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上海8月18日電 (記者 曹玲娟)8月17日晚,《人類未來》譯者分享會於2020上海書展主會場舉辦。此次分享會是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書展系列活動“科技七堂課”的第七講,《人類未來》的譯者姚嵩博士就天文學視角下的人類未來這一主題與現場讀者進行深入交流。
《人類未來》是天文學家、前英國皇家學會會長、《DK宇宙大百科》作者馬丁.裡斯的最新作品。作為一生都在仰望星空的天文學學者,馬丁.裡斯在這部作品中從宇宙回歸地球,談及生態威脅、能源危機、生物技術、人工智能等眾多與地球和人類未來息息相關的話題,之后又以科學的角度分析太空飛行、外星移民計劃等“未來暢想”的可能性,為讀者認識世界、預測未來提供了獨特思路。
分享會上,譯者姚嵩帶領讀者將目光從當下地球轉向遼遠星河。他說,天文學是關於過去與未來的學科,天文學的發展對人類文明的演進有很深遠的意義。在活動現場,姚嵩講述了天文學的學科特點及學科歷程,介紹了人類觀測宇宙的歷史、人類對宇宙尺度的認識過程以及望遠鏡和其他觀測技術的發展,並就一些常見的容易誤解的天文學概念與讀者展開討論,拉近了大眾與天文學之間的距離。
“銀河系存有數百萬個類似地球的星球,但它們是否已經被佔據了?那裡有生命,甚至是智慧生命嗎?很難想象會有什麼問題比理解我們在整個宇宙格局中的位置更加重要。”針對《人類未來》一書中作者馬丁.裡斯拋出的“宇宙視角下的人類”這一命題,以及一直以來頗受關注的太空活動、地外生命、科技風險等話題,姚嵩也進行了展開:文學作品中出現過的宇宙旅行方法可行嗎?現實中會使用哪些宇宙旅行方法?他從專業的角度詳盡解讀了“進入星空”背后的科技支撐和人文關懷,也喚起聽眾對於未來走向的思考與遐想。
“未來源自於現在,我們討論未來的時候,是在為現在的行為尋求指引,”姚嵩說,“而不管是創造美好的現在,還是開創未來,科學都是主要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