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社会| 法治

守护"无声"安全"有感" 上海公安科技赋能战斗力

2025年04月18日17:42 |
小字号

上海公安通过科技赋能提升新质战斗力

守护“无声”安全“有感”

今年一季度,上海全市110报警数下降2.1%;刑事立案数下降7.1%;电诈案件既遂数、接报金额分别下降14.1%和21.4%;全市重点区域高峰时段拥堵延时指数同比下降4.01%、高峰时段平均车速同比上升4.97%。

数据之外,市民群众感知到上海在安全治理方面的变化。“杨浦交管开始用无人机辅助处置交通事故了。不仅速度更快,我们驾驶员不用再下车拍照,也更安全。”体验过上海公安推出的“无人机定责”功能,市民汪先生感叹“已经next level了”。

变化的发生有迹可循。上海公安机关正锚定“世界一流的平安城市、世界一流的警务模式、世界一流的警察形象”目标,通过科技赋能、机制改革等手段,持续提升新质战斗力,实现守护“无声”、安全“有感”。

科技赋能,优化警务模式

今年2月,依托市公安局研发的全量警情分析系统,浦东公安分局指挥中心发现一起重复警情:梅园新村派出所辖区居民董先生夫妇因与岳父王先生发生纠纷,争吵不断激化,甚至发生肢体冲突,一周内多次报警。

“我们分析认为,这起警情涉及家庭伦理及财产分配等多重要素,矛盾或持续存在且有继续升级的可能。”梅园新村派出所副所长姜经纬说。梅园新村派出所立即启动“三所联动”机制,社区民警、律师、居委等各方,从情理法等多个角度出发,共同参与协调。

“我们建议双方暂时分开居住,以缓和家庭矛盾。”社区民警为双方筹划了多个居住和房租补贴方案,联系中介帮王先生寻找租赁房,最终双方签署了家庭调解协议。

类似的重复警情,往往蕴藏着纠纷矛盾和治安风险。通过全量警情分析系统,上海公安得以对日均上万起的警情,以智能化、标签化的形式自动碰撞、筛选提炼,从中洞察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进而实现提前预判、及时化解。目前,12345热线来电、窗口接报等信息,也纳入了公安全量警情系统的“数据池”。

在此基础上,公安机关还建立主动发现社会治安突出问题的工作机制,对容易引发恶性案件的重复警情,采取分局长、派出所所长“双长盯办”方式,做到“案结事了人和”。而对于区域性、普遍性、长期性的问题,公安部门则着力开发多款智能模型应用,让大数据“滚出”背后隐藏的风险。

警务模式变革,直接关乎公安战斗力。在“最强大脑”支撑下,公安基层派出所聚焦“主防”职能,工作目标更加清晰:及时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今年一季度,全市共化解矛盾纠纷20余万起,重点重复警情销账率达94.3%,助力攻破了“出租车非法改装计价器”等110余个实战难题。

合成作战,增强打击效能

近年来,屡禁不止的电动自行车非法改装行为,不仅让管理部门“头疼”,还增加了火灾隐患。针对这一问题,上海公安经侦总队牵头以数据分析和会商研判为抓手,查获多家涉嫌非法改装的店铺,破获相关案件27起。

面对不断变化的违法犯罪行为,仅靠单一警种或部门“单打独斗”,难免力有不逮。对此,上海公安机关设立新质战斗力合成作战专班,打造智慧中枢,通过数据信息集成共享、能力手段合成赋能等方式,强化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精度、速度与力度,切实消除传统警务模式下难以解决的实战难题。

通过打造“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模式,上海警方持续推进治安防控和打击整治模式由被动向主动、静态向动态、粗放向精准转变。

聚焦城市安全治理的细微难点与群众关切,上海公安持续推动各警种、分局和派出所,自主开展“小而精”的清查整治。以“短平快”的方式对症下药、靶向施策,减少对市民正常生活干扰的同时,消除各类治安隐患问题。

新型警务模式的运行,也进一步提升勤务精准性和科学性。今年春节安保工作中,上海公安机关通过细致分析、精密测算,在不同区域分别部署相应勤务等级,推动警力配置、防控措施与实际需求精准匹配,在安保任务更重的情况下,实现报警类110同比下降5.9%。

延伸触角,推动治理转型

因租住在“三合一”场所,多名外卖骑手面临无处容身的窘境。某外卖平台南翔站点负责人江宏新,在“e嘉人”微信小程序上试着发了求助。

实际上,关于骑手的住宿问题,“e嘉人”小程序此前就接到过居民投诉:飞线充电、噪音扰民……因车辆充电需求和作息时间不同等问题,影响其他居民,这些骑手经常更换宿舍。

“快递外卖小哥租住集体宿舍,一方面要考虑车辆充电问题,也要考虑不能影响其他居民。”南翔派出所副所长俞佳盛说。接到求助后,南翔派出所社区民警一边与求助者面对面沟通,一边多方联系,终于为骑手们找到了一处合适的居住场所——由某学校旧址改建的集体宿舍。

“这里不仅安全合规,而且不会对周边居民产生影响。”实地查看后,江宏新和同事们都很满意,当天便跟新场所房东洽谈,第二天就搬家入住。

去年8月,嘉定公安创新牵头“微网格”治理模式,并研发“e嘉人”小程序等数字化平台,将“智力”与“民力”有机融合,实现社区问题隐患快速反馈与处置。截至去年底,嘉定全区主动发现处置各类问题23万起,第一时间回应解决群众反映的社会治理问题9900余件。

南翔派出所还通过“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联合社区居委、城管等执法部门,对违规的“三合一”场所开展联合整治行动。

借助各类数字平台延伸工作触角,上海公安不断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从“被动应对”迈向“主动防范”,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安全就在身边。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邬林桦)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