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体最大古籍书店!上海古籍书店即将焕新归来

上海古籍书店明日焕新归来
■沿着印有传统纹样柿蒂纹的地面前行,仿佛走进了古人的“藏书楼”,中庭挑空的设计别有意趣,给人“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之感
上海古籍书店明天将焕新归来。
4月12日,福州路上的这家老牌书店为一群孩子率先开了门。孩子们走进位于书店四楼的“古籍小剧场”,观看了一出根据《大唐狄公案》改编的沉浸式互动阅读儿童剧《探案学院之除夕疑案》。
1956年5月20日开业的上海古籍书店,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最早的专业书店,扎根福州路已近70年。去年1月,酝酿升级改造已有多年的古籍书店闭店装修。
“就算不改造,老读者也会来,之前的调查中,不少老读者表示,‘现在这样就挺好’。”上海图书有限公司总经理石洪颖和她的同事们毫不讳言,这次改造的一个“小目标”就是希望吸引更多年轻读者。“我们依然坚持做一家‘专业且纯粹,安静并温暖’的书店,还要成为可以使‘厚重的文化,轻轻地落地’的全民阅读新阵地。”
古今对话
单体最大古籍书店
“一年多过去,又有机会重回古籍书店,希望书店如以前那样,守住学术初心。”上师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毕业生小高在上海古籍书店的小红书账号留言,得到的回复是“是否守住了初心,来了就知道”,配上一个俏皮的网络表情符号。
上海古籍书店的小红书账号是在闭店装修前夕开设的,第一篇笔记说的就是“即将闭店”,评论区留下300多条留言,“请保持书店本色”“坚持古籍书店的古意”“不要走网红打卡风”……在与网友的互动中,书店运营者表示:“我们升级改造,不论怎样,还是会以书为核心,以服务读者为第一准则,坚守实体书店这片精神与理想的栖息地。”
在文化评论人韩浩月看来,有关上海古籍书店改造所带来的互动,涉及一个有关书店发展的核心话题:何为书店本色?背后有焦虑甚至担忧。“平心而论,读者希望书店‘保持本色’,经营者坚持书店‘专业且纯粹’,究竟有多少底气支撑,谁都不敢保证。读者的希望是奢望,店方的坚持是苦撑——恐怕这更贴近现实。”
“古籍书店的改造一直是我们的头等大事。”上海图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程犁承认,古籍书店怎么改“费脑筋、有压力”。
一年多过去,到了古籍书店交答卷的时候。记者探店的第一感觉确乎“焕然一新”。沿着印有传统纹样柿蒂纹的地面前行,仿佛走进了古人的“藏书楼”,中庭挑空的设计别有意趣,给人“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之感。迎面所见两根立柱上为原上海图书馆馆长、版本目录学家顾廷龙先生的题字——“藏古今学术,聚天地菁华”,与“藏书楼”意境契合。
中庭左侧,一方开阔的“四时雅韵”特色空间是书店对外展示的窗口之一,读者可以通过琴棋书画、诗香花茶、鸟木虫鱼、时令节气等不同主题陈列的时时变换,走进古人的生活。透过落地玻璃窗,“古人生活”又与现代街景交织。
“古籍”的趣味藏在细节里。比如一楼服务台的形态,被设计成了古籍残卷的样子,这残卷可以在古籍书店的库房里找到。书架间偶见一个木箱体,里边是消防设备,箱体上印着“春秋以木铎修火禁——《周礼》”,顿时让灭火器箱有了古意。
“‘古今对话’是我们这次改造的核心,希望营造古典与现代、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的氛围,让读者身处书店,与先贤开启跨时空的对话。”石洪颖说。
分布于书店不同楼层的三个“古今对照”橱窗正是“对话感”的一种写照。三个橱窗分别为文学、历史、中医主题,文学橱窗陈列明嘉靖十五年玉几山人刻本《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二十卷;历史橱窗的清光绪四年金陵书局翻刻汲古阁本《史记》一百三十卷上方,正是《史记》现代出版物的不同版本;中医主题为上海古籍书店特色,在种类繁多的中医类图书之中的中医橱窗里,目前展陈着明崇祯年间抄本《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开业后,三个“古今对照”橱窗里的古籍将不定期更换。
记者了解到,改造后的上海古籍书店一至六楼总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囊括1600余种旧版线装书、50600余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主题书籍,成为全国单体最大的古籍书店。新旧版线装书是古籍书店特色,旧版线装书更体现了书店古籍修复与保护的成果,此次焕新,它们集中陈列于三楼“博古斋”内,按经史子集陈列的旧版线装书包含各类明清刻本,一套共计231种、分装1960册的《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尤为壮观。
保持专业书店的本色——读者的期许,当未辜负。
书店温度
不同读者各得其乐
古籍书店一楼,在陪伴书店十八载的孔子像背后,记者发现了一方特别的书架,和已经摆得满满当当的其他书架相比,这里显得“虚席以待”。书架上方书写着“博雅”二字,探店当天,顶层和二层格子里放置着十来本书。抽出一本《书店寻踪——国营古旧书店之旅》,夹着的书签上有手写字“声音的可持续”,落款2025年4月。
“‘博雅书架’用于放置爱书人在书店内精心选购的图书,免费分享给有需要的读者。读者只需登记后即可借走一本。”程犁介绍,这个小小设置背后,是希望让读者感受到书店传播文化、传递温暖的初心。
记者还发现,几乎每个书架的侧方都有一个贴着服务铃标签的按铃。“这是用门铃改造的。古籍书店的老读者多,按一下,服务台就能看到是哪个区域需要服务。”程犁说。此外,在不同楼层,可供休息的座位也变多了。书架旁的软席、小圆桌、靠窗长排座席……上了年纪的读者可以歇歇脚,年轻人可以安静自习。
“我们群策群力,全公司80个‘臭皮匠’一起做一家有温度的书店。”石洪颖笑道。
比如楼层的设置,一楼为“经典之门”,二楼为“学术书苑”,“一楼偏重普及类经典,为读者打开阅读中华典籍、滋养现代生活的世界;二楼相对更为专业。设计时,究竟是一楼‘轻’、二楼‘重’,还是反过来,我们也经过斟酌,考察其他城市的知名专业书店。经过公司内部年轻人的讨论,决定了现在的布局”,程犁说。
在学术书苑东北角有一方特色空间“学者书房”,重点陈列国内当下人文学科顶尖学者和优秀青年学者的主要著作、推荐图书,每季度更新一次。今年3月过世的著名出版人、上海文史馆馆员金良年先生的1000余种学术性藏书按其书房原样陈列。
三楼为“淘书乐园”,与上海旧书店携手,4000余种特价书和23000余种旧书等汇聚而成的书海,让读者尽享“淘书”之乐。四楼的“敦煌空间”是孩子们的天地,“古籍小剧场”就位于此。沿三楼至四楼楼梯处的沙漠造景,让书店风格一变,在融合《鹿王本生图》、“三兔共耳”“舞乐飞天”元素的手绘洞窟壁画和藻井等视觉艺术烘托下,好像一路沿着河西走廊,走进神秘瑰丽的大漠敦煌。
服务与体验是古籍书店此次升级的重点,开业后将推出服务60岁以上长者的99元“博雅阅票”;面向中青年白领特设以习字临帖、疗愈冥想、传统健身等形式为主的“浮生一小时”品牌活动;面向青少年,不仅有“古籍小剧场”,还将策划推出“古籍小书童”“寻根觅家源”等特别活动。
书店有专属香——扬州省级非遗制香大师运用古方古法结合书香、纸香、油墨香手工调配而成的“博雅”人文香;有专属音乐——上图公司所藏古琴谱中的一曲《列子御风》改编后成为书店的背景音乐,与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合作的“天空音乐汇”品牌活动将在屋顶花园不定期举办。
书店还将尝试“深夜模式”,5月起每月最后一周周六通宵举办“古籍书话夜”,“遇见小八雅”“诗酒话江湖”“中医小课堂”“夜读古典名著”等主题内容将轮番举办。书店延续14年的阅读品牌活动“海上博雅讲坛”也将升级细分为“海上敦煌”“海上中医谈”“藏书三人行”等板块。
“可阅读的不仅是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石洪颖说,希望不同年龄层、不同兴趣的读者都能在书店找到传统文化的乐趣。
记者手记
“阅读浓度”与“生活密度”
4月23日第30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上海古籍书店焕新归来。与此同时,在上海,很多关于阅读的新鲜事正在悄然发生。
今天,来自重庆的书店品牌新山书屋将在前滩公园巷开出上海及华东地区首店。这家新店里,餐饮与书+文创的占比约为6︰4。新山书屋团队希望,营业到22时的这方空间可以满足城市人下班后的“生活四小时”,阅读、用餐,喝咖啡、品小酒,参加现场活动,甚至买到新鲜水果。
“我们不追求网红风格,在内容基础上满足用户的文化需求、生活需求,展现书里书外的美好生活。”新山书屋编辑部负责人江梦怡说。
新山书屋创始人之一李晖感慨,在上海这座拥有全球最多咖啡店的城市,如何实现“阅读浓度”与“生活密度”的平衡,是对团队的考验。
“如果说过去的阅读,是纸面上对文本的阅读,现在更多的是体验与感受。”中信出版集团文学事业部的王雨说,他们与上海两家商场合作的口袋书联动活动几乎是“一拍即合”,“如今的实体商铺不仅作为销售方存在,也在向生活体验空间转型,而图书天然具有场景性”。
要有“阅读浓度”,也要有“生活密度”,无论是对书店还是出版业而言,找到文化与商业之间的微妙平衡点,找到属于阅读的生活入口,或许方是可持续之道。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施晨露)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