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 經濟發展晴雨表:解讀上海百強企業榜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沈文敏

2020年08月21日08:53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8月18日,由上海市企業聯合會、上海市企業家協會、上海市經濟團體聯合會和解放日報社聯合主辦的2020上海百強企業發布會,發布了2020上海企業100強、上海制造業企業100強、上海服務業企業100強,2020上海民營企業100強、上海民營制造業企業100強、上海民營服務業企業100強和2020上海百強成長企業50強排行榜。百強企業以2019年度企業營業收入為入圍標准,今年入圍門檻由2019年的59.6億元大幅提高至73.2億元。這份榜單,不僅是企業實力的比拼,更是上海經濟邁向高質量轉型發展的晴雨表。

上海百強企業經營規模持續擴張,22家營收超千億

榜單顯示,上汽集團、寶武集團、交通銀行、綠地控股、中國太保位列百強榜前五位。從整體看,上海百強企業經營規模持續處於擴張階段,經濟效益持續提高。2019年度上海企業100強營業收入創紀錄地達到77329億元,同比增長9.64%。其中,22家企業營業收入超過1000億元(民營企業4家),是百強企業排行榜發布以來營業收入超千億企業數量最多的一次,比上年的21家新增1家,上海鋼聯為此次千億俱樂部新成員。今年,上海還有9家企業躋身世界500強,比上年增加2家,分別是首次上榜的上海建工和上海醫藥。

今年進入百強的企業淨利潤合計5132.6億元,同比增長12.51%,其中92家企業實現盈利﹔百強企業的資產總額和研發投入都比去年有較大幅度增長,其中資產總額333848.8億元,比上年增長27768.4億元,增長率9.07%,提供研發數據的80家企業,研發費用總額為1040.8億元,增長率17.14%﹔

納稅方面,上海煙草、上汽集團、綠地集團分列前三甲,分別是985.9億元、793.6億元、330.2億元。前20名企業納稅總額合計4281.2億元,佔上海百強的比重為84.43%。

從統計數據看,2020上海百強榜企業的資產、勞動效率持續改善,發展質量繼續向好。

上海市企業聯合會咨詢研究部主任張培榮表示,2019年度上海百強企業不僅營業收入和淨利潤有較大增長,而且這些產出指標的增長幅度都明顯高於資產總額、員工人數等投入指標的增幅,資產效率和勞動效率持續改善。“上海百強企業創新驅動,產業升級和轉型發展的效果正在顯現,依靠提高員工素質和經營管理水平,依靠技術創新和裝備升級換代,已成為企業擴大發展規模提高發展質量的主要動力。”

值得關注的是,百強榜顯示,新興的行業龍頭開始發力。經過多年培育,集成電路制造業、藥品制造和醫療設備制造業以及電商平台等逐步壯大,經營業績增速明顯超過上海GDP增長率和百強企業平均增長率,營業收入千億級、百億級的行業和細分行業龍頭企業集群形成,成為上海新興產業發展的領頭羊。

數據顯示,進入百強的12家電商平台企業,2019年營業收入達4024億元,增長39.38%,淨利潤增長106.03%,漸入佳境。美團點評、拼多多、攜程等電商龍頭企業不僅高速增長,市場份額也進一步提高,龍頭地位更加鞏固。

集成電路制造業龍頭企業中芯國際自2017年起公司經營走出困境,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大幅上升,2019年14納米制程芯片制造實現量產,今年又實現了科創板IPO融資上市。上海韋爾股份2018年營業收入翻番,去年又增長40%以上,淨利潤增長超過400%,銷售規模進入世界圖像傳感器行業前三。今年一季度,這兩家集成電路企業的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同比繼續保持大幅增長勢頭。

上海醫藥、復星醫藥等13家藥品和醫療設備制造企業,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增長率達17%以上,保持了較高增長態勢。

不僅領跑早,而且步伐穩,創新驅動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持續引擎

上海社科院研究員、新經濟與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湯蘊懿解讀這張榜單:上海民營企業中“大企業”開始長出,民企百強榜有13家營收達百億級的新興產業公司上榜,形成了一個百億級的公司集群:由互聯網服務(7家)、快遞(4家)、集成電路和生物醫藥(各1家)組成——上海在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下市場對資源的有效配置,依托城市規模消費形成的互聯網生活性服務業的獨角獸、依托城市流量經濟形成的快遞業異軍突起和上海長期布局集成電路和生物醫藥產業領域,均結出碩果。

上海傳統行業中,大企業轉型升級步伐明顯加快。前十百強企業中,特大型國有制造企業佔四成,包括上汽股份、中國寶武、上海電氣、 華誼股份,他們抓住國有企業混改的時機,以“四新經濟”為抓手,通過制造業和服務業深度融合,對優質資產整合重組拆分成獨立經營法人實體,建立適合新興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參與市場競爭發展,推動其依托母公司獨特優勢,獨立發展成為細分行業的龍頭企業。條件成熟的,還積極推動其在科創板、創業板上市。企業轉型不僅提升了在水平產業鏈上的位置,也加強了在垂直產業鏈的控制力。

創新驅動為上海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持續引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上海領跑早,步伐穩。經過5年建設,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成效顯著,創新策源能力快速提升,科創中心“四梁八柱”為上海企業創新發展提供了系統支持。百強中的寶武、上汽、攜程分別以135.0億元、133.9億元、106.7億元分列前三甲,前20名企業研發費用合計884.8億元,佔上海百強比例達85.01%,大企業成為研發絕對主力。以企業為主體的研發體系建設,使企業運行效率提高,優化了行業發展的整體績效,2020年上海百強不僅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分別達到9.64%和12.51%的增長率,且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增長率均超過總資產的增長幅度。需要強調的是,上海百強企業的專利高度集中在制造業,前20名企業合計專利數86238個,佔上海百強比例達89.25%,成為中國制造參與新一輪全球競爭的主要力量。

“在線新經濟”有望實現“彎道超車”,重點領域關鍵技術突破能力待提升

2019年,全球經濟貿易增速顯著放緩,世界經濟陷入較大增長困境。聯合國在2020年1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2020》中指出,由於貿易局勢以及投資的大幅縮減,全球經濟增速在2019年降至2.3%,為10年來最低。

2020年以來,新冠疫情全球爆發,上海百強企業在創新發展中鍛造新勢能、在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繼續探索新路徑、在新一輪全球產業競爭中凸顯新優勢。湯蘊懿研究員提出,上海百強企業可通過在重點領域中甄選與國際差距較大的關鍵技術,以技術研發為主要目標,以國企為研發和投入主導方,圍繞技術突破優化研發投入、圍繞產品研發組織知識產權、圍繞全球生產組織供應鏈布局,實現在國際產業分工中佔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目標,獲取產業國際競爭力,確保國內的產業安全。

2020年上海百強制造業和服務業的相關數據表明,服務業低端化和制造業低效化的潛在風險不容小覷。

一方面,就資產規模及淨利潤而言,2020年上海百強服務業企業分別是上海百強制造業企業的6.3倍和2.3倍,但利稅總額及研發費用分別僅是百強制造業企業的0.8倍及0.6倍。服務業的研發費用過於集中於頭部企業,前三位企業攜程、美團點評和國泰君安佔比達67.16%,其他企業研發強度較低,上海服務業整體發展還有巨大上升空間。

另一方面,資產規模增長較快,但百強企業資產效益增幅相比不高,資產收益率與資產規模增長速度倒挂。2019年,上海百強企業總資產周轉率、總資產收益率及淨資產收益率分別為23%、1.5%及9.1%,增長幅度分別為0.12%、0.02%及-0.12%。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業整體仍以簡單規模擴張方式為主,隨著規模擴張,資產效益增幅卻遞減。如何通過創新發展提升百強企業經營效益,成為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2020年百強名單中,“在線新經濟”主體越來越多,大力發展線上經濟新模式、新業態,是上海加快推動疫后經濟恢復、盡快重回經濟發展快車道的重要舉措,更是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場景應用中支撐中國制造業彎道超車的重要路徑。

新經濟業態對政府行業監管和社會秩序平衡提出了新挑戰。線上經濟具有跨界融合、開放共享、高成長低成本特征,極大考驗政府建立跨部門綜合決策機制等治理能力。如何對新經濟實現“聰明的監管”,實現創新驅動、公平競爭、風險防范的均衡,既需要各級政府部門改革探索的積極性主動性,也需要建立新型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激發各方活力,形成改革發展與穩定的合力,更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注重系統優化、把底線約束、內涵發展、彈性適應的理念融入經濟發展中,建立公眾、企業、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參與的大監管格局。

長三角是中國制造業產業集群分工深度最高、生產網絡覆蓋度最高的地區,在先進制造和新興制造綜合競爭力上領先全國,形成一定的產業國際競爭力。上海百強企業要謀求更好發展,需要發揮長三角產業集群中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縱觀全球,世界主要大都市經濟圈是所在國家產業升級的首發地,新技術的引進、推廣和產業化都起步於經濟圈的首位城市,首位城市依托人口和市場的規模優勢形成新產業和新商業模式率先發展的起點,並通過價值鏈內的消費紐帶、供應鏈紐帶輻射至周邊中小城市,在生產要素梯度化結構的條件,依托產業專業化分工深化加深要素流動和市場流動關聯,由此形成“技術-產業-市場”三維度為紐帶的城市群形態。

作為長三角首位城市,上海百強企業應更有擔當,利用屬地優勢,通過聯合技術開發、投資和服務配套,實現高效的跨區合作。

(責編:陳晨、軒召強)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