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楚境內有多處唐代烽燧遺址,以間隔5-10華裡的距離一線排列,系南疆重點縣文物考古綜合調查組於1983年底新發現。烽燧也稱烽火台、煙火台,是漢代設立西域都護府之后,為防匈奴侵擾特地筑建的重要軍事防御設施,其主要任務是報警。
古人選遙遙相望的高山設烽燧,遇有敵情發生,則白天燃煙,夜間舉火,台台相連,傳遞消息。自古就有“五裡為堡,十裡為屯,使烽燧相接”之說。一旦報警,“訊號”晝夜可傳數千裡,是我國古代相當古老卻又是最快捷有效的軍事信息傳遞方式。
烽燧在西域規模性地出現始於漢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經過長年累月的風沙侵蝕,在巴楚縣境內能看到的古烽燧遺址今非昔比,烽燧通信也早已成為歷史,但烽燧作為我國古代文明中極具鮮明特征的代表之一,被世人所銘記。
盡管歲月變遷、世代更替,但烽火台上愛國將士燃煙示警、抵御外敵,同仇敵愾、保家衛國的英勇,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
(來源:上海援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