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一场延续二十年的“没什么特别”的“特别故事”……

2023年04月07日15:46 |
小字号

这是一场延续了二十年从未间断的爱心接力。

在这场爱心接力中,上海民政(集团)有限公司的107个下岗残障困难职工家庭的子女获得结对帮扶,深情厚意的浇灌,让109个孩子受益,他们的人生得到助力,命运获得改写。

在这场爱心接力中,市民政局的机关党员干部初心不改、始终如一,他们的思想受到教育,心灵得到升华,工作作风持续改进。

在这场爱心接力中,受助者亦自助自立自强,民政集团的干部职工勇立潮头,经受市场经济的考验,推动企业平稳过渡、转型发展,浴火重生、凤凰涅槃。

在这场爱心接力中,市民政局领导班子换了一任又一任,但历届班子始终“一张蓝图绘到底”,始终将其视为加强全局党建工作,推动机关党员干部走近群众察民情、深入基层解民难、沉淀真情暖人心,从而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的重要抓手。市民政局直属机关党委具体部署、组织推进、跟踪督查、反馈总结,紧抓助学结对帮扶工作的实效,二十年助学结对风雨无阻。这堂走深走实群众路线的“感情课”、践行求真务实的“作风课”真正上出了成效。

真爱无涯,培育永不懈怠的责任担当

时间拨回至2003年,在当时的市民政局领导班子推动下,局直属机关党委、局工会具体部署与组织协调,局机关党员干部与上海民政(集团)有限公司属下企业的下岗残障困难职工家庭及子女开展结对助学活动。

回忆助学结对的往事,不少市民政局机关党员干部最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没什么特别”。只是,当时本以为仅是一次短暂扶助,没想到,代代相传,一坚持就是二十年。

每一个故事都是从一年两次的慰问开始。机关党员干部拎着大包小包的书籍、文具,趁着开学前将一份份特殊礼包送至残障困难职工家庭的孩子们手中。崭新的礼物,饱含浓浓的爱与深深的期许。

次数多了,时间久了,除了经济层面给予资助,市民政局机关党员干部感到:帮扶困难家庭的孩子本身就像一面镜子,让自己有更多反思,在待人接物时是否有需要注意的方面,在日常工作中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与市民政局婚管处党支部结对的浩浩是一位思维敏锐的孩子,对于外部世界的反馈很快。然而,由于父母缺乏教育方法,致使他总是封闭自己的内心,不愿同外人交流。支部一位党员干部的孩子与浩浩同龄,两个孩子从分享作业簿开始,到一起学习,一起积累英语单词,一起收集语音库,渐渐地,浩浩建立起了更科学的学习方法,成绩有了显著提升。

看似孩子的问题,背后牵连出的却是父母、家庭教育的缺位。婚管处党支部的党员干部从生动个案中找到了解决婚姻家庭难题的“钥匙”。他们举一反三,将之运用在了婚姻登记的政策制定、服务供给中——设立婚姻家庭辅导室、试水婚姻家庭顾问,种种领风气之先的探索,都是为了让更多年轻父母知晓肩上的责任之重。

结对帮扶过程中,有机关党员干部发现,有的结对孩子对志愿者的到来表现得很冷漠。尤其是步入青春期后,对“受助者”身份特别敏感。党员干部看在眼里但不动声色,尝试“曲线迂回”,比如,送爱心物资时专挑孩子上课不在家时,面对面关心时却空手而来。着眼细节、于无声处的妥帖考量,被孩子们一一记在了心上。渐渐地,孩子们打开了自己,也开始以刻苦勤学默默地予以回应。

二十年如一日进行爱心接力的机关党员干部,以行动诠释着“为民甘俯首”“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民政孺子牛精神。二十年里,虽然岗位变动、人员变化,有人退休离岗、有人另调他处,但机关党员干部坚守本心、一茬接着一茬干,事无巨细地交接叮嘱着关于孩子们的种种,令他们始终有温暖港湾可以信赖、依靠。

许多人的印象中,都记着这样一位小姑娘。多年勤学苦读,她终于考入自己心仪的外地大学。然而,一人独立离家在即,父母却因身体原因无法帮忙。就在小姑娘无助之时,与她结对的市民政局办公室党支部的党员干部辗转联系到了南京的亲朋好友代为照料。开学这一天,虽然没有父母的陪伴,但小姑娘却说自己并不孤单。“助学结对通常延续至孩子18岁成年,但此后只要有需要,我们都会放在心上、保持往来、持续关注”,办公室的党员干部这样说。

更多机关党员干部,还从生动的助人故事中汲取到政策制定的靶向、转型改革的动力以及扶危济困的使命。通过助学结对,越来越多的市民政局机关党员干部跳脱固有思维,尝试从受助者角度充分考虑情感诉求。在工作中,更加懂得换位思考的必要,他们假设自己就是一名老人或残障人士,把服务对象的需求清单,看作政府部门必须发力的民生清单。他们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一步步摸清真实情况,找出解决难题的办法,让每项政策始终饱含着炽热的“人民心”。民生工作不仅应该问需于民,更必须持续跟踪,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比如,在社区康复辅具租赁试点中,局残疾人福利处应社区老年人、残障人士的需求,持续动态调整清单目录,让经过市场检验,真正叫得响、叫得应的产品输送到百姓家中,将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同时,针对居民已租用的辅具产品,服务提供商也会落实远端监测,确保安全。在不少市民政局机关党员干部看来,这一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服务理念,也得益于助学结对中积攒下来的珍贵经验。

爱的接力,助力培育一个个闪光青年

持续二十年不辍的接力帮扶,改写了107个受助家庭、109个孩子的命运轨迹。他们之中,有人孜孜不倦勤奋自强,最终以知识改变命运,成功让整个家庭走上了不同的人生轨迹。截至今年3月底,经过结对帮扶的109个孩子中,累计已有79人考入了大学,94人走上了工作岗位。其中,不少人还从受助者转变为助人者,投身社会公益。孩子们说,“正因自己淋过雨才更想为别人撑伞”。

“情同家人”!简单的四个字,却寄托着受助者倩倩对市民政局结对党员干部的无限感激。

有着听力障碍的她,日常生活需依赖助听器。上课学习,于他人而言的“普通”,对她来说却很费劲。

高三寒假,倩倩见到了市民政局办公室党支部新来的结对党员干部,一位可亲可爱的大姐姐。彼时,正值升学阶段的她面对着志愿填报的难题,父母是聋哑人,爷爷年岁已大,家人接触到的信息都很有限,无法给予更多指导,自己完全没有方向。就在这一人生重要转折点,大姐姐站了出来,为其出谋划策、指点迷津。最终,倩倩顺利考上了大学,也为一家人的未来谋得了崭新的出路。

经年累月的情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令倩倩最动容的是一个下雨天。刚摔了一跤的那位党员大姐姐坚持冒雨如约前来探望。濛濛细雨中,那个一瘸一拐扶着腰的纤细背影,就此停留在了倩倩的青春记忆里,挥之不去。

助学结对是载体,多年积攒的情感不会因物理链接的消失而中止。在党员大姐姐因工作另调他处后,这场结对却仍在延续。临走时,大姐姐特意叮嘱其他结对同事,一定要把小姑娘照顾好。此后,即便她身处其他岗位,也多次前来探望。

“他们一路看着我成长,我唯有变得更优秀,才能让他们的深情厚意和漫长无私的付出有价值。”倩倩暗暗许下誓言,一步一个脚印朝着目标走去。如今,她也成为了一名人民公仆。就像她曾向往的那个背影一般,为他人的幸福每天奔波忙碌。

倩倩(右一)在单位组织的“如何建设有温度的党群阵地”讨论会上发言

结对帮扶,看似是一次次物质赠与,实则就是这样浸润着许多无声的情感互动。

市民政局社会服务机构管理处干部总是难忘这样一幕:每次探望结对对象姗姗时,她的父亲总要坚持泡茶,由于视线受阻,这个坚强的中年汉子总会摸索着在瓷杯里放上茶叶,然后用大拇指扣在杯沿,直到滚烫的开水浸没手指。这是一位朴实的父亲表达谢意的方式。

姗姗的父母都是视障人士。这类“双盲零就业”家庭是市民政局机关党员干部助学结对帮困的重点。在过年探望、逢节慰问之外,大家希望“能实实在在改变他们的生活心理状态”。

对残障家庭来说,没有什么比子女的前途更重要了。党支部从姗姗的学习入手,积极为她联系辅导老师。少有不经历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姗姗也不例外。志愿者们敏锐察觉到了她的变化,一边与其父母共同研究她的升学问题、性格培养、志愿填报等;一边对小姑娘事无巨细的关照。姗姗嘴上调侃:“我多了一群爸爸妈妈叔叔阿姨。”却以实际行动回报这一大堆“家长”们满溢的爱与关切。

如今,十年已往,那位曾经干瘦的小姑娘,早已争气地考取了华东政法大学国际经济学系,人生开启了全新的篇章。

与之结对的干部都很欣慰。十年里,他们走进这个小家庭,也深度融入他们的生活——如何外出、怎样买菜做饭、谁来整理家务。“当种种细节逐一摊开,我们才打从心底里明白,他们有多不容易才能过上像我们一样的如常生活。”

结对对象最初的人生故事各有不幸。但在一路真诚爱意的陪伴下,美好的青春时代终于如愿而至,不少人考上了心仪的学校,更有人当上了公务员、律师、工程师……在不同的职业角色里,他们找到灿若晨星的未来,不仅改变着家庭的命运、自我的人生,更满怀阳光反哺社会的恩泽。

豪豪就是这样一个要强的男生。一岁时,一场高烧夺走了他的听力,小小年纪的他,从此学会“看”人说话。助学结对后,他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满满关怀,更许下了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心愿。于是,他一路发奋苦读,考上了大学,读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期间,他努力学习的同时,还大力传播手语文化,每年在社会各行各业举办上百场公益讲座。毕业后,创办企业,帮助听障人士就业,成了“授人玫瑰”的闪光青年。他说,“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独善其身还不够,更应该积极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别人”。

豪豪(左一)参与无障碍设计工作坊,积极推进多元、平等和包容的工作场所建设

受助者亦有志,奋发图强育企业新机

在接受来自市民政局机关党组织结对帮扶的同时,上海民政(集团)有限公司党总支也以发放爱心助学金等不同方式帮扶旗下企业的残障困难职工家庭子女。

物质帮扶外,民政集团党总支更从根植精神信仰入手,鼓励孩子们胸怀梦想、树立远大理想,从英雄模范人物、自强不息的榜样身上汲取奋进力量。为搭建起时时有爱的助学结对网,党总支还组建了“民政有爱”群组。学习、生活、实习……孩子们遇到的各种不如意,都可以向现实版的“树洞”吐露;“树洞”后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走出短暂的困境挫折,激励他们不断奋进向上,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

受助者,亦有志,更自助。“我们的残障困难职工没有‘等靠要’,而是把苦难视为人生历练,把各处涌来的对孩子的爱心转化为自己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内在动力,用自己的双手拼出明天与希望,”上海民政集团党总支书记、董事长李同岳这样注解。

守望相助中,大家感受到了一位位残障困难职工和他们子女身上显现的满满志气。

超大城市,川流不息。一辆辆疾驶在四通八达道路上的“上海制造”,其背后竟也离不开残障技术工人们的辛勤劳作。

在上海民政集团中,有一家名为“三智汽配”的下属子公司。这个甚少被外人提及知晓的企业,却掌握着汽车线缆这一关键配件生产线,并成为上汽集团的供应商之一。随着汽车行业的波动影响,三智汽配的生产车间也难免遭遇波峰、波谷。对于这座拥有不少残障员工的企业来说,如何确保在波峰期“吃”下大单,格外考验团队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令上海三智汽配实业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徐建纲动容的是,每当企业面临生产压力时,无论是工程师,还是一线的工人师傅,残障职工都会主动请缨争先恐后地要求留在工作岗位上。“正是因为靠着全体职工的热情毅力和奋力拼劲,才能在最艰难的时刻保住了产能,保住了品牌声誉。”

上海三智汽配实业有限公司职工正在忙碌生产

市场需求不断更新,曾经辉煌的福利企业,不少因无力适应、效益不佳而逐渐被关停、并购。随着汽车制造业利润逐渐摊薄,三智汽配也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

一切靠自己努力!为顺应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新趋势,老一辈技术工人开始向48伏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攻坚。徐建纲说,作为民政单位下属的国有企业,要有率先破局的胆气,未来才有可能“换道超车”。

遇到过类似发展之困的,还有曾以过硬技术闻名的上海假肢厂有限公司,这是上海民政集团的另一家下属企业。

位于胶州路207号上海假肢厂的康复辅助器具展示馆

近年来,随着生产安全意识不断提升,新增残障人数减少,市场需求逐步减少。怎么办?靠自己!公司党支部书记沈宇说,企业逆境求生,积极探索与金龙鱼等社会企业合作安装假肢的公益项目,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

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地处边境,曾是战时雷区。多年来,当地政府集中力量排雷,并划定好风险雷区,但一场场大雨过后,地雷也会随之“漂移”,致使部分当地村民中招。自2009年起,每年夏天,85后姑娘顾婉秋便会跟着师傅帮村民们定制假肢。

闷热的山区、蜿蜒的山路,初次前往时,顾婉秋一行人从昆明足足坐了近8个小时的大巴。每次当她看到当地肢残患者在仅装上简易假肢的情况下,还要下地干粗重的体力活时,都心有不忍。假肢安装是门手艺活,上海工匠们的细心、耐心,令当地的残障人士印象深刻。每当听到大家说,“我要等上海假肢厂来安装”时,顾婉秋都会感到由衷地自豪。她和工程师们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假肢更匹配当地农村山地、爬坡负重的要求,并为此进行了联合技术攻关。

十余载光阴,曾经的小姑娘长成了村民们口中的“顾师傅”。随着老一辈工程师们年届退休,顾婉秋也成了领队。她说,未来的每个夏天都已预留时间,要继续老师傅们未尽的事业。

上海假肢厂的公益之路,提升了品牌知名度,也拓宽了接驳市场的新思路。围绕“一老一小”,该厂还将从康复辅具租赁、脊柱侧弯用具等两端入手,开辟新市场、新赛道。“这两大领域的用户目前仍处于需求培育期,”上海民政集团党总支书记、董事长李同岳解释,调研中,不少老人仍存有“坐轮椅就是变老了”的传统观念。作为企业,如果在用户培育期介入或许有点早,但放诸长远计算这笔账并不亏。“市场培育起来了,用户需求更成熟多元,拥有技术的企业自然能有一席之地……”

如今,已经延续了二十年的爱心接力,依然还在进行时。

一次次的助学结对,真切地加强了机关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的情感链接,令更多沉入一线的机关党员干部切身体悟群众冷暖,焕发出保障生活困难群众的使命感,从而将“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理念更加深植内心。

这场助学结对,也照见了一位位不向命运低头的闪光青年,他们自立自强,靠着自己的双手拼搏出明天与希望。

这场助学结对,更见证着一家家福利企业的凤凰涅槃。它们不断应市场需求变化,持续研磨工艺、精进技艺,为竞逐新赛道积攒底气、实力。在转型的同时,企业也继续播撒着爱心,从物质到精神全方位地帮扶支持自己的员工,确保在奔向幸福的路上不落一人。

历时二十年的爱心接力,于受助者,于施助者,都是一场值得铭记的“凤凰涅槃”。

(来源:上海民政 )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