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為人民·黃浦群像

淮海中路街道:”二元結構”突出的市中心社區,實現更高質量小康

2020年10月28日16:12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編者按:

街鎮是人民城市建設的最前線,是基石和底座。在“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提出一周年之際,黃浦區新聞辦與人民網上海頻道合作,以“人民城市為人民 黃浦10個街道的治理場景”為主題開展系列報道,通過街道群像圖全景式展現黃浦區各街道在社區治理方面的特色亮點和生動實踐,體現黃浦“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社會治理繡花功夫。

黃浦區淮海中路街道,中共一大會址所在地,黨的初心始發地。這片1.41平方公裡的土地上,一頭連接著“樓宇社區”,32幢主要商務樓宇、辦公面積80多萬平方米,3600余家企業、近7萬余白領,以不到全區1/10的區域面積創造了佔比超過1/4的經濟貢獻率,成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有力引擎﹔另一頭連接著“居民社區”,轄區44個物業小區,二級以下舊裡小區、衡復風貌保護小區、高檔商品住宅小區錯落分布,“二元結構”問題相對突出,人口老齡化佔比超過40%,5萬多居民在此居住生活。

這一背景下,圍繞新天地區域的城市更新與開發建設,經過近20年接續打造,凝聚各方參與“樓宇社區”和“居民社區”治理,轄區內不僅實現了城區面貌的翻天覆地,更在“幸福淮海”這一目標下,通過黨建引領讓一系列高質量發展成果可落地、可感知,進一步轉化為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逐夢新時代的當下,如何在更高質量上建成小康社會,統籌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高品質生活——街道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出發,以黨建為引領,在補足環境短板、創新治理機制上下功夫,發動各方力量參與“共建共治共享”,推動城區邁向宜商宜業宜居宜游的新格局、新生態。

以高質量服務激發社區發展活力

前段時間,東浩蘭生大樓內外資企業理光因企業發展需要醞釀搬家。

沒想到員工們不同意了,紛紛向管理層表達想法:大樓內黨群服務站點不僅有健身點、媽咪小屋、白領課堂等諸多服務,還配備有足不出戶的一網通辦自助辦事終端,社區公益資源也常配送進大樓,“舍不得”。最終,公司決定留在蘭生,並增租三層樓面,“在這裡企業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自1985年淮海金融大廈在淮海中路破土動工,到上世紀90年代末新天地區域舊區改造,淮海中路商業街和新天地商圈進入了發展快車道,一大批國內外知名企業紛至沓來。目前,轄區擁有普華永道、埃森哲、麥肯錫等專業服務企業,保樂力加、索尼等商貿流通企業,普利司通等跨國地區總部。短短30多年發展,這裡的經濟體量迅速壯大,在經濟密度上位列黃浦全區之先,積累了先發優勢。

如何將物理空間形態上的集聚,轉化為發展中的現實優勢和具體產出?

多年來,街道始終深耕、研磨營商環境,在服務樓宇過程中凝聚企業,做優生態,為高質量發展筑牢根基。

去年,街道32幢商務樓宇中稅收億元樓達18幢,其中區級稅收億元樓9幢,主要樓宇共產生稅收約95.46億元,佔全區1/4強。今年以來,雖受疫情影響,經濟發展仍保持積極態勢。

樓宇健康促進會、HR伯樂匯、樓宇黨建服務站、白領事務官……透過這些平台,基本可以回望街道黨工委、辦事處關乎營商環境的工作模式更新迭代。

從最早設立“樓宇健康促進會”,以興趣來實現對商務樓、商務人群的工作覆蓋﹔到近些年將樓宇黨建服務站嵌入商務樓宇,打造“豎起來的社區”﹔再到當下充分發揮組織覆蓋優勢,打通行政資源壁壘,實現管理模式創新,更精准地服務樓宇、營造生態。

特別是今年以來,為推動企業及時恢復生產、保持商圈經濟活力,街道未雨綢繆,採取“領導包片、科室包樓、人員包企”方式,進樓宇、訪企業,送服務、解難題。在年初,疫情防控形勢最為嚴峻的階段,共走訪企業265家,搜集主要問題近百個,涉及物資供應、產業物流鏈、發展融資等難題,經過街道積極調動資源紓難解困,這些問題已全部得以解決。

在調研基礎上,街道還推出十多條服務措施,引導各方跨界協作、聯動發展,讓“相鄰樓”“相鄰企業”實現“相互配套”。比如促成了商圈“共享停車”“金融合作”等5個項目,助推商圈樓宇經濟“熱”起來。

以精細化管理夯實社區發展基礎

當下,借力“兩張網”,街道正探索對新天地區域實施精細化治理——完成了第一批新天地區域智慧化、信息化感知設備安裝,對新天地區域范圍內部及周邊黃陂南路、馬當路、自忠路、湖濱路等35條中小馬路上的各類頑症做到“即見即清”﹔同時以新天地商圈黨委牽頭,構建了新天地管理辦、瑞安集團、商圈商鋪、志願者力量等協同的自治共管合力,以“高效處置一件事”為標准,加強各類工作數據要素和應用管理場景的歸集、分析、應用。

除老齡人口外,“8小時人口”即通勤白領的數量也相當龐大,可達7萬人次。街道充分借力“一網通辦”“一網統管”的精細化治理,因地制宜開展嵌入式服務,將服務送上門。

比如,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能辦理190項個人事務辦理,包括社保卡、醫療報銷、工傷認定、就業等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事項,都能在該中心一站式辦成,同時將更多自助辦理終端嵌入商務樓宇和居民區。在新近全市社區事務受理服務評定中,街道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排名全市第七,位列黃浦區第一名。

針對老舊社區的更新,在啟動相關工作前,街道充分聽取居民意見,相關設計部門充分採納吸收這些建議,根據“一小區一方案”來進行設計更新,特別在弄堂公共空間嵌入公共服務設施,解決了沐浴、洗衣、理發、修理等民生關切,提高了居民獲得感。針對房齡較長的高層售后公房,街道聚焦項目導向,將逐步推進加裝電梯、大堂改造、外立面修繕等。

對於社區內的高檔住宅小區,街道探索形成以“零距離家園理事會”為平台、以試點社工錯時上班制為保障,以居委、業委會、物業“三家馬車”密切協作為目標的治理體系,做到治理有目標、有平台、有章法。

以治理共同體讓樓宇社區相互賦能

作為黨的誕生地所在街道,回望近年來的發展歷程,“以黨建為引領”的紅色脈絡鮮明而清晰。黨建是紅色生產力,更引領著一片區域在更高質量上實現全面小康。當下,街道正強化聯合黨委組織力、行政力量支撐力、樓宇主體推動力、入住企業自治力,讓樓宇和社區相互賦能,站在更高層級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共同體”。

橫向,在黨組織設置上,按照轄區東、中、西片區劃分,分別設置片區(商圈)聯合黨委,通過建強片區黨組織,促進片區內樓宇、企業、區域化單位和居民社區良性互動、解決問題。縱向,在標志性樓宇成立“聯合黨委”,在其他樓宇成立“樓宇黨建促進會”,構建樓宇黨建工作體系。

在片區聯合黨委統籌下,構建起企業發展促進會等平台,依托“淮海路經濟發展促進會”“企業商鋪聯盟”等樞紐型組織,將樓宇社區治理由行政力量主導轉向共商共治。

比如,疫情防控期間,街道32幢商務樓宇形成了“壓實三級防疫責任、筑牢四個防疫關口、推行五員防疫舉措”的防疫大格局,保持了防控形勢平穩有序。瑞安廣場、K11、新茂大廈、力寶廣場等6家樓宇率先提出“共享停車”,盤出共享停車位近1000個,方便市民游客停車,助力商圈集聚人氣。

這樣一種共建共治共享的大格局下,行政資源與服務也更為高效。

通過推行“全崗通”服務模式,街道充分協調市場監管、派出所、稅務、招商分中心、醫院等單位行政資源,設立起“白領事務官”,全面精准解決樓宇企業和白領員工面臨的難題。同時,充分發揮黨組織聯結作用,以項目為抓手,實現樓宇與樓宇、樓宇與社區間資源共享、相互滲透、融合共生。

此外,積極鼓勵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反哺社區。把共建理念、共治實踐、共享成果融入到社區方方面面。比如,轄區企業積極參與社區助老服務,與社區為老服務中心、老年日托所等建立常態合作機制,相繼為老人開展儀器捐贈、慈善義賣、果蔬供應等精准服務。

淮海中路街道黨工委書記劉恕表示,淮海中路街道作為黨的誕生地、初心始發地所在街道,社區形態呈現明顯的“二元結構”,不同社區、不同群體的需求各不相同,順應群眾期待、回應群眾關切要求也更高、責任也更重,更需要把追求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推進高效能治理牢牢抓在手上。接下來,將在打造“宜居、宜業、宜游、宜樂”的社區生態環境上不斷努力,推動“幸福淮海”邁上新台階。

(責編:董志雯、軒召強)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