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新征程奋斗者

数十年磨一剑,他一路找寻初心

记者 葛俊俊
2022年09月29日17:54 |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小字号

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将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徐华强自1985年至今,数十年如一日,一心扑在药物实验中,为上海原创新药的研发蹚出了一条新路子。

徐华强在实验室

9月底,在上海市委宣传部组织的2022年度“新征程奋进者”集中采访中,人民网上海频道记者走进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近距离熟悉、了解徐华强,挖掘其引领上海在基础研究和靶向新药研发领域走上创新路的“奋进史”。

求索之路漫漫,科研初心终不改

“1978年改革开放,百业待兴。我们怀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想要上大学、做科研。”在徐华强十三四岁时,大环境的熏陶让他产生了对大学校园的强烈向往。

考虑到自己对理论物理尤其是高能物理的兴趣,高考后,年级第二名的徐华强报考了清华大学的高能物理专业。直到开学,他才发现自己阴差阳错进了核反应堆专业。“当时的专业是由系里定的,并不是根据自己填报的志愿。”

幸运的是,他本科快毕业时,恰逢国际著名神经科学家蒲慕明先生与赵南明教授在清华建立了生物系。瞅准时机的徐华强,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成功考上了生物系生物物理专业研究生,成为该系恢复后的第一届研究生。

在美国杜克大学植物遗传系攻读博士期间,徐华强发现,实验室主要研制基因枪,归根到底还是在做技术研究,和其做科研的初心相左。于是,思量之后,他转到了遗传学方向,从事酵母基因转录调节。兜兜转转,前后花了五年半时间,他才取得博士学位。

毕业后,又一项艰难的抉择摆在他面前——遗传学还是新的研究方向?“结构生物学刚刚兴起,我想我的物理学加上分子遗传学背景,选择结构生物学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特别钟情于基础研究,徐华强坚定地选择了去麻省理工学院,跟随卡尔·帕博教授做科研。

1996年,徐华强博士后研究工作顺利完成。当时他已有妻儿,综合考量之下,他去了世界前五名的制药公司,成为结构生物学研究团队中的一员。短短六年,深受赏识,他先后两次获得提拔,晋升到了高级资深研究员。

就在大家觉得徐华强事业步入正轨,可以大展宏图时。他做了一个重磅的决定——2002年,回归学术界,在美国密歇根州的Van Andel研究所建立自己的实验室,从事核激素受体和受体药物的研发。在徐华强看来,没有什么比初心更重要。只要初心不改,殊途照样同归。

相识相知,与药物所结下不解之缘

2002年,在日内瓦的一场国际会议上,徐华强结识了来自上海药物所从事药物设计工作的蒋华良研究员。原以为只是萍水相逢,没想到6年后,已是上海药物所副所长的蒋华良联系到徐华强,希望他能帮助药物所建立起靶标中心,提升研究所原创新药研发能力。

兴趣相投、目标一致的两人,一拍即合。2009年,上海药物所与Van Andel签订合作协议,共建联合实验室。

2010年,徐华强创建了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靶结构与功能中心,该中心现已成为国内领先、国际前沿的药物靶标结构生物学技术平台。在该中心的基础上,徐华强2013年开始筹建中国科学院受体结构与功能重点实验室,2015年实验室首次参加中科院生命科学领域重点实验室评估,获评“优秀”。

徐华强实验室合影

10年间,徐华强培养了30多名博士和硕士,并选派10余名科研人员出国交流并归国取得成就,多人担任科研院所的课题组长、生物医药公司的创始人,为中国生物医药的发展培养了新一代高水平的人才梯队,极大提高了上海药物研究所在原创新药靶点的结构与功能方面的研究水平。

同时,他组建的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靶中心、中科院受体结构与功能重点实验室,也已成为上海吸引和培养GPCR研究领军人才的摇篮。

徐华强(左二)2021年荣获“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

在这样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和平台支持下,徐华强的实验室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成果:先后入选“2009 年十大科学突破”“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15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荣获2016年国际蛋白质学会Hans Neurath奖、“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杰出成就奖、2021年“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2022年“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

全情投入工作,致力产学研结合

在中国和美国两地往返的十年中,徐华强切实感受到中国的科研水平在腾飞。2019年,徐华强再次做了一个常人难以理解的决定——全职回国工作。

徐华强在实验室和学生讨论工作

“中国的结构生物学研究正在攀登的阶段,中国的实验室正是发展的关键期。”同样难以割舍的还有上海药物所的那群年轻的学生,在徐华强看来,药物所的学生是非常努力的,这些努力源自其内心热情的驱动。“在我的心里,导师一定要毫无保留地尽力支持学生事业的发展。”徐华强说,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中国这几年的产出,不管是科研数量还是科研质量,真正实现了将基础科学向药物转化。”2021年,徐华强领衔团队在神经精神领域重要受体结构解析取得重大突破,一系列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Cell、Molecular Cell和Cell Research。新冠疫情期间,徐华强带领团队奋战一线,成功解析新冠肺炎病毒的结构,其研究成果第一时间公布以便全世界共享结构。

在徐华强培养的学生中,蒋轶、尹万超已成长为课题组长,一批90后学生以第一作者在CNS上发文。其中,29岁的庄友文在今年入选了“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是年龄最小的当选者;26岁的段佳获被誉为华人生命科学领域在读博士最高奖项“吴瑞奖”。

跟随徐华强求学近10年,尹万超直言,徐华强是寓教于乐,一丝不苟的引路人。“他善于激发课题成员的好奇心,认为结构生物学研究,原创新药研发最重要的是要创新,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兴趣,不能生搬硬套;他也强调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和不断积累的学习方法,教导我们要志存高远,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为我们以后的继续深造打好坚实的基础。”

“做创新药,不一定要美国批准了才可以。我们一定要做到世界最好,要有自信在中国引领世界。”如今,徐华强参与和主导的3个新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实现了基础研究向新药研发的快速转化。他的论文被他引超30000次,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球高被引学者”。

“我是时代幸运儿,踩在这个时代的节点上,有很好的环境和平台,有朋友的支持才能走到今天。”随着人类对生命奥秘的探索愈发深入,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徐华强相信,在生命科学蓬勃发展的新世纪,未来将充满着新的希望、孕育着无限机会,人类社会终将变得越来越好。(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供图)

(责编:葛俊俊、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