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監管局:多數“全麥面包”全麥含量不明,少吃“假全麥面包”

2020年09月04日09:10  來源:新聞晨報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很多消費者知道要減少“精米面”的攝入,轉而追求那些看上去更接近五谷雜糧的面食。

在這股潮流中,全麥面包日趨風行。然而近期,上海市市場監管局官方微信發文提醒,要少吃“假全麥面包”。

全麥面包還有“假”?央視財經在做了一番調查的同時,記者也去本市的面包店、便利店、賣場走了一圈,發現一眾“全麥面包”在全麥含量上,差異巨大。

多數“全麥面包”全麥含量不明

由於正在減肥,白領劉小姐在面包貨架上選吐司時,常常在一堆雪白鬆軟的吐司中,專拿顏色深、質地粗糙的“全麥面包”。她表示,雖然這種面包不如白色的好吃,但隻要管飽、健康,犧牲幾分鐘進食時的口感沒什麼。有時,劉小姐買到顏色偏白,質地偏軟的全麥面包,還會為此慶幸“賺到了”,對面包品名上的“全麥”二字十分信任。

然而,如今市面上的“全麥面包”的差異卻十分巨大。

記者昨天走訪了面包新語、宜芝多、凱司令、85度C、銀菓子、7-ELEVEN、全家、歐尚等門店,大多數面包貨櫃上都有“五谷雜糧”風格的面包。記者特地選出部分“全麥面包”來比較,發現它們之間的質地顏色頗有差異,各份配料表也不大一樣。

據悉,烘焙產品配料表中的各種配料通常按加入量的遞減順序排列,排在前面的含量自然就高。

一起來看看記者在走訪中隨機“抽查”的幾款面包的配料表:

●曼可頓高纖維全麥

“全麥粉”處於配料表第一的位置,其含量標識為“不少於56%”。

●曼可頓超醇全麥

“全麥粉”也處於配料表第一的位置,其含量標識為“不少於50%”。

●桃李醇熟全麥

“全麥粉”也處於配料表第三的位置,其含量標識為“≧13%”。

以上三款好歹有明確標注全麥粉含量,而也有一些款式面包的“全麥粉”卻含量不明。

業內人士透露,全麥粉和小麥粉的區別在於含有麩皮和胚芽。在成本上全麥粉比小麥粉貴50%,不同全麥含量的面包在成本和營養含量上都不同,而消費者對此可能並不了解。

想當“全麥面包”沒那麼容易

“全麥面包”產品中全麥粉含量各不同,而且有的標注,有的不標注,甚至有的是靠添加劑來調配出“全麥”的顏色。如果所有的都統一算成全麥面包,似乎不太公平。

那怎麼樣才能算全麥面包呢?據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國內尚未出台全麥面包標准,業內對此也說法不一。

說法一:全麥含量100%的,才是“全麥面包”。

然而,在面包研修社創始人朋福東做的比距試驗中,100%全麥的面包,被央視記者評價:“太硬都摳不下來。”

考慮到市場接受度,全麥面包一定要100%似乎有些為難商家。

說法二:全麥粉必須在50%以上才能叫全麥面包。

上海市食品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烘焙專委秘書長高克敏認為“全麥粉必須在50%以上才能叫全麥面包”,並建議:要吃健康的面包,全麥是一個很好的理念,所以我們在標識中一定要寫明全麥在面包中的含量是多少,這樣對消費者有一個比較好的交代。

說法三:配料表第一位是全麥粉的才是真全麥面包。

標准缺失,各說其辭。這使得市場上許多產品隻要含有全麥成分就被標榜為“全麥面包”,完全不考慮其中含量差異。對此,業內人士建議盡快出台相關標准,對全麥面包含量進行規范標注,以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

除了看外觀名稱還要看配料表

在標准尚未出台的情況下,消費者想買全麥面包怎麼辦?

看配料表、看配料表、還是看配料表。

如果一份“全麥面包”,“全麥”的字眼卻排在配料表的很后面,那麼沖著“全麥”去的消費者就可以再斟酌一下了。

記者注意到,雖然相關標准尚未出台,但全麥含量高的產品,有些會在全麥的宣傳上加大馬力。

比如一款“高纖維全麥”,包裝側面還特別寫出了一整顆麥粒中表皮麥麩、中層胚乳、裡層胚芽分別具有哪些營養,並摘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關於全谷物的一些科普內容。

看到這種圍繞“全麥”二字來宣傳的產品,再看看配料表上居於前列且標注含量的全麥面包,放心指數蹭地就上去了。

走“健康風”的面包名目繁多

記者走訪市場發現,如今走“健康風”的面包,遠不止全麥一種。

比如“五谷”“高纖”“雜糧”“黑麥”“胚芽”等等,粗心的消費者在購買時,可能並不會去注意其中的區別,隻籠統地和“全麥面包”歸為一類,都是顏色較深、口感比較粗糙。

這些打著各種名號的健康面包,真的能夠做到名副其實嗎?記者就看到一款“胚芽面包”,“小麥胚”成分在配料表中僅排第七位。

所以,記者建議大家下次買面包的時候,仔細研究一下配料表。

(責編:陳晨、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