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湖南衛視熱播的歷史劇《大明風華》收視居榜首,不斷引爆各種話題。一面被點贊通過英雄人物塑造、精神內涵挖掘,以及建筑、服飾、飲食等方面的還原,展中華文化之美。一面又遭歷史粉“舉報”其歷史虛無,指其扭曲歷史真相,褻瀆歷史人物。這倒底是怎麼回事呢?記者採訪專家試圖還原明朝題材歷史劇面臨的創作環境。
遭遇“明朝粉”正面剛,定位歷史劇頻“招黑”
《大明風華》開播以來,其講述的“朱家五子”煙火氣的生活引發追劇,“糾錯”聲也不絕於耳。這與其定位歷史劇不無關系。前有《萬歷十五年》,后有暢銷書《明朝那些事兒》成功出圈,大明歷史曾一定程度上被通俗科普,也成為粉絲討論度很高的歷史時代。直面歷史定位,意味著會與“明朝歷史粉”正面剛。
從《琅琊榜》開始,架空歷史劇集開始佔據市場,近年來熱播的《知否知否都是綠肥紅瘦》《長安十二時辰》《慶余年》《鶴唳華亭》等劇,都選擇架空歷史。根據歷史劇定律,坐實歷史就難免不被扒出“歷史穿越”之處,十分考驗劇組對於歷史的還原程度。比如《羋月傳》中,春申君黃歇是女主的初戀情人,但實際上黃歇應該比羋八子女士小25歲左右。《甄嬛傳》中甄嬛出家當尼姑這段戲,仿照武則天,卻與真實歷史並不關聯。
即便是架空歷史,也不能避免被“挑錯”。《知否》就曾出過不少氣瘋語文老師的台詞問題,“款待不周”“恃寵不驕”“悉數全收”“滿城文武”“年紀不惑”“手上的掌上明珠”“聽過一些耳聞”,還有諸如“隻要你走了,蹊蹺才能露出馬腳來”等病句,以及侯府公子“繼承大統”等常識性錯誤。
丑化朱元璋?他到底是“豬腰子臉”還是“國字臉”
此次,網友在針對《大明風華》的“舉報帖”中提到,比如朱棣被刻畫成自卑暴躁且陰險毒辣,該劇還喪心病狂拍出“皇叔和皇太孫的妻子亂倫這樣極度低俗的畫面。”再如“沒有展現‘鄭和下西洋’的恢弘之氣”等。但這樣一份長達數十頁的“舉報信”,也被有網友指為“上綱上線”。引發的爭議在於,這樣要求古裝劇對歷史面面俱到,電視劇畢竟不是紀錄片,這般求全責備,歷史故事還有發揮的空間嗎?
確實劇中有不少改編值得討論,但引發討論也未必是件壞事。當演員戴著“特型”臉,劇中長著豬腰子臉的朱元璋出現時,著實嚇了觀眾一跳。不少明朝粉絲直指該劇丑化朱元璋。明史專家告訴記者,“這是一個學術問題,並不能就此說明劇方就是錯的。”朱元璋長啥樣,在各種畫像中有著天壤之別,這在中國歷史上確實罕見。學界已經有過不少討論。朱元璋的異形相在民間流傳廣泛,甚至在各大博物館都有所藏。就台北故宮所藏,就有兩張完全不同的畫像。而有不少學者認為古代對帝王形象存在異化,朱元璋的真實形象,並非傳說中的奇異形象“豬腰子臉”,反而認同“國字臉”為朱元璋本尊。
黑胡皇后?觀眾越來越難帶,但影視劇不是紀錄片
孫若微和胡善祥在劇中被設定為姐妹關系,一同嫁給朱瞻基。最近的劇集中,胡善祥被漢王強奸的戲份也引發不適。比如“舉報”中也提到,“皇叔和皇太孫的妻子亂倫”,有觀眾認為此種處理方式,是在黑胡皇后。
對此,青年文化學者侯印國教授表示,這一段是劇方的演繹了,所有的文獻裡都沒有提到漢王和胡廢后的交往。但即使在正史中,對漢王的記載也有不少語焉不詳。比如明史傳記裡沒有特別提到他的死因,看來是在囚禁中自然死去的。但在野史中,他是被朱瞻基放在一個銅缸裡后點火,銅水融化活活燒死的。
但侯印國認為,近年來歷史題材的電視劇制作水准越來越高,尤其是在還原歷史細節方面,制作團隊越來越用心,服飾妝容道具等細節,往往會參考學術著作、古代繪畫、歷史文物等,對於引導大家了解傳統文化有一定的價值。觀眾也越來越注意古裝影視作品的服化道,並將其作為評價作品用心程度和藝術水准的重要指標。
“我自己因為做一些傳統文化的研究,也經常接到一些編劇或作家的來信,詢問一些歷史時期的細節。此前就有一部關於明代的影視作品,多次詢問我明代某年度南京某部門官員的姓氏,某時期流行的茶具等等信息,對於細節很是重視。這讓我也深深感慨,現在的觀眾是越來越難帶了!”
但要知道,要百分百還原歷史細節是絕不可能的,也是沒有必要的,影視劇畢竟不是也不可能是紀錄片。“一方面,傳世的文獻所記錄的歷史總是欠缺的,我們對於歷史的了解,是基於這些不完整的史料,很多細節確實難以還原。另一方面,歷史文獻也不總是准確的,正史大都是后代所修,難免有所修飾。即使這樣,史料裡互相矛盾的內容也比比皆是。很多史實,專業學者也沒有定論,對影視創作要求過高也確實是強人所難。”(記者 張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