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格陆博科技:攻关中国智能汽车制造“阿喀琉斯之踵”

龚焱,裘菊
2023年04月12日10:28 |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小字号

引言

作为全球汽车生产第一大国 ,中国制造者的角色正向“智造者“转变。特别在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领域,中国汽车品牌弯道超车,跻身世界领先者行列。然而,作为后发,国产汽车品牌在一些关键性技术上长期依赖国际巨头,不仅采购成本高,“阿喀琉斯之踵” 的存在也将极大限制中国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空间。

2020年2月,国家11个部门联合发布了《智能汽车创新及发展战略》,从政策层面积极布局自动驾驶技术,推动中国成为自动驾驶技术开发、测试方面的领导者。“十四五”发展规划也明确指出,要加快要研发智能(网联)汽车基础技术平台及软硬件系统、智能线控底盘和智能终端等关键部件。政策利好,相关市场分析机构预测我国线控底盘市场规模将以年复合增长率37%的速度增长,预计2025年达到721亿元,其中线控制动的渗透率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市场规模到2026年预计达到201亿元。

这一背景下,本土线控底盘商在过去两三年间迅速崛起, 格陆博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一、企业简介

格陆博自2016年创立以来,深耕线控底盘系统中的线控制动技术。线控底盘扮演着“虚拟驾驶员”手和脚的角色,是自动驾驶的关键性技术之一。简单来说,自动驾驶的实现首先需要通过摄像头、激光雷达等感知系统搜集数据,汇总到作为“大脑”的主机系统,进行计算。“大脑”规划路线,提出行动方案,发指令给线控底盘。在接到指令后,底盘通过电信号由网络传递给电子控制器,最终实现转向、后退、加速、刹车等操作。线控底盘又可以分为线控油门,线控转向,线控制动三个系统,其中线控制动技术门槛最高,自主研发难度最大。

目前,中国90%以上的线控底盘由国外供应商提供。格陆博的核心产品——高集成化的One-Box解决方案。

二、发展历程

格陆博的创始人刘兆勇,在同济大学车辆工程系完成了从本科到博士阶段的学习。博士毕业后,年仅25岁的刘兆勇加入东风科技担任工程师,很快在防滑制动系统研发上做出突出贡献,帮助公司突破了国外巨头对相关技术的垄断,每年节约成本高达几个亿。刘兆勇由此获得东风汽车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被提升为科技部副主任。在东风工作几年后,刘兆勇加入奇瑞旗下的初创公司芜湖伯特利,凭借其在制动系统的专业造诣,再度帮助公司取得技术突破,成为全球第二家、中国第一家实现卡钳式电子驻车系统量产的企业。在伯特利工作期间,刘兆勇一路被提升为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技术中心主任,成为公司最年轻的高管。

早年的职业经历让刘兆勇坚定了“技术创造价值”的信念。一次去美国访学的经历,让他看到了智能驾驶行业的广阔前景,并且关注到底盘线控领域。一方面,这一领域堪称智能驾驶技术的“咽喉要地”,随着未来智能驾驶的发展和普及,将有机会创造极高的市场价值。另一方面,这一领域技术难度大,相关市场长期被国际巨头垄断。伴随着高风险、高挑战的诱人前景,刘兆勇创业的热情被点燃了,“过去30年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已经失效了,这个领域再难,也必须去做,否则我们永远无法打破国外垄断”,他说:

“2000年前后,国外的一套ABS(防滑制动系统名称,全称为制动防抱死系统,Antilock Brake System)卖给中国要1.6万元,经过我们自主研发,现在只要几百元,大多数国产汽车品牌才用得起。唯有技术自立,才不会受制于人。”

2016年,刘兆勇下定决心,辞掉了在伯特利的高管职位,卖掉所持有的股份,并利用自己十八年在行业内建立起的声誉和人脉,从几家业界知名公司拉来了资深专业人才,组成团队,创立了格陆博科技有限公司。

选择攻关具有高技术难度,研发周期长的项目,刘兆勇已经做好了破釜沉舟的准备,“一定要带领团队坚持下去,走到突破转折的节点”。公司成立不到两年就遇到了资金困难,刘兆勇卖掉了自己的房子,加上借款,筹集了2600万元,给团队发工资,勉强度过了危机。2017年底,格陆博获得软银中国A轮融资,迎来发展的转机。此后,一年迈一个台阶。2018年,公司完成B轮融资,估值逾三亿元。2019年,完成B+轮融资,估值超过七亿元。

2019年,格陆博被评为江苏省“潜在独角兽”企业,技术研发基地在南通落成,成功申报成为江苏省双创人才落地单位,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20年,公司荣获南通市十大科技新锐民营企业,建立了江苏省省级工程研究中心,自主研发产品获得江苏省车联网“十大先进技术产品”。2021年,通过了两化融合贯标,即达到了中国制造国家标准2025的《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以及知识产权贯标,即达到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同时,完成B++轮融资,估值超过十亿元。

三、企业创新的核心问题

1、国产底盘线控方案尚处于市场推广与培育期,虽然刘兆勇认为 “目前格陆博产品在响应速度、定制化服务、软件开放度上优势远超国际品牌”,然而,短时间内不容易取得头部车企的认可。特斯拉、小鹏、蔚来等头部汽车厂商仍倾向于首选博世、大陆等国际老牌巨头的产品,主要原因是出于对安全性的顾虑。线控底盘安全性验证周期长达三到四年,在这个期间,格陆博要谋求生存和进一步增长,应当采取怎样的战略呢?

2、伴随着智能汽车行业的兴起,以及近年断“芯”等事件强化了对技术本土化的需求,本土线控底盘研发的赛道变得热闹起来,涌现出多家本土方案提供商,短短两年间吸引了超过10亿融资。本土线控底盘方案提供商选择不同的技术路线,产品差异化明显,最终是否会出现某一种技术路线“一统江湖”的局面?还是会持续诸侯割据的格局?格陆博正处于第一代产品规模化量产的关键阶段,企业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以及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可以在未来市场保有一席之地,进而成为市场的领军者呢?

四、应对举措

1、以卓越技术构建核心竞争力

目前世界主要线控制动系统供应商均为德国企业,其中拥有百年历史的博世占据65%的市场份额。 博世Two-Box路线的IBooster+ESP是目前推出时间最早,应用最广的产品。相对于Two-Box路线的另一种技术路线为One-Box方案,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将车身稳定系统和电子助力器两大部分集成在一起。两种方案各有其优势,相较而言,One-Box方案集成度高,在体积、重量上占优势,量产后可达Two-Box成本的60%。 然而,One-Box方案有更高的技术壁垒,量产难度也更大。

目前国产线控底盘商一部分选择相对稳健的创新路线,对标国际巨头的产品,同时储备技术,不断打磨产品质量。而格陆博选择了更为激进、冒险的路线,瞄准下一代产品,攻关One-Box方案,以期实现弯道超车。

这一选择意味着更长的研发周期,更高的技术难度,十分考验企业的资金实力,研发技术实力以及商业化经验。之所以选择更具有挑战性的路线,一方面,刘兆勇相信One-Box方案以成本和体积等方面的优势,将最终取代Two-Box,成为未来主流方案;另一方面,他拉起的这只创业队伍给了他最大的信心和支撑。这只队伍的骨干既有来自于东风、奇瑞、丰田等知名汽车公司,也有来自博世、大陆等线控底盘的领军企业,有的是资深技术专家,有的拥有深厚的行业阅历。更重要的是,团队成员都具有强烈的探索精神和做强中国制造的决心,自然而然形成一股凝聚力。

团队组成后,决定采取“量产一代、研发一代、预研一代“的开发路线。经过六年的艰苦攻关,格陆博完全自主研发的One-Box产品即将实现量产,部分产品已经应用于长城、奇瑞、吉利、比亚迪、五十铃、五菱、哪吒等知名或新势力车企的新车型中。

相较于市场上的其他方案,格陆博力求实现产品的高度集成化,在降噪、使用寿命、运行平顺性等技术细节方面精益求精,努力打磨出更具性价比的产品。由于充分考虑到了未来量产的可行性,格陆博的产品实现了装配制造难度小,覆盖车型广,支持多种驾驶服务功能和自动驾驶功能等优势。

目前,公司在南通投资兴建占地面积53亩的生产及实验基地,建有研发、生产大楼及验证跑道,配备高自动化生产线,已为2023年One-Box产品量产做好了充足准备。

2、以全面且高质量服务打造独家优势

格陆博的目标不仅仅限于线控底盘产品的供应商,而是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高科技企业。技术研发实力,结合综合产品实力,定制化、高质量服务客户的能力将成为格陆博着力打造的独家优势。

格陆博着眼布局全面的线控制动技术能力,刘兆勇说,“如果单纯从某单个产品或细分领域来看,竞争格局各有不同,但如果把这些产品合到一起看完整线控制动领域的情况,格陆博在行业内具有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

相对于外资头部品牌,“格陆博对于中国特色道路和驾驶场景理解更为深刻,可针对本土车型推出更符合要求的本土化解决方案,同时,在快速响应、深度协同合作方面更有优势,相信,我们因此可以获得更多车企的认可。”

五、面向未来

2022年是格陆博崭露头角的关键一年,预计将实现销售额3亿元。2023年,六年磨一剑的One-Box产品将推向市场,目标是在2025年实现销售额超过10亿元。新一轮融资后,刘兆勇表示,格陆博将持续夯实技术研发、产品迭代、量产推进等综合实力,构建产业化以及客户服务能力,提升高质量交付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高科技初创企业和中国智造的新兴力量,格陆博攻坚线控底盘的核心技术领域,力求打破中国自动驾驶汽车制造业的“阿喀琉斯之踵”,体现了30年间中国汽车制造技术水平的积累和提高,也体现了新一代企业家和工程师开拓创新的勇气和担当。

用技术创造价值,立志成为未来中国线控制动领域领军者的格陆博未来可期。

专家观点: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创业管理实践教授龚焱认为,一家创业公司从发生、发展到成熟一般经历3个阶段:从0到1、从1到N,从N到N+1。每个阶段对应三种不同的能力、团队模型和方法论。从0到1阶段,企业需要具备快速试错和迭代的能力,这个阶段的核心方法论是PMF(Product/Market Fit 产品/市场契合度)。从1到N阶段是商业模式的放大和复制,企业需要的是快速复制、标准化的能力,特别是企业各个动作之间是否具有一致性、协同性、持续改进。从N到N+1阶段代表成熟企业转型及寻找新的商业模式。这一阶段企业必须进行二次创业,因此跨界转型能力非常重要。由于三个阶段所对应的能力模型有所不同,团队的能力和所处阶段的匹配性变得尤为重要。

格陆博作为一家初创企业,聚焦于智能网联汽车的线控底盘技术,目前已经走过了从0到1的阶段。接下来在从1到N的过程中,如何在持续改进产品的同时实现规模化、在团队能力、一致性等方面做到精益求精,这时最重要的能力是执行,要有“标准化”的能力。只有标准化,才能有一致性;只有一致性,才能有可复制性。格陆博当前面对的竞争压力一方面来自国内的创业公司,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来自博世、大陆等国际巨头。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面对国际巨头的压力,如何与他们竞争是企业要思考和布局的。

(责编:陈晨、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