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歲的患者回盲部暗藏巨瘤 仁濟醫院李曉波團隊慧眼識別完整切除巨大癌前病變

2020年09月30日11:08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人民網上海9月30日電(董志雯)馬先生50多歲,今年上半年因為大便變稀,外院檢查發現結腸有多枚直徑0.4-0.7cm的息肉,來仁濟醫院行息肉切除時,內鏡醫師卻意外地在回盲部又發現一個病灶,包繞整個回盲瓣。由於此病灶位置隱蔽,范圍較大,表面形態長得和腸道正常粘膜非常相似,若不仔細觀察,難以發現,並且用一般的方法很難判斷病灶的大小。於是患者找到李曉波教授,希望對這個不起眼的病灶進行下一步的診療。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消化內鏡中心李曉波領銜團隊,為這位回盲部巨大側向發育型腫瘤(LST)病灶的患者成功行內鏡下切除,使得患者成功避免了手術腸切除腸段及回盲部。

為詳細評估病情,李曉波教授領銜團隊先后使用NBI放大內鏡(窄帶光顯像技術加放大內鏡),色素內鏡等國際上最新最前沿的手段,對病灶進行精細的觀察。綜合放大內鏡下表現,及染色后病灶的形態,李曉波准確判斷其為結節混合型側向發育型腫瘤(LST-G)。進一步檢查,這個病灶的形態讓人倒吸一口涼氣:除回盲瓣外,實際上病灶還有很大一部分延伸至回腸末端,累及小腸,若不是細致入微的檢查,該病灶極易被漏診,醫生也容易對病灶的判斷出現失誤而延誤治療時機。

據李曉波介紹,這種同時累及大腸和小腸的病灶十分罕見,由於回盲部解剖結構的特殊性,切除難度也十分巨大,對內鏡操控能力和水平要求極高。在李曉波團隊耐心、精細的內鏡操作下,病灶最終被完整切除,切除病灶組織長度近10cm。

術后病理診斷該病灶為管狀腺瘤伴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提示這是一種癌前疾病,且具有癌變高風險。也就是說,馬先生的這個病灶已經達到高風險的早期黏膜內腫瘤的程度,若不慎被漏診,將迅速發展成中晚期腸癌。屆時,馬先生除了身心受損,要通過手術進行腸段切除以外,整個回盲瓣將無法保留。

回盲瓣是小腸和大腸的連接處,可以說是小腸進入大腸的一扇門。其形態結構像一個“小喇叭”,別看這個“小喇叭”平時不起眼,它可以阻止小腸裡的內容物不那麼快地進入大腸,延長食物殘渣在小腸內停留的時間,並阻止大腸糞便倒流入小腸。若“小喇叭”被切除,將影響食物的完全消化和吸收,並有可能造成腸道菌群失調,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極大影響。患者因為李教授慧眼如炬的識別功力,以及精准的內鏡下切除技術,成功攔截了腸癌的發生,並幸運地避免了手術下切除腸段及回盲部的不良結局。

仁濟醫院消化內鏡中心開創至今已有數十年歷史,李曉波憑借其豐富的消化內鏡下操作經驗以及世界上最先進的內鏡下診斷及治療的技術,每年行各類內鏡下精查及治療超過四千例,其中癌前病變,早期癌症,粘膜下腫瘤等疾病每年診療超過300例,越來越多的患者因此受益。

(責編:董志雯、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