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不隻“四行倉庫”,上海首次全景展示14年抗戰史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沈文敏

2020年09月04日10:07  來源:全國黨媒
 

大江東.jpg

熱播電影《八佰》,講述第二次淞滬抗戰中88師第524團以一個營兵力,死守四行倉庫的故事,四行倉庫隨之成為網紅打卡地。

那時的四行倉庫,南面緊挨蘇州河,東面是英美控制的公共租界,西面、北面被日軍佔領。死守這個“上海最后一塊陣地”,因為它在公共租界邊上,相當於向全世界直播戰事,爭取國際同情。

這是一次局部戰斗,不能代表上海抗戰的艱苦歷程。時值中國抗戰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大江東工作室鄭重推介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艱苦卓絕——上海抗戰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主題展,全面反映了上海14年抗戰史。

《艱苦卓絕——上海抗戰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主題展

七個部分1690件珍貴文物講述上海抗戰歷程

1931年至1945年,14年抗戰,上海不僅是中國對日作戰的軍事戰略重鎮,也是抗日救亡運動的前期中心,抗戰文化的發祥地,支援抗戰大后方和抗日民主根據地的重要基地,庇護了世界反戰反法西斯人士和中外難民,是世界反法西斯輿論戰、情報站的東方主要陣地,成為聯系國際反法西斯陣營的橋梁。

步入展廳,是一座“起來!戰!”的藝術浮雕,用建筑牆體剝落效果,作為浮雕創作載體,建筑磚牆、水泥抹灰面、涂料裝飾面等材質及色澤肌理的變化,對比強烈,畫面質朴,極具沖擊力。

“起來!戰!”藝術浮雕

“上海是一座具有反抗外來侵略光榮傳統的英雄城市。”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抗戰史專家段煉說。

主題展以上海抗戰為主線,分為7個部分:全國救亡運動的前期中心、侵華日軍法西斯暴行的重創地、對日作戰的軍事戰略要地、全民族抗戰的重要基地、抗戰文化的發祥地、國際互助的橋梁和紐帶、迎接抗戰的最后勝利,以“吶喊”“煉獄”“硬土”“堡壘”“怒吼”“同盟”“凱歌”為題,真實再現上海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巨大犧牲和偉大貢獻。

1690件珍貴文物中,《申江戰焰圖》、南京軍事法庭審判日本戰犯的呈堂証物、“上海市各界紀念‘一二八’抗戰15周年大會”簽名軸等50余件,均獨一無二,陳誠在“八一三”淞滬會戰期間與戰地指揮官往來電文、上海孩子劇團成員的回憶手稿等30余件則是首次亮相。

孩子劇團成員陳模捐贈的回憶手稿,反映了當年的排演、宣傳等故事。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爆發,以滬東臨青學校為主的一部分中小學生,自發在難民收容所進行抗日宣傳。9月3日,在上海地下黨幫助下,一群8至16歲兒童組成的孩子劇團,在恩派亞大戲院(今嵩山電影院)成立。成員年紀小,紀律卻嚴明,用表演和歌聲做抗日武器,喚醒民眾團結抗戰。

上海淪陷, 孩子劇團22人離滬,在1937年至1942年的5年中,行程1.6萬余裡, 走遍蘇、皖、豫、鄂、湘、桂、黔、川等八省區的57個縣市,演出500多場次,觀眾達45萬人,被茅盾贊揚為“抗戰的血泊中產生的一朵奇葩”。

重現當年激烈的戰斗,讓觀眾看到歷史的厚重

應用沉浸式4D體驗、光影藝術裝置、主題變幻雕塑、構建情景化空間等國內領先的陳展手段和技術,展覽讓觀眾“親歷”歷史的厚重,置身“電閃雷鳴、大雨滂沱、槍林彈雨”的戰場氛圍,體驗城市被轟炸時樓房下墜、震動以及下雨、作戰時的真切感受……

“淞滬抗戰”沉浸式4D體驗展項

匠心獨運的是,展覽將子彈作為光影成像的載體,利用1945根直徑0.5毫米的鋼索,將1400余發子彈通過計算機模擬及人工排版設計定位后,固定其上,形成“戰”字。飛散的子彈凝聚,爆發出同仇敵愾的力量,極具視覺沖擊力。

變幻雕塑創作也讓人耳目一新。雕塑家控制線條的空間軌跡,不同圖像以同樣的線條作為載體,兩個圖像(拿筆的手/握槍的手)在觀眾視角移動中交替呈現。表現上海文化人以筆為槍,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堅持文化戰斗,迸發出不屈不撓、抗敵御侮的民族強音。

“怒吼”主題變幻雕塑

大量圖片、史料,以及多位上海知名藝術家創作的抗戰題材美術作品精彩亮相。畫家李斌創作的14米長、3.5米高的巨幅文獻式全景畫《中國代表團簽署聯合國憲章1945》,融合史學與美學元素,讓觀眾“速讀”初建聯合國的情形。聚焦中國代表團簽字的一剎那,這是確立中國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歷史時刻,表明了世界各國對中國對日作戰的尊重。

畫家李斌講述巨幅文獻式全景畫《中國代表團簽署聯合國憲章1945》。沈文敏攝

這幅作品,將永久陳列於新落成的上海抗戰紀念館。這是一個富有深意的選擇。80多年前在淞滬戰場壯烈殉國的將士和平民,看到這個場面,或是最好的告慰。

上海在抗戰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歷史貢獻重大

目前,上海展示抗戰題材的紀念館頗為豐富。有展示某一重要戰斗或重大事件的,如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金山衛抗戰史料館、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等﹔展示重大戰役的有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主要反映發生在上海的兩次重要戰役,即中國抗日戰爭局部抗戰階段的首個戰役“一二八淞滬抗戰”和中國抗日戰爭進入全面抗戰階段的第一次重大戰役“八一三淞滬會戰”。然而,此前尚未有展示上海抗戰全歷程的主題紀念館或主題展覽。

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

國防大學政治學院教授、抗戰史專家張雲認為,上海抗戰史研究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如果沒有一個能全面體現上海抗戰的展示,非常遺憾。

在上海市委、市政府指導下,在寶山區委、區政府支持下,根據相關專家、學者的建議,這次在寶山——兩次淞滬抗戰主戰場、侵華日軍上海大屠殺的血淚見証地、上海抗日救亡運動的重要堡壘和前哨陣地,布置完成這一主題展覽,上海抗日戰爭主題紀念場館體系由此完整了。

同濟大學教授、抗戰史專家唐培吉稱,在抗日戰爭中,無論在政治和軍事層面,還是在經濟和文化層面,上海都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歷史地審視上海抗戰的全部進程,揭示其歷史特點和地區特點,有助於深入認識上海抗戰意義,更好傳承發揚偉大的民族精神。

中國抗日戰爭取得最后勝利

唐培吉特別強調,在中國共產黨號召、組織和影響下,上海先后三次掀起波瀾壯闊的抗日救亡高潮,成為全國救亡運動的前期中心﹔全面推動抗日旗幟下進步文化界的聯合,領導上海文化戰線實現前所未有的大團結。在中國共產黨的大力推動下,以第二次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終建立,團結最廣大的愛國群眾團結,為艱苦環境中堅持抗日斗爭創造了條件,為贏得抗戰最后勝利積蓄了力量。這個主題展揭示出,上海抗戰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中獨一無二,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地位也格外重要。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為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提供)

(責編:嚴遠、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