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要闻

大江东︱政协会议闭幕,在沪全国政协委员热议这些事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黄晓慧 曹玲娟 姜泓冰 沈文敏 谢卫群
2024年03月11日09:00 |
小字号

图片1.jpg?x-oss-process=style/w10

3月10日上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下午,在沪全国政协委员返回上海。

会期内,在沪全国政协委员纷纷亮出过去一年履职中“打磨”出来的提案建议,就重大议题、热点话题热烈讨论、献计献策。大江东工作室注意到,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下沉资源做强基层医疗、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等,都是委员们话题集中、谈论深入的内容。

锚定奋斗目标,齐心建言资政。在沪全国政协委员谋思路、谈打算、抓落实,为发挥人民政协重要作用,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凝聚人心共识,汇聚智慧力量。

“软实力让一座城市伟大”——着力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竞争力

微信图片_20240310103630.jpg?x-oss-process=style/w10

3月6日晚,部分在沪全国政协委员举行座谈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海市政协供图

3月6日,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在各自界别参加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千里之外的上海,当天下午也有一桩文化盛事:应邀来沪的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在闵行区大零号湾文化艺术中心发表演讲,其间谈到中国人民耳熟能详的“郑和下西洋”故事。次日,古尔纳又在思南文学之家与上海读者见面,这已是思南文学之家迎来的第六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上海勇担新的文化使命,深入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前不久,《上海市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行动方案》制定出台。行动方案立足全局性、系统性,聚焦突破性、引领性,设计了9大行动、30项重点工程,覆盖了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域的方方面面。

蓝图绘就,重在践行。

自“开山之作”《白毛女》起,上海芭蕾舞团一直在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化、凸显红色文化。赴京参会前,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委员还在忙于指挥排练芭蕾舞剧《百合花》。这是上海芭蕾舞团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而推出的原创剧目。

辛丽丽委员说,上海芭蕾舞团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牢牢把握重要时间节点、紧扣重大创作主题,邀请国内一流主创团队,打造好弘扬民族精神、抒写革命情怀的舞剧作品,为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作出积极贡献。

提升上海国际影响力,关键在文化吸引力。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委员提出建议: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繁荣发展,充分发挥艺术高校主力军、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他说,要大力释放艺术高校文化生产力,像抓文旅经济、艺术产业一样,花大力气抓创作。要支持艺术高校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事业标识,构建文化传播交流的主渠道。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上影集团编剧王丽萍和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两位委员,携手撰写了《让青年文艺工作者更强起来》的提案,聚焦如何更好地培养青年文艺人才的问题,提出改善青年文艺工作者生活条件、推动老中青艺术家“传帮带”、发挥各级协会学会作用、增加各类奖项“新人奖”比例、重视融媒体环境下的青年文艺工作者成长等5条建议。

谷好好委员说,上海昆剧团全本《牡丹亭》日前参演香港艺术节,一票难求。这台重头戏表演者的平均年龄只有30岁出头,“站在那里,看着满台青春的面庞,我好羡慕,也好感动,像是自己也在演戏一样泪目了。我觉得,这一代青年人担起了传承事业的重任。”

“硬实力让一座城市强大,软实力让一座城市伟大。”上海着力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必将有力推动“五个中心”建设,提升上海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让老百姓看病更方便更放心”——下沉医疗资源培育公卫人才

微信图片_20240310194317.jpg?x-oss-process=style/w10

部分在沪全国政协医卫界委员赴京参加两会。金松摄

在两会现场,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委员被记者问得最多的问题,还是新冠疫情和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防治工作。

张文宏委员的回答恳切坦率、生动平实。在一份《关于缓解秋冬春呼吸道传染病高发难题,探索呼吸道疾病医防融合新型健康管理模式的提案》中,他提出具体建议,要通过医防融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降低季节性感染性疾病流行期间大医院资源挤兑、百姓不能得到及时救治的窘境。

与传染病一样,罕见病也获得了不少来自医疗卫生领域委员的关注。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蔡威委员的两份提案,都是关于罕见病救治的。他说,目前我国罕见病患者约有2000万人,每年新增患者超过20万人。我国第一、第二批罕见病目录共列出207种,有32种罕见病需要使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其中18种罕见病的需求尤为急迫,但目前仅有针对苯丙酮尿症不同年龄段患者的三款进口特医食品获得产品注册证书。

委员们来自一线,因此格外关切基层医疗资源下沉的问题。“我们临床工作者面临的是患者能诊断但无相关产品或国外有但国内没有的困惑。”蔡威呼吁,对成熟的进口产品实行先有条件注册许可进口和临床使用,同时建立专门绿色通道,实行单独“排队”或优先审评,鼓励国内企业对罕见病产品的研发投入,乃至对从事罕见病产品研发的企业予以一定的财政政策支持。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让老百姓更方便、更放心,人才是关键。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委员表示,从2020年起,国家相关部委连续启动了高层次、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项目,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存在“雷声大、雨点小”“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现象。在完成新增的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任务方面,各高校受限于博士生培养额度等 公共卫生人才的招生培养规模远远不能满足国家需求。她建议将“公共卫生博士专业学位专项”招生计划单列,今后10年每年安排360个专业学位博士招生计划,依托18所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落实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任务。

人才培养同样是教育领域委员们关心的头等大事。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文明委员发现,目前留学归国人才引进政策存在重视引进忽略评价、重视供给忽略使用、重视成果忽略发展等问题,一些政策较多强调“条件供给”,而对“成效约束”的规定不足。建议在国家及各地的海外归国人才政策中,大力加强留学归国人才评价体系建设,推动制度设计从“筑巢引凤型”向“以才育才型”转变。

“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和潜力”——强化基础研究加大科技投入

微信图片_20240310103833.jpg?x-oss-process=style/w10

全国政协委员沈志强在讨论中发言。上海市政协供图

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在现场聆听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国家天文台副台长沈志强委员,心情格外激动:“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这给我们科研人员提供了科学指引。随着国家政策和研究环境不断优化,我们要只争朝夕,为构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添砖加瓦。”

沈志强委员说,科技界别委员们近两天都在热议科技研发投入和产出间的平衡,“很多委员都有共识,如何让科技的投入与产出取得平衡、获得效益,靠的就是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他在《加强博士后队伍建设打造科技人才高地》的提案中提出,博士后是博士毕业到独立研究之间一个尤为重要的阶段,要给他们机会和平台,也要给他们压力和责任,这样才能做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取得“从0到1”的突破,勇担“无人区”的工作,“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和潜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这是科研人员所盼,也是大势所趋。”

“作为一线科研工作者,我把自己当成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一分子。”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命过程小分子调控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俞飚委员表示,由于发展历史短,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和西方国家相比在整体上还有距离,尤其是“从0到1”的原始创新欠缺。近年来,随着我国持续的科研投入和技术积累,在某些领域我们已经做到世界前沿,并非完全望不到先进国家的“尾灯”。科研是一场耐力跑,需要时间和定力,要甘坐冷板凳,坚持“在某一个领域钻一口深井”,而不是追逐热点、急功近利。

纵观世界上最强的科创中心,比如波士顿、硅谷等,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全世界高水平人才集中之地、顶尖人才的向往之地。上海的科创中心建设的一个关键也是难点,在于如何吸引全世界优秀的人才汇聚上海,尤其是年轻人才。人才培养和事业发展,需要好的科研环境和创新文化。

俞飚委员认为,一些新型研发机构能够吸引一批优秀人才,但毕竟数量和专业领域有限,人才的大量涌入,需要大的环境和整体氛围。近年来,上海在提升科创中心的创新策源功能上做了很多改革和尝试,比如设立基础研究特区,目的就是让科研人员在一个宽容失败、潜心啃硬骨头的环境中,不受干扰、久久为功。

俞飚委员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以我熟悉的生物医药领域为例,市场对科研的投入远远超过政府。因此,我建议重视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以税收减免、引进人才优惠政策等手段,支持和鼓励市场力量积极投入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只有‘从1到100’的应用接力放大,才能反哺‘从0到1’的基础研究,形成全链条全过程创新体系。”

“筑好新型工业化主阵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微信图片_20240310195912.jpg?x-oss-process=style/w10

张英委员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上海市经信委供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24年十项工作要求,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放在了显著位置。在沪的全国政协委员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立足上海的高质量发展和产业优势,纷纷就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言献策。

“新型工业化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我国工业发展已取得显著成就,工业增加值达39.91万亿元,制造业规模连续14年居世界首位。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加快以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引领,发展先进生产力质态,推进发展新型工业化迫在眉睫。”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张英委员的提案中,着重提出了研究推动新型工业化立法的建议。

张英委员认为,在国家层面开展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立法研究,将有利于保障工业发展必须的资金、人才、用地和用能等基本要素支持,发挥全国统一大市场优势,推动工业产品扩大市场、拉动内需,促进工业企业加快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同时,她认为,提升我国参与和主导国际产业规则能力至关重要,建议建立我国绿色低碳供应链体系、核算标准体系和ESG评价认证体系,加快我国绿电、绿证等可再生能源制度与国际规则互认对接,甚至在部分领域力争成为国际标准,为先进制造业和高端产业发展争取国际话语主导权和发展环境。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浇灌和支持。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来自金融界的在沪全国政协委员热烈讨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啖”下哪些头汤?

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蔡建春委员表示,要持续深化改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IPO要持续加强全链条把关,从入口关、辅导期开始,市场参与各方都要承担起责任,活跃并购重组市场要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和市场生态。

蔡建春委员在提案中建议,一方面,探索在上海金融法院集中管辖金融刑事案件,实行金融审判“三合一”的审判机制,促进刑民交叉等复杂纠纷一并解决,进一步激发金融专业审判效能;另一方面,基于保障改革平稳起步,兼顾目前上海金融法院审判机构、审判队伍建设现状等因素,在试点阶段将“三合一”管辖范围限定在涉资本市场案件、涉外金融案件等领域。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王俊寿委员,将关注的目光放在金融风险防范上。他认为,要多管齐下,群防群治,合力构建金融大监管格局,落实三个层面、六大责任,即股东、高管责任,机构、行业责任,监管部门、地方政府责任。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