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全国首家助聋门诊运行十周年,10921人次听障人士受益

2022年09月21日14:36 |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上海9月21日电 (葛俊俊 实习生 刘岍琳)9月21日,国际聋人日前夕,上海市东方医院本部门诊大厅,一场特别的健康咨询活动正在进行。现场,聋人患者与医生交流的方式不是语音,而是舞动的手指。

问诊现场

今天是“无声有爱”助聋门诊运行十周年。十年来,东方医院共提供助聋服务429次,10921人次的聋人受益,2600人次助聋志愿者参与服务,志愿服务时长10400小时。作为上海乃至全国首创的助聋服务,目前“助聋门诊”已形成燎原之势,在多家医院门诊复制推广,不仅传递了人文关爱,推动了文明实践,也为更多的听障人士带来了就医便利。

不断改善就医环境

时间追溯到2012年5月,“全国助残日”期间,东方医院在门诊大厅举办了首次助聋义诊,没料到前来现场的聋人患者远超了预约数量。医院看到了聋人就医迫切需求,产生了迎难而上的想法:能否把“一次”变成“常态”,从而解决聋人看病难的问题?

2012年9月11日,由上海市残联与东方医院共同合作的全国首家“无声有爱”助聋门诊在东方医院正式挂牌成立。

十年来,时光荏苒。不变的是,医院每周五下午的“助聋门诊”时间。一到开诊时间,各个诊区都已提前在醒目的位置摆上绿色的“助聋门诊日”标识,每位手语翻译和志愿者佩戴好代表自己身份的胸牌。前来就诊的聋人,在登记之后,也会拥有一张专属的绿色“笑脸”标识。

每一个细节的背后,是十年光阴中遇到的实际故事后的摸索与调整。

为什么要佩戴笑脸标识?原来,曾有前来医院就诊的俞老伯由于不熟悉医院环境,加上迫切看病的心理,在就诊过程中不小心与助聋志愿者走散。此外,由于“无声有爱”助聋门诊是首创和初创服务,聋人在享受优先就诊服务时,会被误以为是在插队,加上聋人沟通不便,容易引发冲突。此后,绿色“笑脸”专有标识就这样应运而生。

十年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何改善聋人的就医体验,更好地为聋人服务?对于助聋门诊服务这项首创性的工作,并无经验可循,无障碍就诊流程也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几度磨合与优化。

例如,引入了标识管理,助聋门诊所有的标识均以绿色为底色,也象征着助聋门诊为聋人架构的绿色通道;优化了登记表格,将“首诊负责制”引入助聋志愿者和手语翻译服务中,使每位志愿者的服务能够得到量化,同时强化志愿服务的责任意识。

志愿团队不断壮大

助聋志愿者是助聋门诊流程的“穿针引线”者。最初,“无声有爱”助聋门诊志愿者以退休人士和康复患者居多,平均年龄接近60岁。

随着助聋门诊的发展,志愿者的年龄也在不断增长。为了适应不断增加的服务需求,使志愿服务队伍能够更加专业、合理,社工部吸纳了新鲜血液加入助聋服务团队之中,包括语言类专业的学生、医学院校学生、全职太太等,优化了助聋志愿服务团队的年龄、学历等结构。

叶老师就是加盟助聋团队的新鲜血液之一。“参加助聋门诊服务让我的生活更加丰富,也让我在生活中增加了对聋人的关注。”在一次外出就餐时,叶老师看到了一名聋人在用手机跟服务员交流,但是服务员并没有理解聋人的意思,于是叶老师便用手语和聋人交流,最终帮他找到了想要去的地方。

从无到有,从稚嫩到成熟,“无声有爱”助聋门诊医生、志愿者、患者,乃至一些素昧平生的陌生人汇聚在此,接力撑起一个充满友善和温情的爱心天地。

打破时间与空间障碍

助聋服务的门槛在于沟通——手语学习成了许多志愿者的拦路石。

以前为了能够胜任助聋门诊的志愿服务岗位,许多年过半百的志愿者克服酷暑参加手语培训,并参与考核“持证上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可以通过线上翻译的技术,加入到助聋服务中去。

手语实时翻译

在助聋门诊时,医生身旁摆放的iPad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iPad里是线上翻译的平台,通过观看聋人的手语实时将翻译结果传递给医生,这是“无声有爱”助聋门诊积极探索的线上服务模式,这也打破了助聋门诊服务时间与空间的区隔,将助聋门诊服务拓展至急诊和病房。

“最受聋人喜爱的医生”之一的心内科医生沈运丽坚持每周五下午安排门诊时间,“聋人看病不易,助聋志愿者和手语翻译确实解决了我们和聋人的沟通问题,希望未来助聋门诊能够让更多聋人获益。”她呼吁:“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尝试更多通过远程会诊、互联网门诊等方式,为行动不便的聋人患者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的手语翻译和更多的志愿者一起参与其中。”

新征程,新希望

“从一次义诊中发现听障人士需求,转化为持续开展的助聋服务,通过链接院内外优质资源,切实解决聋人看病难问题。”市卫健委文明办主任俞军表示,医院在这项工作中起步早、创意新、做法实,在上海医疗卫生行业内,积极营造了“助残、扶残、爱残”的良好氛围。

庆生仪式

据统计,十年来,东方医院共提供助聋服务429次,10921人次的聋人受益,2600人次助聋志愿者参与服务,志愿服务时长10400小时,除了上海本地的聋人外,周边城市甚至北京、深圳等地的聋人也赶来就诊。

十年来精心耕耘,同样也收获满满。“全国助残先进个人”“上海市助残扶残先进集体”“上海市志愿服务先进集体”“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志愿服务一基地一品牌”等表彰如期而至,这项全国首创的助聋服务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运作机制。

十年亦是新开端。上海市东方医院党委书记李钦传希望,未来“无声有爱”助聋门诊进一步做大做强,通过更多线上+线下的服务模式,惠及更多有就医需求的聋人。

“在上海,听力和言语残疾人超过八万。”上海市残联副理事长莫彬彬表示,希望东方医院继续发挥好领头、带头作用,继续开发各类助残服务项目,发挥专业优势,形成从预防到治疗、康复一体化的助残服务体系,促进助残服务在更高层次、更高标准、更高质量上发展。

(责编:葛俊俊、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