和產業實踐積累,AI與傳統文化結合的產品將進一步推進AI場景落地。
融合打造消費新“生態”
貴州赤水苗族民間竹編藝人現場展示竹包瓷工藝。
走出騰訊的“琴棋書畫”,又逛進了“范府”——由騰訊影業、新麗傳媒、閱文影視三家聯動的網劇《慶余年》,不僅在國內播放量被網友稱為“嚇人”、拿下白玉蘭獎大獎,海外視頻平台同步播出點擊率也突破14億。如今第二季《慶余年》正式啟動,同名手游今年也開啟測試。文博會上,《慶余年》經典情節“朝堂斗詩”場景再現,吸引了不少參觀者駐足。
閱文集團的展區猶如一棵“大樹”,樹根是騰訊影業、新麗傳媒等各大業務平台,樹干則是包含《慶余年》在內的多個IP案例——通過不同平台融合打造多元作品,構建出茁壯成長的“內容生態”。
“與合作伙伴開放協作,發揮影視工業‘放大器’的力量,才能不辜負每一個好作品,不斷開拓每個IP的價值空間。”閱文相關工作人員介紹,上海的開放包容以及長三角地區濃厚的文創氛圍,為網絡文學發展提供了一片沃土。閱文將繼續扎根於這片沃土,擁抱新文創理念,朝“更強的文學內容生態”邁進。
《慶余年》2007年開始連載,2019年推出劇版第一季,從“閱讀”到“觀看”再延伸至“游戲”的融合開發模式為消費者帶來全新體驗。而文博展上另一側的上海對口支援地區展區,則展現了“吃喝玩樂”的融合文旅消費模式。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文旅農特產品首次亮相長三角文博會。展館內外被設計成三峽大壩的樣子,稻花香酒、夷陵紅柑橘和茶葉、蜂蜜、非遺手工制品等當地特色產品吸引了不少參觀者。在現場當地企業就與上海企業簽下柑桔、茶葉銷售合同,簽約總金額達3.6億元。
“消費優質產品,也要了解產品背后的風土人情。”從安徽來參加文博會的羅先生說,文化搭台、旅游唱戲、產業帶動,文化與旅游、農業、特產的融合,為消費者提供更深度的體驗,也為當地高質量發展賦能:“打好文化這張牌,是未來競爭的關鍵。”
為什麼是上海,是長三角?
“出了雲南,我要考慮上海人的審美。”在雲南華寧陶展位上,華寧陶傳承人汪大為捧著一個白色的陶碗,向參觀者介紹這個馬蹄型的碗——其器型在當地有1000多年歷史,是汪大為從民間收藏的上萬件老陶瓷中找出的創作靈感之一。“我家世代做陶,傳到我是第18代。”他說,自己與祖先的最大區別或許在於“祖先不會考慮上海人怎麼吃飯”。
華寧縣副縣長何文珠介紹,去年他們就曾組團參加文博會,效果很好,“華寧陶如今最缺的是知名度,長三角文博會是最高級別的文博會之一,希望每次都來參加,打響品牌知名度。”
無獨有偶。19日下午,雲南楚雄州和上海東方國際有限公司簽約,達成推動彝族刺繡產業化的全面合作協議。“2013年以來,彝族刺繡產值已從3000萬增長至2個億,但這遠遠達不到我們的期望。”雲南省楚雄州委常委、州委宣傳部部長徐曉梅說,彝族刺繡歷史悠久,但始終處於“自然生長”狀態,遲遲沒能實現標准化和品牌化。徐曉梅看中上海東方國際有限公司成熟的標准體系、營銷方法和市場渠道。“在上海這個文化大都市,彝族刺繡之美能被更多人看到。以上海為起點,助力彝族刺繡走進長三角,走向全世界。”
來自英國的當代藝術機構GAA(Global Art Agency)展台前,不時有參觀者留下個人信息,展出半天已有攝影作品被收藏家相中。
“今年是GAA第二次登陸中國,也是第二次做客長三角文博會。”GAA中國辦公室負責人邵潔介紹,盡管受國際疫情影響,國外藝術家無法來到現場,但GAA今年不僅展出面積多出了200多平方米,參展藝術家規模由去年20多個國家及地區的50個藝術家,擴展至35個國家和地區的90多位藝術家。
“現場交易之外,文博會還能帶來后續聯絡。”邵潔說,報名藝術家們看到了長三角觀眾的熱情,展覽開幕前紛紛從世界各地寄來名片和宣傳資料。邵潔還希望借助文博會這一綜合平台,讓藝術與其他產業產生互動。“今年有來自科學界的藝術家和做新材料的藝術家,有藝術家用碳材料做雕塑,有藝術家拿了醫學和計算機雙學位,這都會帶來產業合作的可能性。”
不僅是GAA。韓國文化宣傳館今年除了韓劇和電影,還帶來了韓國的漫畫、游戲等文化產品。瑞士創意中心則帶來了歐洲的最新設計,其中讓人難忘的是形形色色的口罩設計:41名設計師推出的36款材質、形態各異的作品在文博會現場展示。
“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地區,是最具文化活力和包容度的區域。”一位參觀者表示,這些融入文化元素的創新之作亮相長三角文博會,將成為走入中國人生活的“第一站”:“越來越多的人會感受到,消費不僅是為了‘使用’,更是為了‘喜愛使用’。”(作者:張熠 簡工博 鞏持平 圖片來源:蔣迪雯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