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到心坎上、帮在关键处…长宁这位特能“聊”的民警刘一楠深受居民喜爱!

做一名居民们喜欢与之聊天的社区民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在北新泾派出所,“90后”社区民警刘一楠以能聊“出名”,热心的她总是春风化雨般地巧解居民的烦心事、揪心事。
“民警小刘是个热心肠,我们都喜欢这个热情的小姑娘。”在刘一楠管辖的新泾六村,90岁高龄的独居老人杨阿姨是社区警务的“常客”。她说,小刘警官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有事情找她,她从来不嫌麻烦。”
“杨阿姨身体不太好,时常有个头疼脑热的,都是直接给我打电话。”刘一楠说,有时,杨阿姨需要去医院看病,她会提前联系好医院、对接好居委会干部并通知老人的孩子,处理得妥妥当当。
“小区里,老年人很多,遇到手机程序不会用、快递找不到等情况,他们都会过来询问。”其实,居民都认识、熟悉的小刘接手新泾六村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即便她不是工作经验最丰富的、也不是为人处世最老练的社区民警,但并不影响居民对她的喜欢和信任。
“要怀着一颗真诚的心,与居民打成一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2020年5月,刘一楠从边防警转岗到基层派出所,成为一名社区民警,岗位转变之快,令她多少有些手足无措。
然而,得益于北新泾派出所的一个社区、两个民警、“AB”角相互补位的管理方式,刘一楠幸运地跟着带教民警潘国樑一起管理哈密居委会。潘国樑是位“老法师”,带教时耐心又细致,刘一楠天天跟着他下社区,居民们对这位新来的、爱聊天的“90后”警花渐渐有了印象。
其实,在基层派出所里,社区民警感受最深的是,居民区里的事情繁杂、琐碎,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一心扑在工作中,才能得到居民的认可。
作为一名“新兵”,刘一楠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凭借爱聊天、活泼可爱的性格,和一股子不懂就去问、不会就去学的韧劲儿,她迅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多面手”。
“群众的事情没有大小的区别,每一件事认真办、能办的事情马上办。”为了磨炼基本功,刘一楠和老民警一起下社区、出处警,“5+2”“白+黑”都成了家常便饭。
今年,刘一楠还荣获了长宁公安分局的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称号。
前不久,刘一楠成功处理了一件居民的家务事,民警们纷纷表示认可,大家都说这个小姑娘不但肯钻研而且会动脑筋,是青年社区民警中的好苗子。
“社区的和谐来自每个家庭的和谐,处理好居民的家务事可不是管闲事。” 原来,小区里有一对夫妻常常吵架,左邻右舍都劝过,可是根本不管用。
刘一楠得知后没有急于上门调解,而是先经过多方打听和侧面了解,逐渐掌握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心里有了底气,这才决定找到这对夫妻当面聊。可是,一面是沉默寡言的老公,一面是敏感多疑的妻子,这对夫妻像一架永远无法平衡的天平,从哪里开始调解?
现场调解时,刘一楠发现,这两口子并没有不可化解的矛盾,只是一个不愿沟通、一个时常抱怨,日积月累,才导致夫妻关系日益恶化。
为了打开夫妻俩的心扉,刘一楠还引入心理医生共同参与调解,把矛盾调解变成了“心理按摩”, 把积压在心里太久的情绪都宣泄出来。“话匣子打开、心房也打开了,调解越来越顺畅。”经过连续数周的耐心调解,终于让这对夫妻冰释前嫌、重归于好。
“夫妻之间,一定要看到对方的付出和努力。” 夫妻双方用久违的拥抱和泪水,令这个原本即将要分崩离析的家庭再一次变得和睦起来。
“对事关家庭关系的警情,我会坚持前期介入、后续跟踪,也会同步提供心理辅导、法律支撑等救助。”在和同事们分享经验时,刘一楠深有感触地说,自己还是太年轻,需要多经历一些事情,才能探寻、总结出自己的工作方法,“经验总要一点点积累,再苦再累也不怕。”
社区工作本就千头万绪,又要面对老年人多、危重病人多、特殊人群多的现状,每一天,刘一楠都很忙碌。可是,退缩从来不是她的性格“标签”,更不是她的选择,因为她身上有着“90后”青年社区民警不服输的劲头。刘一楠说,“这样的青春模样,我很喜欢。”
(来源:上海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