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夢想長大后成為宇航員,有的人希望能力比肩比爾蓋茨,可年幼時的袁振宇並沒有多少宏偉壯志,他說,自己的夢想很小,小到現在看來甚至有些可笑。他從小的夢想是擁有一份說得過去的工作,賺錢后給自己買一個大魚缸。
袁振宇的這個夢想很快就實現了。一路“隨大流”的他不知不覺竟然讀到了上海交大博士,專業是集成電路和芯片研究方向。拿到第一個月工資,袁振宇先給自己買了一個大魚缸,兒時的夢想就這麼實現了。
俗話說,志當存高遠。但袁振宇覺得,目標小也有小的好處,夢想容易實現,生活中的焦慮和欲望就不會太多,人也自然溫潤平和了。袁振宇這種沉得下來的心態,很適合做技術。【詳細】
加快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領域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突破“卡脖子”難關……肩負著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從跟跑到並跑甚至彎道超車的重任,2018年11月28日,上海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園在張江成立。
籌備之初,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由管理層挂帥,成立了專項工作組,涵蓋多方面人才,共同推進園區建設。歷經4年打磨,這一團隊斬獲“全國工人先鋒號”“上海市工人先鋒號”等多項榮譽稱號。
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人,集設園的設計初衷並不滿足於停留在“園”的概念上。如何變“園”為“城”,以“城”留人?【詳細】
身著筆挺的西裝,舉手投足間盡顯紳士風范,每天開著動輒上百萬的車,拿著豐厚的年薪……這些標簽,都為這一司務群體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究竟這些“專車司機”如何煉成?他們需要符合哪些條件?或許,從剛剛獲得“全國工人先鋒號”的叢達汽車租賃(上海)有限公司曹穎豪華網約車創新管理工作室那裡可以找到答案。
走進曹穎豪華網約車創新管理工作室,帶頭人曹穎會異常驕傲地告訴你,目前在上海的豪華網約車行業,夠得上標准的司務人員隻有600余人,而這為數不多的群體多來自這裡。曹穎的驕傲並非毫無來由,在她的工作室裡,總計160名司務中,有不少是十分稀有的五星、六星司務。【詳細】
外人眼裡,這支團隊“高冷”又“專業”。“我們不是高冷,實在是所從事的工作專業性比較強,大家過於專注,似乎就顯得有點兒高冷了。”採訪中,針對這個問題,中隊長沈嫻忍不住笑言。
沈嫻所在的上海市浦東新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執法支隊四中隊,主要負責浦東轄區內的藥品、化妝品、醫療器械等專業領域的執法監管,辦理了不少大案要案。今年,這個團隊更是榮獲“上海市工人先鋒號”榮譽稱號。
“你是刷白迷嗎?你是戰痘族嗎?你是抗衰先鋒嗎?為了攀上顏值巔峰,是否經常去做美容項目……”前段時間,上海市藥監局推出的這則《美容避坑小貼士》動畫就出自四中隊三名“90后”姑娘之手。【詳細】
十年磨一劍。她用十年時間,實現了從學生向技術負責人的蛻變,並培育出了一支年輕有為的超強研發團隊,新冠疫情突發時,她帶領團隊率先研制出飛克級別的新冠引發的細胞因子風暴檢測試劑盒。
她,是上海生物芯片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研發平台部總監,是一名85后姑娘,也是一名“上海工匠”,2022年更是榮獲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她,就是徐祎春。
“爺爺是醫生,外公是醫生,姨媽是醫生,姑媽也是醫生。”採訪中,徐祎春笑言,自己的骨子裡是傳承著醫學DNA的。【詳細】
這支16人的團隊,帶頭人叫李法設,是一名90后小伙子,團隊成員平均年齡29歲,研究生及以上學歷佔比達75%。自2015年團隊成立以來,他們研發的產品創造多個“行業第一”:國內首個七軸智能機器人、國內首個雙臂智能機器人、國內首個智能復合機器人……
這個團隊就是中科新鬆有限公司智能機器人軟件算法部,從自主核心技術的研發到智能機器人產品終端,他們攻克了無數技術難題,創造了多個行業奇跡,2022年更是捧回了“上海市工人先鋒號”的榮譽。
2015年,國內首台自主研發的七軸協作機器人在中科新鬆誕生,標志著中國協作機器人進入國際競爭賽道。【詳細】
從蘭州起步,轉戰北京,到定居上海,這條路,張建平用了二十二年時間。從最初被人認為的“瘋狂舉動”,到北京奧運“一戰成名”,再到如今帶領企業成為全球換電模式的開創與引領者,張建平在“換電”這條路上始終如一堅持著。
奧運會、世博會、亞運會、金磚峰會、G20峰會、冬奧會等國際重大賽事和會議中,都有他們的身影。2022年,張建平創立的上海電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榮獲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狀.
對換電事業感興趣,始於20多年前的一次偶然。當時,張建平與朋友一起聊到環境污染越來越厲害,新能源產業應該大有可為。聊完后,一個想法在張建平的心裡扎根、萌芽。【詳細】
30年前,這裡是浦東近郊的一片農田,沒有柏油馬路,沒有高樓大廈,沒有人聲鼎沸。當改革開放的大潮涌向這片土地的時候,農田不見了,村舍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正在崛起的現代化開發區。
作為金橋區域開發拓荒者、轉型發展引領者,上海金橋出口加工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自1992年成立以來,始終堅持深耕金橋、走向市場,為浦東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引領區貢獻力量。
伴隨著浦東開發開放的號角,三十年前,金橋出發了!第一個國家級開發區,承載著金橋人的夢想,邁開了架“橋”的征程。【詳細】
近日,一塊“全國和諧勞動關系創建示范企業”的銘牌,送到了華勤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這是由國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華全國總工會等多部門聯合評選而出,華勤技術是浦東新區2022年唯一獲此殊榮的企業。
華勤技術成立於2005年,是一家全球智能硬件平台型企業,堅持行業優勢地位、技術創新、社會責任表率為夢想,贏得了億萬消費者的信任。並先后獲得“中國民營企業500強”“2021中國年度最佳雇主”等榮譽稱號。
打造幸福企業,是華勤一直以來的不懈追求,傳遞溫暖亦是一以貫之的企業文化。為了增進員工的向心力和歸屬感,增強企業凝聚力,華勤自2011年起,就成立了“員工關愛基金”。【詳細】
從初創時期的6個人,一輛黃魚車起步,到如今為長三角2000多萬人提供鮮食消費,成就1000多個年收入30萬的家庭,帶動5000多個農民實現就業。25年來,清美集團關注民生、服務民眾,穩穩托起“舌尖上的幸福”。
上海清美綠色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創立於1998年,從單一豆制品出發,逐漸發展成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綜合性食品集團,成為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全國主食加工業示范企業、上海市高新技術企業、上海市文明單位,並於2022年榮獲“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狀”。
想必,家門口的清美鮮家門店,你一定不會陌生。從2021年開始,一家家線上線下融合菜店出現在申城的大街小巷。【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