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今天你“綠”了嗎?上海“隨申碼”怎樣護佑3400萬人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季覺蘇

2020年09月05日08:45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隨申碼”半歲了,很多人從半信半疑到感嘆“真香”。

上海擁有2400多萬人口,高峰期,每天近一半的人打開它﹔“隻要你‘綠’了就可通行”是最初大家對它的調侃﹔看病、乘車、借書、游泳……萬物逃不過“真香定律”,如今這一“綠碼”已經融入日常生活。

上線半年多,使用次數超過12.6億次,用碼人數超過3400萬人(包括上海以外人口),平均每個月都有一次重要功能更新……如果“隨申碼”是一個創業公司,那它的成績單堪比“獨角獸”。

“隨申碼設計之初,就定位於上海市公共管理和服務領域的市民隨身服務碼。”9月3日,上海市政府為“隨申碼”開了專題新聞發布會。此前,大江東工作室訪問過隨申碼“大腦”——上海市大數據中心,近距離感受它的孵化過程,且讓東妹帶你洞悉這顆“最強大腦”的“前世今生”。

看病、坐公交……刷它!

提到去醫院看病,你首先會想到什麼?很多人回答:排隊!如果是復診,繁瑣的看病材料也讓人頭疼。但是,9月3日下午,徐匯區中心醫院門診大廳內,53歲的張阿姨挎著一隻輕便小包,甚至踩著高跟鞋,美美地跑來復診。解放張阿姨雙手、“雙腳”的便是“隨申碼”。

在自助終端機上掃描隨申碼,即可挂號。拍攝者吳一航

在自助終端機點擊“挂號”,選擇科室,再將隨申碼一刷,半分鐘不到,張阿姨就拿到了候診號碼。“上個月我第一次用隨申碼看病,在手機上綁定醫保卡多花了1分鐘,之后再來,就可以直接刷了。”

上樓,在候診室稍加等候,在診間,她一次性完成看病和繳費。通過支付寶入口打開隨申碼,完成所有就醫流程后,她在“螞蟻森林”順便收獲了15g能量。“以前看病至少排隊三次,不停上下樓。現在,最多的時間是花在診間這一件事上,真好!”

醫療付費“一件事”,是上海“一網通辦”重點項目,主要基於國家醫療保障局的“醫保電子憑証”,整合業務環節,重塑付費流程。疫情以來,被高頻打開的隨申碼,正好成為切入點,成效顯著。8月底,上海市公立醫院醫療付費“一件事”改革,已實現全覆蓋。

你用什麼方式搭乘公交地鐵?答案五花八門,有公交卡、微信支付寶小程序、Metro大都會APP、帶有NFC(近距離無線通訊技術)功能的手機或手環,甚至紙幣零錢……競爭激烈的乘車領域,“隨申碼”也排眾而出。

“上線一個月,通過隨申碼開通地鐵服務的新用戶超過15.8萬,開通公交服務的新用戶超過8.1萬。”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交通委副主任董愛華亮出隨申碼“初評”成績單。

123路公交上,乘客使用隨申碼掃碼乘公交。季覺蘇攝

隨申碼乘車,優勢是什麼?點開隨身辦APP,“交通出行”類目下聚集了14個子功能,包括市民關注度極高、使用頻率較多,和公共出行關系密切的公交實時到站信息、交通卡余額、實時路況、充電樁查詢、停車場查詢……背靠完整的交通出行生態,隨申碼作為一個入口,擁有更高的用戶粘性。

兼顧市民需求和防疫,游泳健身也刷它

“隻要你‘綠’了就可通行”,半年前,隨申碼“橫空出世”時,這還是個段子。疫情之初,人人宅家﹔復工復產后,生活兩點一線,隨申碼的“工作量”集中於一些基礎性領域:機場鐵路、道路卡口、醫院藥店、企業園區、住宅小區等。

作為政務性應用平台,隨申碼的更新速度絲毫不輸一些互聯網“大廠”:2月17日,僅用了24小時,隨申碼開發並上線。3月1日,港澳台人士、外籍人士也可獲取隨申碼。3月15日,隨申碼企業版上線,助力復工復產、精准防控。4月3日,“親屬隨申碼”推出,為學校復課帶來極大便利。5月15日,隨申碼和電子証照融合,助力中小企業復蘇……

在上海市大數據中心,東妹近距離感受被3400多萬人“盤來盤去”的隨申碼孵化過程。中心打破人才招聘壁壘,高薪聘請大數據人才。研發部門也像一些創業公司,實行扁平化項目制管理,充分激發內部活力,才有了手機裡功能不斷強大的這款應用。

7月,夏季游泳高峰期到來,如何兼顧市民需求和疫情防控?其實,從5月份開始,上海市42家已開放游泳池試運行“隨申碼”和“健申碼”(即上海市游泳場所泳客健康承諾卡二維碼)互聯互通——利用大數據平台共享,兩個二維碼互聯互通,一次性核驗“隨申碼”健康狀況和“健申碼”游泳健康承諾卡的狀態並自動記錄。

截至8月底,共有150家游泳館實現“隨申碼”和“健申碼”互聯互通,“隨申碼”掃碼記錄超83萬人次。上海市體育局副局長趙光聖介紹,市民還可以期待通過 “隨申碼”購買觀賽門票或預定健身場所等更多文娛應用。

新聞發布會現場。吳一航攝

“上海對長三角其他三個省的健康碼予以互認,長三角人進入上海,無論復工復產,還是旅游、辦事、購物等,都能享受很大便利。”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趙奇說。

兼顧安全與溫度

每天使用量700萬次,高峰期超過1000萬次。隨申碼驚人的使用頻次,難免讓人擔心數據安全。

首先,后台數據儲存在哪兒?是否可靠?

上海市大數據中心主任朱宗堯介紹,“隨申碼”建設基於上海市電子政務雲,是專門應用於政府部門的私有雲,採取嚴格的安全等級保護機制,提供安全的運行環境。

其次,前台應用端環境復雜,如何保障安全?

“前端應用,採用‘實名認証+實人認証’多因子安全認証技術,確保使用者為本人﹔動態的二維碼碼值採用國密算法雲端實時生碼,保障碼的安全性和唯一性﹔數據脫敏或加密,以‘最少可用’原則,提供多場景應用。”朱宗堯說。

他還介紹了一個冷知識:目前隨申碼每秒最高可支持8000人同時訪問,作為比較,疫情以來,隨申碼每秒最高同時訪問量是2000人。“留了很高余量,之后可以支持更多新的便民應用。”

接下來,隨申碼還有哪些想象空間?東妹整理了發布會上的一手資訊,包括社會治理領域,探索將隨申碼應用到小區管理、治安管理、實有人口管理、人口普查等方面﹔交通出行領域,對有條件的停車場,試點“隨申碼”停車付費﹔文旅體育領域,在上海市更多旅游景點、文化體育場館、公園、度假區等,推行“隨申碼”預約、購票、驗票、入場﹔司法領域,探索在探視、開庭、公証、司法鑒定、調解仲裁等司法活動應用﹔在上海市承辦的賽事、展會、大型會議活動,使用“隨申碼”進行身份識別、資格驗証等﹔信用權益領域,通過大數據對特定人群進行標簽化管理,從而提供個性化、差異化服務……

可以預見,隨申碼將在越來越多渠道一路“綠燈”。

但它加速奔跑時,沒有忘記被落下的那群人。“考慮到老年人、未成年人、弱勢群體,上海市不強制所有線下場景使用隨申碼,‘有碼認碼,無碼認單’,體現上海溫度。”趙奇說。

(責編:唐小麗、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