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增强“六在楼组”引领力 激活“网格末梢”自治力

上海静安区临汾路街道全面构建以楼组网格为基石的党建引领平战一体治理体系

2023年04月06日09:33 |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小字号

纵观党建引领网格治理架构,楼组网格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最基层细胞”,是矛盾纠纷化解的“最前沿阵地”。楼组作为党群关系的“社区柔性地带”,是联系党员与群众的“最亲密空间”,在夯实组织根基、增强治理韧性、拓展党群自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作用。

作为上世纪90年代工人新村里的“老先进”,临汾路街道始建于1988年,坐落于上海静安区东北部,辖区面积2.12平方公里,街道下辖20个居民区、1912个楼组、3.3万户家庭,涵盖基层党组织172个、党员4942名,是一个以“产业工人”“老年群体”为主体的高密度纯居住型老旧社区。

为进一步激活楼组网格末梢、夯实党的执政基础,近年来,临汾路街道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市委、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总结提炼、深化完善党建引领网格治理的实践内涵为契机,立足党建“三三制”、“组织力”工程、“一三五七”网格工作法等既有工作品牌,聚焦“划细做实楼组网格,激发党群自治活力,进一步提升精细化治理水平”这一重要课题,深化提炼“六在楼组网格”充分激活“楼组网格末梢”,即:以“组织化、全覆盖”延伸楼组网格触角,实现“组织建设在网格”;以“多元化、专业性”充实楼组网格队伍,实现“协同共治在网格”;以“系统化、规范性”理顺楼组网格机制,实现“关心服务在网格”;以“亲邻化、互动性”建强楼组网格阵地,实现“睦邻互助在网格”;以“项目化、清单式”整合楼组网格资源,实现“问题处置在网格”;以“数智化、精细度”优化楼组网格支撑,实现“融智赋能在网格”,进一步激发“楼组自治”内生活力,全面构建以楼组网格为基石的党建引领平战一体治理体系。

■ 以“组织化、全覆盖”延伸楼组网格触角,实现“组织建设在网格”

(一)以“街道党工委”为领导核心,织密“五级党建网格”

以“支部建在楼上”为组织原则,发挥街道党工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功能,在街道全域构建起“街道总网格—街区中网格—居民区次网格—楼群小网格—楼组微网格”五级党建网格架构,注重强化“楼组党建”“楼组自治”,进一步夯实基层社区工作的落脚点。依托“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斜向到角”的严密组织体系,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楼入户”,把社区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和流动党员“管好用活”,真正做到“党员工作生活在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

同时,持续丰富“五线谱”品牌内涵,做深做实常态化下沉工作,由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成员率先垂范、带头下沉,引导“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支部党员、机关事业干部、中心社区工作者等“五线谱”联络员全部下社区、进网格,主动认领楼组居民“微心愿”、楼组治理“微事项”,持续夯实楼组根基、强化楼组建设。

(二)以“楼组微网格”为基本单元,夯实“党群自治基础”

以“建立一个、巩固一个、提升一个、成熟一个”为目标,将党小组建设与楼组治理紧密结合,推动组织触角与治理重心逐步从基层社区下沉到楼组一线。通过建强做优“楼组党小组”,进一步摸清党员底数,掌握基本情况,更好地打通楼组党员参与社区治理的参与路径,真正实现“组织在家门,党员在身边”。

在党小组的激励引导下,楼组党员主动对接联动、各尽其长,在清理楼道堆物、传递社情民意、化解邻里纠纷、营造楼组文化等方面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凝聚更多楼组居民投身于楼组共建共治,形成了“公转带自转”“体内促体外”的示范带动格局。

■ 以“多元化、专业性”充实楼组网格队伍,实现“协同共治在网格”

(一)压紧落实责任,开展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作为”楼组亮牌行动

坚持“一名党员一亮点、一名党员一面旗”理念,通过“三亮”党员设岗定责的方式,因地制宜设置相当数量的党员责任区、党员责任岗,鼓励楼组骨干、群众组织骨干、社区在职报到党员等在“家门口”站队出列、设岗定责,争当“政治引航员、邻里守望者、社区啄木鸟”。在临汾路街道,在职党员家庭已经通过“门牌、信箱亮标识”的方式,进一步在楼道内亮出党员身份,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极大增强了党组织和党员在楼组居民中的存在感和认同感。

在“三亮”行动激励下,越来越多的在职党员发挥职业所长和专业特长,积极认领楼组网格“微心愿”“微事项”,充分发挥在职党员“八小时”外的先进性,并带动更多居民参与楼组共建共治,将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性扩张延伸到居民个人,实现楼组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二)创新楼组管理,探索“常规楼长+线上楼长”的“双楼长制”

对疫情防控时期的经验成果,进行总结分析、固化提升,进一步探索“一老一少”“互为支撑、互为补充”的“双楼长制”,推动“常规楼组自治”和“线上议事平台”两大模式“双向互动”,实现社区志愿者和在职志愿者两股力量“同频共振”。

在充分发挥“老楼组长”经验人脉优势的基础上,吸纳更多熟悉互联网与电脑操作的年轻在职党员担任“第二楼长”,利用楼组微信群及时转发社区通知、传递居民需求等,使在职党员居住地发挥作用从“战时”延伸至“平时”。通过开展微信“线上议事”,以“共商共议”助推“共建共治”,以“众研众判”汇集“众智众力”,为楼组治理注入更多“云端”活力。

■ 以“系统化、规范性”理顺楼组网格机制,实现“关心服务在网格”

(一)赓续“四进微网格”机制,增强楼组网格的凝聚力和服务力

学习活动机制进网格,实现党员教育的便捷化。结合支部集中学、楼组集中学多种方式,巩固“网格同学”“楼组同学”的教育方式,鼓励网格党员定期参与一次楼组学习活动。此外,在网格支部活动上采取“轻党总支包办、重支部主办”的方式,激发微网格积极性。

联系沟通机制进网格,实现信息传递的快速化。采取“党小组长楼组分工负责制”的方式,凭借居住生活在党员群众身边的优势,织起一张党组织与党员、群众双向沟通的联系网,第一时间掌握各个楼组的信息和状况。

关心服务机制进网格,实现组织关怀的精细化。结合常态化走访联络建立“三遇三到位”制度,即党员群众遇到困难,爱心相助到位;党员群众遇到纠纷,调解劝和到位;党员群众遇到生病,探望访问到位,将关心党员群众的思想与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责任监督机制进网格,实现作用发挥的制度化。鼓励网格党员在楼组主动亮出身份,并通过“党员先锋岗”经常性发挥作用,同时营造一个“好事暖心事尽量让网格做”的氛围,将推荐居民区先进人选、召集志愿者、发放困难补助等工作直接派发给“微网格”,由网格提名、由网格落实。

(二)拓展“关爱激励机制”,调动党群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做精做细临汾社区“时间银行”,发挥“积分制”的可视化优势,持续完善志愿服务积分的量化评估、应用兑换体系,激活楼组党员参与志愿服务、积攒服务积分的自觉行动。通过将个人参与社区服务、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量化为易感易知、可观可视的具体分值指标,并存入共享社区公共服务资源的积分银行,在楼组内形成踊跃积分攒分、“一比高低”“一决胜负”的良性竞争格局。

同时,探索形成一套与“生活物品需求、家庭养老互助需求、社区公共资源需求”等息息相关的积分兑换体系,将区域内就餐点、文化活动中心、幼儿教育、体育健身场所、会议室活动室等各类公共服务资源纳入积分兑换项目,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形成良性循环,持续充实社区志愿服务的爱心蓄水池。

加大加强精神激励力度,采用典型宣传、荣誉证书、表彰大会等激励奖励形式,对于表现优异的在职楼组党员,则以适当形式向其所属单位进行表扬,让在职楼组党员的“社区形象”加持“社会形象”,有效提升他们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 以“亲邻化、互动性”建强楼组网格阵地,实现“睦邻互助在网格”

以“营造和谐温馨楼道氛围”为目标,紧扣“美丽楼组”与“加装电梯”两大重点工作,持续用劲发力,做优做强“睦邻友好、守望相助”的楼组网格,使其成为加强党群沟通、密切党群关系的有力抓手,成为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坚实阵地。

(一)立足“美丽楼组”建设,夯实“一楼一特色”的文化阵地

以建设“美丽楼组”为关键点,依托街道全域覆盖的“楼组微信群”,鼓励和引导楼组居民围绕楼组建设、物业管理、社区文化等公共议题进行议事协商,充分激活居民议事协商的活力动力,同步利用线上留言平台、网络调查问卷、入户走访等多种方式,构建开放共享、双向互动的楼内外对话渠道,使居民话语权走出楼道、走向社区,助推“议事在楼组、协商在一线、互惠在社区”的民事民议格局。

同时,在议事协商机制的赋能下,广泛征集楼内“金点子”“好声音”,拟定更适应楼内生态的楼组文明公约,并鼓励居民积极讨论楼组特色主题。部分楼组根据讨论结果,逐步形成孝亲楼、和谐楼、暖心楼等“一楼一特色”的楼组主题,“刷新”出鲜明突出、活泼生动的楼内外界面,打造出有温度、有深度、有情怀的楼组形象。“一楼一特色”的文明公约、主题名称和内外界面,深度共融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楼组文化,有效增强楼组内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团结互助、睦邻友好、文明守信、志愿奉献的邻里氛围。

(二)聚焦“加装电梯”推进,深化“一楼一小组”的自治阵地

以推进“加转电梯”为突破口,将更多自治队伍、自治品牌、自治项目融入楼组网格,积极发动带领党员群众参与楼组自治共治,助推民主决策监督。通过全力推进“批量化加梯”,将“一楼一小组”融贯于加梯全生命周期,引导加梯楼栋成立“三人自管小组”,推动居民“能人”担任加梯“带头人”,有力做实楼组自治共治。

鼓励小组成员在意见协调、工程监督、资金管理等方面各尽其能、各展其长,并以“头雁效应”唤醒更多楼组自治力量,带动更多居民参与到意愿征询、方案审议、出资协商等环节,实现“加梯品牌由居民选择、加梯资金由居民保管、加梯进度由居民监督”,推动加装电梯工作成为推动楼组自治共治的重要介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先锋载体。

■ 以“项目化、清单式”整合楼组网格资源,实现“问题处置在网格”

(一)推进项目集约化,聚合充沛人手力量

依托先锋上海“社区报到”程序,着力优化“在职党员线上报到—居村党组织审核通过—列入居村储备力量”的队伍组建流程,细化以“基础信息、专业特长、服务时间”为主的报到党员“一人一档”。

完善“民情日志”标签管理系统,设置“小水滴”社区治理骨干的“身份标签”,充实拓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标签”“特长标签”“行为标签”,形成更加全面、更加立体、更加生动的党员志愿者“数字画像”,实现“人费心找服务”到“服务迅速找人”的人岗适配转换。

在全面建档造册、厘清人手力量的基础上,结合居民所需灵活设置服务项目,有针对性地在“为老服务、应急救援、青年引领、妇女互助、平安建设”等大类中设置一系列“小而精”的服务项目,通过将项目与社区难点、热点问题相联系,与党员志愿者的资源特长、兴趣爱好相结合,有效调动党员志愿者奉献社区、服务社区的热情与行动。

(二)加强清单式治理,实现问题加速处置

落实落细“问题、任务、责任”三张清单,以楼组为基点汇聚起基层善治的同心力量。

问题清单。鼓励楼组长、在职党员、群众骨干等发挥“身边人”优势,针对邻里“微纠纷”“微矛盾”,做好细心耐心调解、迅速及时处置,形成“小事不出楼组、大事不出社区”的问题处置微闭环。

任务清单。结合社区治理需要和社区实际,更新社区治理任务清单,完善楼组报到党员岗位清单,细化“特长分析、兴趣分析、人岗分析”三大分析,持续优化任务分配、认领机制。

责任清单。对楼组报到党员的社区服务情况,以合适形式反馈所属单位党组织,为党员民主评议提供参考,进一步引导楼组报到党员将“八小时”内的岗位资源引入社区,为“八小时”外的社区治理募集更多外部资源。

■ 以“数智化、精细度”优化楼组网格支撑,实现“融智赋能在网格”

(一)深化“民情日志3.0”数据底盘建设

将“民情日志”大数据平台作为“党建网格”信息采集、汇集、分析的载体,通过打造“基层大数据”湖泊、拓展“数字驾驶舱”应用,引导网格内党员干部结合“大调研、大走访”活动精准排摸群众需求,重点关注解决“悬空老人心愿”“社区为民服务”等急难愁盼问题。为了提高决策科学性、系统性、预见性,街道主动跨前整合原有走访数据,同步将区级及街道级13个直观记录群众行为的信息系统数据接入“民情日志3.0”信息系统。目前,“基层大数据”湖泊已经沉淀了近1000万条数据,覆盖了社区3.4万户居民家庭、9.1万居民群众的“数字镜像”,归集了以“人、房、户”为基准的“五个层面”民生数据。

为了大幅提升治理“算力”、挖掘“善治”密码、支撑科学决策,街道在全面整合、深度分析“基层大数据”湖泊的基础上,运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了“数字驾驶舱”,并在社会动员、资源链接、点位选址、工作分析、服务找人、安全评估、风险预警、应急救援等8个领域17个场景拓展了57类应用,由街道提供的社区服务逐步从“群众跑腿人找服务”向“数据跑腿服务找人”转变,大大提升了精细化治理的水平和效能。

(二)深化“智慧临小二”智能服务系统

拓展智能服务系统在“楼组阵地”的实践应用,以1912个楼组为阵地,把“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的主动权交到群众手中,在智慧平台上充分整合具有开放性、互动性的“约走访”“约空间”“要留言”“要投票”等前端功能,使楼组居民能随时知晓社区事务、随时预约公共活动空间、自主选择基层干部上门走访时间、及时发表对社区事务的意见建议、足不出户对社区公共事务表达意愿等。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