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90岁依然在坐诊的崇明名医,魅力不减

2024年08月19日17:13 |
小字号

施兆发,崇明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崇明内窥镜技术创始人。从医70年,他为崇明外科创造多个“第一”:上世纪80年代,第一例胃肠镜检查、第一例十二指肠镜术。上世纪90年代,第一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第一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由施兆发创建的胆道损伤修复技术以及胆管对端吻合技术,被列入全国胆道学组胆道损伤修复指南。

在施兆发的影响和带领下,崇明开启了肺癌、食道癌、肾癌、膀胱癌、胰头癌、肝癌等一系列高难度手术。就是这样一位成就卓著的耄耋医者,现在依然奋战在治病救人的前线。

“越是难治的病人,我就会想尽办法要治好他。”

8月15日上午8点,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崇明医院(新华医院崇明分院)5楼专家门诊处,我们见到了头发花白、口齿伶俐、思路清晰的施兆发,此时的他正耐心地向患者解释病情。在听到施老确切的答复后,患者放下了心中疑虑接受治疗。

施兆发(中)在坐诊中

施兆发,江苏南通人,1954年,20岁的他从南通医士班中专毕业,来到崇明县中心医院工作,后经苏州医学院、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南京解放军医院等多地读书进修,正式成为一名普外科医生。提起施兆发的名字,老一辈无人不晓,因为他精湛的医技和对每个患者都不放弃的行为深深刻在崇明人民的心里。

“当时的崇明交通不便、医疗设施落后,绝大多数人都在岛上看病。不光是外科,还有妇产科、骨科、泌尿科等手术,我都要去做。” 从医以来,施兆发不是在救治患者的过程中,就是在求学的路上。面对一次次新的挑战,施兆发总是敢于突破,勇于尝试,开创了诸多个“第一”。

1992年,施兆发完成了崇明第一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实现了崇明外科领域新突破。据当时报载,上海市区三级医院尚处在实验阶段,因此该手术在医学界引起巨大反响,手术影像多次在全国胆道外科学术会上进行交流。

据施兆发回忆,自己在1991年到上海华山医院观摩了一场美国医学教授示范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感叹,“我做内窥镜检查和胆囊切除手术已经很多年,如果我有这样的设备,这种手术我也能做。”在进口医疗器械到位后,施兆发带领手术团队完成了设备安装、体外训练,三个月后第一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成功完成。手术很顺利,患者第二天就能下床,成功出院。而当时接受开刀治疗的患者需要两个礼拜的恢复期才能出院。由此,这项被称为“钥匙孔手术”的腹腔镜技术以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的特点得到推广,并拓展到普外科所有领域,也为之后的新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直至现在,腹腔镜手术率占据整个外科手术量的80%,年轻医生每个人都需要掌握腹腔镜技术。

从医70年,施兆发从死神手里救回无数病人,其中年龄最小的仅仅出生7天。“这是一个患先天性胆道闭锁的婴儿。”施兆发回忆,孩子又小又瘦,眼睛很黄。在没有超声、CT检查的年代,他凭着多年的经验判断,孩子胆管出现了问题,需要接通才能救活。

当时,很多家医院都谢绝收治,孩子的父母在绝望之际找到了施兆发,希望他能够救活孩子。然而,手术风险大,其他医生劝他放弃,认为救活的几率很渺茫。“但我有个脾气,越是危重的病人,就会想尽办法要治好他。”施老坦言,自己在外科手术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小儿外科涉足不多,不过疾病是相通的,尽管没有十足的把握,但作为医生,他不会放弃患者。施兆发最终决定放手一搏,所幸,他很快找到了“堵点”,采用了胆肠内引流术,成功将孩子救活,这位孩子今年已经50岁。

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施兆发总有超乎常人的一股劲。最多一天4、5场手术,从白天做到晚上,甚至助手累倒在手术台前,但他依然坚挺。在休息时,他住在医院旁边的宿舍里,大半夜时常有人敲他的门,连邻居都知道,肯定是找施医生看急诊的……

“外科医生必须要用手,对每个患者做一个标准全面的体检。”

施兆发用言传身教激励着弟子。“师父特别注重对病人病史的询问,还会亲自给他们体检。”肝胆胰外科及疝外科主任黄侠是施老的徒弟之一。他说,现在有些医师可能会依赖于CT、核磁共振等的检查报告,其实对病人进行仔细查看,才能更加精准地作出诊断和治疗方案。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内科医生必须有听诊器,我们外科医生必须有的就是手。用手对患者做一个标准、全面的体检,是看病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黄侠说,师父常常这样告诫他们,不能忘了这项基本功,一些意想不到或者病人没反映出来的病情往往就需要这个技能。

黄侠(左)和施兆发一起查看病人病情

前两年,有个病人到黄侠的门诊看病。“我给他做检查的时候,他竟然哭了。我问他为什么哭,他说自己走了五家医院,没有一个医生摸过他的肚子,我是第一个。我告诉他,我不是第一个,我的师父就是这么教我的。”最后这个病人成功得到了救治。如今,黄侠接棒传承,时常像师父一样教导科室的年轻医生。

师父的教导不止于此。让黄侠深有体会的一次是,第一次跟师父上台做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至今,这还是普外科难度最大的手术之一。“我自己懵懵懂懂和师父上台做手术,手术完成了,师父让我去写手术记录。写完交给他时,师父却说他不是这么做手术的。因为我是参照教科书写的,然后师父就指导我该怎么写,怎样做手术,相比书本上的技术该如何改进。这就是师父对我们年轻医生最好的培养。”

在外科医生眼里,施兆发是一位“定海神针”般的人物。胃肠外科及疝外科副主任医师高铭介绍,“前几年,我们开展胃癌、肠癌腹腔镜手术,大家都认为是一个非常难的手术,但施老一直和我们说,大胆做,不怕的,他会站在手术台前指导我们。当时他已经80多岁,他的鼓励、担当、支持,给了我们完成手术的信心,也让我们有了很大的成长和进步。”

一直以来,施兆发会先将有难度的手术攻克下来,再带着年轻医生一起做,之后让他们独立去做。“我会鼓励他们多学习,在我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这些年里,施老先后培养了3名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这些学生曾担任业务院长,科主任,教研室主任,市级专业协会副主委、常委。

“我的快乐就是,成功救活了一些危重的患者。”

在施兆发看来,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今年90岁的他,从去年开始不上手术台,但每周四上午的门诊日,他都风雨无阻,从未缺席。

很多年前,就有人劝施兆发,“您都80多岁了,也该享受生活、享享清福了”。他却笑着说“病人需要我”。施老说,本来自己去年生病了,就不准备来了,但是经常有人打电话来,还到他家里去,“我想每周门诊坐诊一次,让他们能找到我。”

施兆发说,这些患者找他看的病,也不是疑难杂症,而是完全出于信任他。“他们找了其他医生看了几次,一直拿不定主意怎么处理,只有看了我的门诊后,他们才敢放心治疗。我也时常和患者说,有些疾病完全可以在崇明处理,不用跑到市区大医院去。”

问起施兆发为什么当年会从医,他说,医生是能够实实在在帮助他人的,他想通过学医去帮助他人。再一次提问,有算过自己救过多少人吗?施兆发说不上来,但他说,“有时候走在路上,看到一些同龄或者小辈和我打招呼,会说自己的祖父、爸爸、亲人都是我帮忙看好的,他们还记得我。”这让他很感动。

施兆发说,从医一生最快乐的时候,就是每一次手术成功救活了一些很危重的患者,并看着他们康复出院。今年是他从医的70周年,他说自己还会坚持坐诊,具体什么时候彻底“退休”,自己也不确定。但从施老坚定的眼神中,感受到这一天还很遥远。

今天是中国医师节,祝施老和所有奋战在一线的医生们节日快乐。

(来源:上海崇明)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