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上海原创音乐剧《哈姆雷特》走向全国,首轮演出57场

2023年04月24日07:23 | 来源:上观新闻
小字号

“生存还是毁灭”在音乐剧舞台唱响,将是怎样的体验?4月23日,正逢莎士比亚诞辰与世界读书日,导演徐俊携原创音乐剧《哈姆雷特》全体演员亮相。5月11日至21日,《哈姆雷特》在上海文化广场首演10场后,将于6月至11月登陆北京、江苏、广东、云南等21座城市22所剧院,共进行57场演出。

聚焦“思与诗”之内涵

2021年首演的《赵氏孤儿》两年近百场演出,将上海原创音乐剧推向全国。从《犹太人在上海》《白蛇惊变》再到《赵氏孤儿》,徐俊从历史与当下、中国与世界的文化资源中挖掘题材,探索建立中国原创音乐剧的“气质”与“特质”。正如全剧主题语 “即便为世界的锋利所伤,也要勇敢直面生存的真相”,原创音乐剧《哈姆雷特》融东西方跨文化视角,锚定“生存还是毁灭”的镜像之问,聚焦“思与诗”之内涵。

伴随着8分钟选段献演,《哈姆雷特》31名演员集体亮相。郑棋元饰演克劳狄斯,金圣权饰演哈姆雷特,二者矛盾将成为《哈姆雷特》主线。

《哈姆雷特》是郑棋元参与主演的第19部中国原创音乐剧,“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是现代人‘自我塑造’的时代,我们在这部戏中,就像在经历一次人物自我从找寻到觉醒的过程”。谈及《赵氏孤儿》的“程婴”转为丹麦王“克劳狄斯”的巨大反差,郑棋元说,“这是一次充满意义的尝试,更是与自己的较量与对话。”摆在金圣权面前的问题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要做哪一个?”随着对角色揣摩的深入和沉浸,如今他已有坚定的想法,“我应创造自己的那一个”。朱梓溶、朱芾、余思冉、林润欣、庞盛之、赵禹钧、胡超政、徐泽辉、胡芳洲、殷浩伦、刘锦等都是活跃在当前音乐剧舞台上的优秀演员。

谈及创作初衷,徐俊表示,“《哈姆雷特》能成为戏剧经典,正是因为它直面生活的真实,因而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展现出对生命大胆而深刻、多元和开放的思考和洞察。”他紧扣思与诗之内涵,“既有饱满的情感抒发,也要有深入个体沉思的幽微探照。”

“咬文嚼字”才得胜意佳词

文学顾问史志康听说徐俊将《哈姆雷特》搬上音乐剧舞台,十分激动,“《哈姆雷特》丰富的层次、严肃的主题和深刻的意蕴,在音乐剧的艺术形式中一定能激起耀眼的火花。”

在剧本创作阶段,徐俊常与史志康探讨,比较诸多译本并且进行了改编的多次尝试和论证之后,最终决定基于梁实秋译本进行音乐剧本改编。“在梁实秋先生的译本中,我们感受到扎实深厚的国学功力与当时西方新潮思想的激荡与融汇。这种兼具严谨与深刻,诗意与流畅的译文非常契合我们的音乐剧风格。”

继《犹太人在上海》《赵氏孤儿》后,作曲家金培达、词作家梁芒与徐俊在《哈姆雷特》中默契地做出了新的尝试。“《哈姆雷特》披着复仇故事的外衣,却如万花筒一般,蕴藏了大千世界的形形色色,以及人深邃而模糊的内心。”金培达表示,为了抓住这一核心,他在创作中特别注重音乐的层次性、丰富性与多面性,“赋予每一个人物以鲜明的色彩,既可以在人物的内心中打开一片世界,又可在与其他人物冲突和碰撞时产生新的反应。”

“莎士比亚是文学巨擘,填词首先要尊重原著,尊重人物的风格气质。”梁芒反复通读并研究梁实秋译《莎士比亚全集》,同时与诸多译本做参照比对,“咬文嚼字”才得胜意佳词。

主创团队将中国写意美学与莎士比亚独特的现实主义相融,锻造出“沉思美学”的舞台气质。这也是徐俊致力于探索塑造中国音乐剧民族气质的目标,“我们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之上,注入当下创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以现代性的审视去面对和创造。”《赵氏孤儿》曾远渡重洋为西方带去中华文化的光焰,不断激发着新的对话,《哈姆雷特》东来也不断得到新的解读,“丰富的戏剧性在不同文化间产生回响。”

严肃而浪漫的使命

《犹太人在上海》《白蛇惊变》舞台设计徐肖寰加盟《哈姆雷特》,将故事的层次和肌理感注入空间之中。灯光设计萧丽河感慨,她的导师金长烈与徐俊的导师徐企平曾在1981年共同为上戏第三届藏族班创作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产生极大影响。“我们如今接过老师们沉甸甸的厚望与期盼,我想这是一份严肃而浪漫的使命。”萧丽河在光影中充分融入写意美学的新理念,意在接通东方与西方的思韵与诗韵。

继《赵氏孤儿》后,造型大师张叔平对《哈姆雷特》多种文化元素进行大胆的抽象化、象征化与糅合,从色彩、面料、材质到造型,体现出疏离时空却贴近人物的气质,配合化妆设计范丛博的妆面造型。徐俊谈起与张叔平一直以来的合作,“他的服装永远可以给我们带来陌生化和惊喜感。”

演员代表郑棋元和金圣权在发布会现场揭开由视觉艺术家庞浩创作的概念主视觉。庞浩介绍,内容布局上浓缩了全剧18个关键事件。舞蹈设计李辰川在剧中融入多种舞蹈元素与肢体呈现,展现丰满的场面与人物。声乐艺术总监王作欣有的放矢,针对不同的角色性格为演员们定制歌唱训练。

该剧由上海徐俊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出品制作,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南京保利大剧院管理有限公司、上海东虹桥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及大麦联合出品。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