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零時差,全球奇思妙想匯聚滬上,詮釋人類未來

姜泓冰

2020年11月02日09:34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警告!此文屬於‘每個字都看得懂,但連在一起完全不知道在說什麼’的一類。絕大多數人隻能表示‘不明覺厲’”……

這是第三屆頂尖科學家論壇主辦方在提供其中一場前沿話題講堂內容之前,給記者們的貼心“內部提示”。

這樣的“警告”,似乎在頂尖科學家論壇不少研討交流活動會場門外都能放置一份:科學無國界,卻有知識與思想的門檻,在這個集中當今世界諸多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領域執牛耳者的“頂尖”論壇,有時更是一道常人難於企及並跨越的“高門檻”。

那麼,大江東工作室的問題來了:什麼才是這場頂尖科學家論壇的正確打開方式?為什麼這些各自深潛於不同專業領域的頂尖科學家,樂於留出寶貴時間,甚至無懼時差“傷害”,在一個跨時空、跨地域、跨國界、跨學科、跨代際的綜合性論壇相聚交流,頻繁提問及討論互動?並不存在“不明覺厲”“雞同鴨講”?

論壇入口。 姜泓冰攝

這裡是奇思妙想富集地——繪就未來世界的,正是今天科學家們的大膽夢想與努力求証

有一場線上論壇最受關注。這就是匯聚和來自全球各個領域的上百位參會頂尖科學家、42小時不“斷電”的“科學馬拉鬆”莫比烏斯雲論壇:開放式的議題設置,科學家們腦洞大開,暢想人類科技藍圖,做出關於未來的大膽“預言”。

生物鐘揭秘者、晝夜節律研究的權威,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邁克爾·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居然質疑“人為什麼要睡覺”——“能不能一晚隻睡4小時,仍獲得每晚睡8個小時的效果?有沒有方法從本質上改變晝夜節律?或許我們會想出一些方法,解決時差帶給大家的身體影響。”總覺得時間不夠用的羅斯巴什設想道:“這是神經科學的一大挑戰,也非常有趣。”

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本·費林加希望將納米技術運用到人體,建造微型機器,幫助人類擁有更健康的身體:“千年以后,人類可能成為生化人,用人造義肢來代替原有器官。雖然聽起來有點恐怖……我們必須找到方法,整合硬材料和軟材料,把電子部件、人工機械和生物體結合起來。”

地球上的黃金、鉑金從哪來?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巴裡•巴裡什教授大膽推測:“是千新星!千新星產生了重量為地球重量1000倍的黃金和其他重金屬元素,並最終進入地球。”

“我想看到,每一個分子是怎麼運動的,又是怎麼結合的。這需要高科技‘攝像機’,能拍攝到分子的走路和跳舞。”這是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余金權的夢想。

在這個擠滿全球“最強大腦”的會場,隨便推開一場大咖演講或研討交流的會議室之門,或在哪一路線會議直播間就坐,看到、聽到每位科學家們溯源宇宙、生命源起與本質,為全球問題與困境尋找出路的解決方案,以及正在進行的各種研究課題和實驗方式,經常會有“還可以這樣”的驚訝——換一種眼光看,頂尖科學家論壇,也是科學家們奇思妙想的富集地。

10月31日上午,東姐參加了線上線下同步交流的頂尖科學家論壇青年論壇之綠色化學會議。兩個多小時,北京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系教授王博講解如何針對PM2.5等的載體氣溶膠,設計出網孔隻有0.4納米的多孔晶“網篩”,做成無紡布,過濾空氣污染物或抗病毒侵入﹔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米塔•達斯格介紹如何利用帶有等離子納米結構的金屬氮化物來“收集陽光”,以便讓咸水淡化、為污水消毒﹔尿不濕等產品使用的水凝膠,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副教授余桂華等用來提取空氣中的水,讓缺水地區有了不竭水源﹔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石偉群要為核廢料找到“配位體”,用一個像空心絨線球一樣的“納米籠”籠住鈾、钚等元素﹔蘇州大學放射醫學與防護學院副院長王殳凹關注金屬锝,因為這種放射性元素半衰期需要成千上萬年,污染麻煩很大﹔華東師范大學姜雪峰教授專注於硫化學研究,夢想著開發出消毒殺菌抗腫瘤的新藥……

猜想、假說、夢想、靈感……每一個研究目標的設定,每一回科學人生的選擇,每一次實驗與推演的盡頭,其實都藏著“異想天開”與“奇思妙想”。

身在千萬裡外,卻不妨礙面對面交流。 姜泓冰攝

從10月30日到11月1日的三天,從莫比烏斯論壇、共同家園峰會、科學態度大師講堂、青年科學家論壇、科學前沿與顛覆性技術論壇到實驗室論壇、校長論壇、經濟峰會等多項主題活動,還集中舉行或播放130余場頂尖科學家個人演講,70余場物理、化學、生物、醫學、信息、數學等基礎科學峰會,和人工智能、轉化醫學、精准治療、新材料、新能源等應用技術峰會。太多基於異想天開、奇思妙想的科學夢想與研究方向,讓人腦洞大開。其中,總有一些會成為現實,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邁出一小步。

穿雲破霧,他們同屏交流

“學會找到與你特長不同的合作伙伴,而不是對手”

本文開頭那條“警告”,出自一場前沿話題講堂,由量子計算和量子信息理論領域的先驅、2013年沃爾夫物理學獎獲得者伊格納西奧·西拉克所做的關於量子模擬——量子多體系統的專題報告。

西拉克教授提到,量子多體問題出現在許多學科中,“例如在化學中幾個原子核和幾個電子的相互作用,或者是高能物理學中電子和光子的相互影響等……當我們寫下一個量子態時,就可以得到許多構型的疊加態。實際上,構型的數量,隨著其擁有的組分的數量呈指數增長。這意味著量子波函數將取決於許多參數和指數數量的參數……”

從這段話裡,你看懂了什麼?什麼是“量子多體”,東姐並不奢望能透徹理解,惟一看懂的只是,這個量子多體問題,與高能物理、化學、數學、計算機科學都有關聯。

在頂尖科學家論壇,大咖們的話題既尖深又廣泛。僅僅10月31日,東姐關注到的“前沿話題講堂”裡,就有量子科學、光敏控制、納米材料、石墨烯、帕金森症等等,每一次講堂,處處都是新名詞、新知識、新突破。

頂尖科學家與青年科學家的交流互動。 姜泓冰攝

這邊的“大爆炸峰會”,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亞當•裡斯和2012年基礎物理科學突破獎得主安德烈•林德、2015年沃爾夫物理學獎得主羅伯特•科爾施納等人在牽頭探討宇宙膨脹和暗物質理論。那邊的“生物多樣性峰會”,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基因學家哈裡斯·李文介紹,他們正在對410種動物開展基因測序,分析哪些生物體內存在能夠結合新冠病毒的ACER基因。另一邊,“腦起搏器”之父阿裡姆·路易斯·本納比教授正在介紹使用近紅外光照射腦組織的帕金森病最新療法。

什麼是科學家們的共識?

跨學科研究,開展國際合作,是大江東工作室聽到最多的聲音。

“研究必須跨學科、超學科甚至是反學科的。”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說。

“科學在本質上是日益國際化和合作化的。科學家應當以開放的心態互相信任,當他們擁有共同的科研文化時,這種合作最為有效。”倫敦皇家學會主席、2009 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文卡·拉馬克裡希南說。

博士論壇的一場生物會議

人工智能、大數據,是在許多論壇活動中被反復提起的議題。從大咖到年輕科研人員都清晰地意識到新技術帶來的科學發展新機遇。當一位年輕科學家提及科研方向上的迷惘和競爭壓力,以及人工智能的影響時,2019年沃爾夫化學獎得主斯蒂芬•布赫瓦爾德這樣提醒:“學會找到與你特長不同的合作伙伴,而不是視之為對手!”

毫無疑問,這是真正懂得團隊合作、融合發展的一群人,在科學精神注定會引領他們跨越各種艱難障礙,為人類共同的未來而努力。

什麼是好的科學教育?和內心對話,勇於犯錯

10月31日晚,論壇主會場上海國際會議中心的七樓明珠廳,燈火通明,熱火朝天——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T大會,頂尖科學家代表、教育專家、中小學校長代表、小科學家濟濟一堂,共話青少年科學教育。

“多與自己的內心對話:你喜歡什麼?你對什麼具有持續的興趣?如果能夠堅持和享受熱愛,當機會來臨時,你就能成為最幸運的候選者。”

“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不是賺了多少錢,而是為世界做出了多少貢獻,同時也別忘了享受這一過程。”

“對年輕人的建議:充滿熱情、不要放棄、做冒險的事情、勇於犯錯誤,也要做一個善良的人。”……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羅杰•科恩伯格、副主席邁克爾•萊維特,2015阿爾巴尼醫學獎得主謝曉亮和1986年圖靈獎得主約翰•霍普克羅夫特等4位頂尖科學家,面對中國數十所知名中小學的校長,以及從全國遴選的55位小科學家展開交流時,這樣說。

小科學家們在一場論壇活動后與科學家交流。 姜泓冰攝

“你們的目標不應當是為了讓人們高看你們,而應當是享受你們正在做的事。”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朱棣文在另一次演講中這樣提醒。

邁克爾•萊維特教授說,雖然困難重重,但他選擇與妻子一起來中國,在度過14天隔離期后來論壇現場,正是希望與中國的年輕人面對面交流。為了讓小科學家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演講,T大會上,萊維特暖心地將PPT翻譯成了中文,認真梳理了自己作為一個科學家的成長之路。

科學大咖對於決定科研未來的年輕后輩的關心與提攜,對於科學教育的用心用力,真切可見。

今年,每場論壇活動,都向小科學家們開放。會上或會后,向頂尖科學家們提問與互動交流之時,許多小科學家的自信與專注閃亮的眼神,讓人看到新一代中國少年的嶄新面貌。

10月31日晚,頂尖科學家論壇T大會上,中學生科學英才與大咖對話。 姜泓冰攝

“我對無機材料、光催化研究有興趣。即使現在做的只是基礎數據積累工作,也一點不覺得乏味。”杭州外國語中學高二學生王陽明笑稱,和頂尖科學家一起討論科研環境等問題,更能感受到自己的未來科研人生會是什麼樣。

來自常州中學的倪嘉舟說,初涉科研能遇上頂尖的“未來同行”,學習契機十分難得。

來自上海中學的吳君陶,是在T大會上分享科研工作的兩位小科學家代表之一。她小時候就幻想成為一名女巫,中學時順理成章地愛上化學,除了參與課題研究,還以科普為己任,積極向身邊人、社區傳遞科學價值。

華東師范大學首批終身教授陳玉琨感嘆,看到現場年輕孩子們的無限潛能,就仿佛看到未來國家科技發展的光明未來。

(除署名外,本文圖片均由活動主辦方提供)

(責編:陳晨、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