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楊浦區召開的社區治理與社區規劃融合推進工作會議上獲悉,上海將試點推廣參與式社區規劃制度,根據計劃2021年這一制度將在全市各區遴選社區進行試點﹔2022年起在全市各街鎮、各居村全面推廣。
人民城市人民建,近年來邀請城市規劃師參與社區更新,已成為上海不少區縣街鎮的做法,通過融合社區規劃師專業力量和自治共治社區力量,建設更多居民家園“民心工程”,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生活共同體。
據悉,參與式社區規劃聚焦的領域包括小區老舊設施改造(如停車位改造)、社區美化、社區環境改造、公共空間功能優化等,看似都是社區裡的小事,實為居民的心頭大事。
比如徐匯區田林街道,借助社區規劃師聯席會議平台,組織多部門、多人群進行深度交流,逐步確立“一岸(蒲匯塘岸線貫通)、兩街(田林路、柳州路商業街)、三圈(十五分鐘生活圈、生命健康服務圈、便捷購物消費圈)”的重點領域,在田林路景觀提升實施過程中,沿線38處違建拆除后的街面空間利用上,社區規劃師會同設計單位多次進行實地踏勘,最終選定了8處空間進行重點打造,其余的空間運用不同手法進行“微改造”,其后的效果得到了居民的高度贊譽。
據悉,各方力量在參與式社區規劃過程中各司其職,其中社區規劃師發揮專業引導作用﹔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和居民群眾發揮主體作用﹔各類社區共治力量為社區規劃、社區空間治理發揮資源支撐作用。
記者了解到,上海在總結各區經驗做法的基礎上,將推動各區點上的探索創新,固化為全市面上的制度安排,出台了《關於落實“人民城市”理念加強參與式社區規劃的指導意見》。
為此上海將通過創設四項機制,推動社區專業力量和自治共治力量更好融合,通過多方協同、民主協商、資源整合,共同推進社區環境改善。具體包括:
一是建立定向結對機制,原則上每個街道、鄉鎮至少結對聯系一名社區規劃師,鼓勵有條件的居村配備本級社區規劃師,形成社區規劃師與街鎮居村定向聯系共創機制﹔
二是建立供需對接機制,定期通過社區委員會和居村民委員會等平台征詢意見,梳理形成社區規劃需求清單,推動供需精准對接﹔
三是建立溝通會商機制,圍繞項目設計、項目選址、項目實施過程中的難點問題,經常性開展會商研究,推動問題解決﹔
四是建立雙向賦能培訓機制,社區規劃師為所在社區的自治共治力量普及社區空間改造知識,社區組織幫助規劃師了解掌握群眾工作方法,形成優勢互補。
此外,上海還將推動實施優化全過程管理,形成社區空間治理的閉環流程。相關流程包括,開展群眾需求調查,社區規劃師專業把關,多渠道爭取資金和資源支持,強化項目實施過程管理與跟蹤評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