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影視樂園的十幾萬件道具,也在傳承上海電影文化。
1994年《新天龍八部之天山童姥》中,林青霞飾演的李秋水在“天涯海閣”中的一段宴飲場景拍得風華絕代,誰曾想,背景中的一組錫制燭台居然是從1972年的芭蕾舞劇電影《白毛女》中“穿越”而來。如今,它們和十幾萬件大大小小的道具一起,存放在上海影視樂園的道具庫房裡。影視道具是如何存放和租借的?背后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請教了上海影視樂園資深道具管理員胡春軍。
錫三供件-燭台
倉庫像超市,“開架”自提
在上海影視樂園的道具倉庫裡存著幾十本賬本,一本約有兩三公分厚,從上世紀70年代初開始,一直記到現在。翻開賬本,胡春軍查到一組錫三供件是《白毛女》拍完入庫的,包括一個香爐和一對燭台。他沒想到,在《新天龍八部之天山童姥》中發現了三供件中的燭台。
錫三供件-燭台
燭台是蓮花、蓮藕形狀,由實心錫制,典雅大氣,質感非常好。在電影畫面中,這對燭台撐起了“天涯海閣”的唯美與氣派,是畫面中的點睛之筆。同一幕場景中的點銅錫制“六角形菜盒”、點銅錫制“虎頭雙環高腳盆”也都是上影廠的老道具。上世紀90年代上海電影制片廠和香港永盛電影制作有限公司聯合拍攝《天龍八部之天山童姥》時,正是上影道具師、現任拍攝服務中心主任李偉和美工挑選了這些道具。胡春軍仔細想了想,入行十年來,還沒有人從他手上再借過這幾件道具。十年不算久,他一直在倉庫裡和道具打交道,收發的每一件都要認得清清楚楚。“我們的道具都有唯一性、特殊性,很容易分辨出來,隻要從我們這裡借出去的道具,我都能一眼從畫面裡發現。”
道具倉庫
劇組如何租借道具?上海影視樂園的道具庫房就像超市一樣,還有專門的購物車。每個類型的小道具都整齊地擺放在統一類別的貨架上,道具師進入庫房后,把自己想要的道具放在車上,出庫時登記、交付押金后就可以帶走。“有點像宜家的自提倉庫。”胡春軍介紹,這些道具是不排“檔期”的,按照先來后到挑選。近兩年,道具庫也建立了道具信息檢索局域網。每個道具都有編號,通過編號查詢,就可以看到相應的道具照片,找東西更加方便了。
二十八抬大轎
以前,也會有一些劇組定制道具。比如電影《詹天佑》拍攝時,就由劇組美工道具設計,影視樂園道具部門協助制作了二十八抬大轎,這一制作精美的道具完成拍攝使命后,成為樂園重要的展示品,常常在節慶日時拿出供游客拍照體驗。“現在很少有劇組提出定制道具的需求,除非一些大制作影片。”胡春軍坦言,做一兩件特別的道具,可能比買一件要貴很多,而影視樂園豐富的道具儲藏資源也足夠劇組來選擇。不過,一些大導演往往喜歡摳細節,比如李安、張藝謀、王家衛等都對道具有特殊的要求。張藝謀的電影《搖啊搖,搖到外婆橋》聘請上影廠道具師方勇擔任道具工作,電影裡出現的兩排銅落地燈就是專門制作的,現在還陳列在樂園的彩虹酒吧裡。《色戒》的道具師則是上影廠道具師劉培德擔任,影片中咖啡廳的椅子、咖啡杯具等也是特別定制的,現在陳列在樂園的凱司令西餐社,也是《色戒》的拍攝主場景之一,許多電影中的老道具都可以在那裡發現。
紅木家具貴重,老爺車最“大牌”
上海影視樂園的道具倉庫裡,每天都有道具出出進進。盡管倉庫還沒有像博物館那樣做恆溫恆濕系統,但對於比較珍貴和脆弱的道具也會小心呵護。比如紙質、棉質道具會做專門防霉防蛀,貴重的紅木家具會定期上蠟。1960年的電影《紅色娘子軍》中,南霸天家裡陳設的幾套紅木家具,現在還擺在樂園的得意樓茶社裡。而陳設在上影服道展內的一件清式紅木落地大插屏的最早入庫記錄是1972年,也是該館的“鎮館之寶”。“這些紅木家具已經是展示級別的,在現代影視劇中難以看到這種品質的道具。許多有時代和經典意義的道具留存可能往博物館化發展,因為它們不只是服務影視拍攝,也在傳承中國文化。”胡春軍說。
清式紅木落地大插屏
上海影視樂園的另一大特色——“老爺車”,至今仍頻繁出現在影視劇裡。許多人會把它們當作古董級收藏品,但在這裡,這些近百年歷史的老爺車還在使用。生產於1936年的別克·ROADMASTER是影視樂園最早的原裝老爺車,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流行的方頭車則是早期仿制的,這種仿制車採用鈑金工藝,方頭車殼都是鈑金師傅一點點敲出來的。
老爺車
老爺車
目前這批珍貴的老爺車,若要借出就不像借小道具那樣方便“自選自提”,而是由影視樂園專門的清障車拉到拍攝地點,並配備道具車司機和修理師。“老爺車的性能和現代的車不同,隻有經常開道具車的司機才熟悉操作。而且,配件現在市面上已無處購置,一旦損壞都是需要加工定制的。”胡春軍介紹,影視樂園中常用的老爺車有六七十部,涵蓋各個年代,基本可以滿足各個劇組需求。不過,現在會修理這些老爺車的越來越少,幾乎“用壞一台少一台”,所以在服務上也是小心謹慎。
道具管理部門的近二十個人都是一專多能,每個員工都有各自的本職工作,但攝制組多了,也要“兼職”去開老爺車。“從全國來看,隻有上海影視樂園和橫店影視基地具有相當規模的道具車在經營影視劇拍攝業務,而且我們的老爺車資源都在基地,用起來很方便,價格又適中。基本上民國戲劇本裡提到車子,都會來借我們的老爺車。與此同時,我們在老爺車上的投入也是最大的。”胡春軍說。
傳下去的不僅是物,也是品牌
在近年來的影視劇作品中,道具是一個繞不開的關鍵詞。優秀的影視劇組,會在道具裡埋下細節、彩蛋和觀眾互動。電話機是以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為背景的影視劇中最容易穿幫的一個道具。在這類影視劇中,常會看到黑膠木撥盤電話機。但根據考証,這種電話機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才在國內出現,當時應當使用的是手搖式電話機。有時候碰到拍廣告的非專業客戶或是影視院校學生來拍畢業作品,胡春軍等人都會提供挑選建議,幫助把關。
前不久,諜戰劇《叛逆者》在上海影視樂園結束拍攝,公布的首批劇照裡,朱一龍飾演的林楠笙面前的“綠罩辦公台燈”和話筒都是從道具倉庫租借的道具。現在,上海影視樂園偶爾也會添置新的道具。比如很多劇組想借歐式家具,庫存傳承較少,為此特地採購了一批。
影視樂園的道具倉庫不對游客開放,但在老爺車展廳、凱司令西餐社、得意樓茶社、鴻翔服裝店裡能看到部分道具展示,它們都是經典電影裡出現過的。隨著樂園的進一步建設開發,錫三供件等稀少和珍貴的道具或許也將擁有專門的展陳區域。
在倉庫整理和收發道具時,胡春軍常常感嘆於上海電影制片廠幾十年來的豐富傳承。市面上可以買到的仿古、老式家具、陳設等,品相都不如倉庫裡的這些留存,在大銀幕的特寫放大下,細節上更是千差萬別。由於電影廠體制改革等各種原因,上影廠是為數不多的道具資源保存良好的國有電影制片廠,這批老道具對上海電影產業起到了重要的拍攝保障作用,也是中國電影歷史的重要參與者和見証者。“上影道具是老一輩藝術工作者一輩輩傳承下來的,作為年輕一代,更要把優質資源繼續傳下去,傳下去的不僅是一件件物品,還是一個品牌。”胡春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