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閔行區產業創新需求,依托區內高校院所優勢資源,上海閔行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通過推動高校完善成果轉化機制、共建成果轉化功能平台、打造升級版大學科技園等舉措,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協同創新機制,強化高校與成果轉化示范區建設的互動協同。
推動高校院所完善成果轉化機制。根據市科委《關於開展高校、科研院所單位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閔行區科委對照“科改25條”及配套細則,積極配合、協同推進高校院所成果轉化配套制度文件出台與工作落實。上海交大建立了“1+3+6”成果轉化制度體系,搭建了面向社會技術經理人的成果轉化平台,並通過“公司持股+股份獎勵”、“技術授權”等方式,形成了一批高校成果轉移轉化的示范案例,促進校內科技成果轉化數量翻翻,交易金額成倍增長﹔華東師大修訂了成果轉化管理辦法與細則,探索賦予科技成果完成人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和長期使用權的改革試點路徑和舉措,增加了對轉化人員的獎勵,同時科技成果完成人還有機會獲得培育經費,多方面激勵校內科技成果的釋放和轉化﹔航天八院完善了成果轉化管理辦法,並推動相關實施細則落地,有效解決了利益分配、科技人員離崗創業、領導人員免責機制、可操作性等疑難問題﹔上海市農科院修訂成果轉化實施細則,規定技術合同收益扣除成本后,70%可用作獎酬金發放給團隊。從體制機制上發力,是加快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源頭釋放的根本保障。
區校合作共建成果轉化功能平台。閔行區、上海交通大學各出資2.5億元合作共建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重點建設智能人機交互研究中心等三大應用研究中心和校級醫療影像等公共平台,與仁濟、九院等多家三級甲等醫院成立臨床聯合研究中心,與企業合作建設聯合實驗室﹔同期注冊成立平台公司,建設醫療機器人產業園“筑巢引鳳”,承接成果轉化項目落地。閔行區與上海交大、臨港集團、博康控股集團合作共建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建設人機協作AI實驗室,研究開發產業化落地測試平台,在行業內率先發布《人工智能醫療白皮書》,目前已形成人工智能開源平台、共性測試平台、應用與轉化平台、國際化人才交流平台等子平台的建設方案,推進創新團隊與研究院開展項目合作。
區校聯動打造升級版大學科技園。為做大做強大學科技園承載成果轉化和創新創業的功能,示范區重點打造環大學周邊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活躍地。支持建設“零號灣”國家雙創示范基地,成立三年多來,零號灣服務高校師生、校友創新創業,入駐項目超過560個、設立企業超過400家,在孵項目獲得各類創新創業大賽獎項近百項。緊鄰交大閔行校區建設交大國家大學科技園閔行園區,設立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苗圃,服務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師生創業項目的技術熟化和項目孵化,通過構建“載體+服務+投資”三位一體的科技成果轉化與科技創業孵化支撐體系,連通大學和產業創新鏈條。建設華東理工大學科技園閔行基地,聚焦生物醫藥成果轉化項目,啟動建設大學生創業眾創空間,籌建生物醫藥專項基金,引進生物醫藥研究院平台,推進生物醫藥成果轉化項目落地。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莘庄產學研基地聚焦醫療器械等產業領域,推進成果轉化項目落地示范區。與大學合作的各類成果轉化載體,多形式、多渠道地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與區域主導產業銜接,培育和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