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社会| 法治

大规格比例变少,但膏满黄肥口感更佳!黄浦江大闸蟹开捕上市→

2022年10月26日16:04 | 来源:上观新闻
小字号

原标题:大规格比例变少,但膏满黄肥口感更佳!黄浦江大闸蟹开捕上市→

今天(25日),“大泖”牌黄浦江大闸蟹正式开捕,膏满黄肥的螃蟹即将大量上市,但受连续高温天气的影响,上市时间相比往年延迟了一周多。

今年大闸蟹减产了吗?品质是否受到影响?记者带着问题来到沪郊大闸蟹精细化养殖单体规模最大的合作社。这里也是上海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的技术引领团队,对“年情”的判断颇具风向标效应。

口感依旧鲜甜

据了解,从投放蟹苗到上市,一只大闸蟹要经历五次蜕壳,每蜕壳一次,就会长大一圈。然而,今年高温天气对大闸蟹存活率及水草生长环境均带来影响,产量普遍下降。

“今年生长期‘特殊性’表现在,大规格的比例比去年少了。同等规格母蟹的成熟时间比公蟹略早;现在,公蟹终于‘壮了’,但口感明显更好。”

上海鱼跃水产专业合作社基地相关负责人顾怡说,原本以为,经历前所未有的高温考验,大闸蟹脱壳慢,开捕时间迟,长势受到一些影响,但没想到,今年黄浦江大闸蟹口感更好。

作为历来对黄浦江大闸蟹品质把控极其严苛的“松江模式”技术团队,连日来,顾怡等人把精力放在了对大闸蟹肥美程度的“检验”上,坚持“不肥不捕”,确保消费者吃到肉质鲜甜的“爆浆”口感。

开捕当天,塘边备好的蒸煮器皿也来“检验”。肥香四溢的膏黄比例和分量,最能说明一只上好大闸蟹的品质。开水入锅15分钟,翻开“后盖”,油光鲜亮的肉质成色,与捕捞出水时“青背、白肚、金爪、黄毛”的外观表现一致。

“可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黄浦江大闸蟹在高温期死亡率很低,经历了考验之后,营养吸收反而充分了,仍旧是个丰产丰收年。”顾怡说。回捕率在七成以上

黄浦江大闸蟹是上海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的“代表作”。最近一段时间,是蟹膏、蟹黄“黄金育肥期”。

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王成辉认为,在上海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支持下,“松江模式”影响下的大闸蟹种源和养殖技术,在历经了罕见天气的“检验”后,表现出品种优越性和稳定性。

“今年,大闸蟹投放回捕率在70%以上,保持逐年提升趋势。从整个生长期来看,‘江海21’种源从蟹苗、扣蟹到成蟹,生命力顽强、活力非常充分,这是良种河蟹的明显特性优势之一,也印证了‘江海21’作为上海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级河蟹新品种,可以经受市场的考验。”王成辉说。

据介绍,“江海21”是上海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的重大技术成果。如今,“江海21”种源闭环产业链不断完善。目前,松江建有上海体量最大的“江海21”亲本基地,并向外辐射,助力青浦、浦东的亲本基地建设;江苏如东“江海21”种苗繁育基地建成,再加上松江、青浦“扣蟹”基地的存在,推动“江海21”从“种源技术”优势向“种源产业”优势发展。

而黄浦江大闸蟹“松江模式”率先提出的“稀放蟹种、精种水草、优化饲料、立体增氧”实践,如今已较为成熟,进入复制推广阶段。

沪郊多地开花结果

今年虽受高温天影响,黄浦江大闸蟹延迟一周多上市,但依旧热销。多年来,凭借良好品质带来的口碑,黄浦江大闸蟹一直不愁卖。

“每年大闸蟹还没开捕,就预订过半。市民的反馈告诉我们,一定要坚持‘小、高、精’的养殖道路。”上海鱼跃水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郎月林说,“小,是指上海水域和地域规模受限,决定了要借助优质水质,在池塘里养蟹。”

松江河蟹养殖总面积2300.18亩。尽管像上海鱼跃水产专业合作社这样单体占地1152亩,可达全区养殖面积50%的体量,相对仍属“小”规模。

早在2007年,松江水产专业合作社率先探索,凭借独到的养殖技术,开启了松江黄浦江大闸蟹“复原”之路。多年来,产自松江的黄浦江大闸蟹凭借独到的养殖技术,严控蟹的品质和标准,形成了“稀放蟹种、池塘种草、底部增氧、颗粒饲料和鲜活饵料相结合”的河蟹生态养成“松江模式”。在去年的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上,评选含金量最高的“最佳口感奖”9名获奖单位中,“松江蟹”占三分之一。

如今,“松江模式”在上海浦东、青浦、宝山等地“开花结果”,各合作社保持技术“拷贝不走样”,各地养出的大闸蟹品质、成色也表现一致。

松江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江芝娟说,河蟹养殖“松江模式”技术水平全力提升,实现了在上海及长江流域广泛推广技术,助力上海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发展。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作者:李成东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