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江區泖港鎮:沉浸式“四史教育”深入人心

2020年07月03日09:30  
 

 “這座橋承載了我們的心血,記錄了時代的變遷。”原泖港大橋技術負責人唐明瀚一下車便用手輕輕撫摸著橋柱,感受著時間在上海首座大跨徑斜拉橋留下的印記。今年年底老橋將被拆除,新建主橋開始通車,兩代人的記憶在此處交匯。

一座橋,就是一段歷史,泖港大橋是改革開放以來發展的“見証者”。7月1日,兩代泖港大橋技術負責人帶領著約40名黨員參觀老橋與新橋,切身體會歷史的變遷、感悟初心使命,“以小見大”開啟沉浸式“四史教育”。

一座橋,一段史,一代人的匠心

“這座橋代表著一個好的開頭,為后來的橋梁建設提供了參考與支持。”原泖港大橋項目負責人李義已經退休,那段親自參與大橋建設的經歷常常浮現於他眼前。這座橋改變了附近人民的生活,也見証著上海的“日新月異”。

時間撥到從前,起初的泖港鎮如同一座小島,被水路一分為二,住在河東的居民想要去河西,隻能坐船。直至1978年,位於鬆江葉新公路的泖港大橋開始動工,四年后建成通車,附近居民生活才翻開全新篇章。

不僅如此,泖港大橋在歷史上有著十足的分量。作為上海造橋史上第一座大跨徑斜拉橋,通車時是全國跨徑最大的公路斜拉橋,這也為上海乃至全國建設斜拉橋積累了豐富的橋梁設計理念和施工經驗。

在這座橋的背后,離不開背后眾多建設者夜以繼日地付出與鑽研。彼時,河的兩岸豎起了高塔、奠下橋基,高塔兩邊伸出的鋼索將橋面拉住,這樣的橋梁結構不僅外觀優美,還具備跨越能力大、抗震性能好的特點。據唐明瀚介紹,當年的建設者費盡心思手工制作斜拉索,為了防止繩索在倉庫放久了導致生鏽,他們親自在外部涂上一層漆。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原來的泖港大橋逐漸無法滿足水、路交通的需求。2018年4月,泖港大橋迎來翻新重建的日子。在保留了老橋的曲線紋理和平行式斜拉索基礎上,新橋改為雙塔中央單索面造型,寬度擴增到38.5米,將按一級公路設置雙向6車道並人行道、非機動車道。

兩代人的講述,沉浸式感悟初心

“站在這裡能夠同時看到老橋與新橋,這可以說是歷史交匯的重要時刻。”平申線航道(上海段)整治工程(葉新公路泖港大橋)項目工程師陳晉站在新橋上,向來自焦家村、大橋項目部的黨員介紹著新橋的變化與亮點。從唐明瀚、李義,再到陳晉,兩代泖港大橋建設者用不同的視角講述著泖港大橋背后的故事。

老一輩的埋頭苦干為年輕一代指引方向。平申線航道(上海段)整治工程(葉新公路泖港大橋)項目黨支部書記周杰聽完唐明瀚、李義的介紹,被深深觸動:“通過一座橋能展現老一輩的匠心,能讓我們這些80后更加努力地投入到新橋的建設中。”

40多年的歲月裡,泖港大橋承載了河道兩岸無數人的記憶。焦家村第一網格黨支部副書記丁海明親身體驗了大橋帶來的變化——從擺渡過河的艱苦到在橋上穿行的便捷,如今他站在新橋中央,不禁感慨:“我見証了兩代大橋,可以說是趕上了改革開放的紅利。”

值得挂念的不僅僅是記憶。“大橋本身是改革開放后社會發展史的濃縮,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好見証。”上海市基礎工程集團有限公司第一工程公司工會主席金君表示,在了解了泖港大橋的歷史后,年輕黨員增添了知識、拓寬了思路,這樣沉浸式的“四史教育”更能讓他們感同身受。

(來源:上海基層黨建網)

(責編:陳晨、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