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王仙村,空氣總是格外清新,這要歸功於村裡這些年,推行的禁止焚燒秸稈計劃。
最近,王仙村又“奇思妙想”,推出了2.0版的“秸稈還田”,不僅做到零污染,更能變廢為寶。
今天(7月8日),記者來到王仙村,親眼目睹了這台“神器”。一台橘紅色的小型設備停放在田頭路邊,一根根玉米秸稈被“吞”進機器“肚子”裡,幾秒鐘后,隨著這台粉碎機的轟鳴聲,機器尾部便“吐”出了一片片碎屑,原本長條的秸稈被壓得粉碎。粉碎完畢,村民又用蛇皮袋將秸稈碎片收集起來,通過自然發酵,搖身變成有機肥料,使秸稈科學還田,改良土壤,有效促進綠色農業發展。
這種變廢為寶處置田間廢棄物的做法,是近期被引入王仙村的。據王仙村村委會副主任林朝輝介紹:“現在農村田裡面生產出來的農業垃圾比較多,尤其是比較普遍的秸稈。在採購了這個機器以后,可以通過便捷的操作,哪裡有秸稈就把機器推到哪裡。粉碎后的秸稈通過發酵以后就產生了有機肥料,有助於我們農業的生產。秸稈也不再會堆在路邊,或者焚燒影響環境了。”
為了發展林下經濟,王仙村在公益林種植了一批名貴食用菌品種——赤鬆茸。秸稈是蘑菇類農作物的主要培養基,不僅高產,而且更環保,收獲期結束后,廢棄的培養基還可作為優質肥料,輪作其他農作物。碾碎后的秸稈不僅讓秸稈搖身一變,就地變廢為寶,更促進了王仙村林下經濟的發展,為農民增收開辟了新的途徑。
合理利用、變廢為寶,讓資源發揮應有作用。如今,在王仙村的田間地頭已難見秸稈的蹤影。村裡直接把秸稈從地裡收走,通過機器進行處理,既環保又安全,美了環境,綠了庄稼。
(來源:綠色青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