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副热带高压回归,上海又近高温线!记得报纸上的气象预报?最早可追溯百余年前

2022年08月29日09:15 | 来源:上观新闻
小字号

在度过了难得的清凉周末,上海市民又要感受热度啦。上海中心气象台预报显示,随着副热带高压进一步北抬,申城本周气温又有上扬势头。今天(29日),上海最高温上升到33℃,周二暖空气趁机加强,最高温冲向34℃。

好在这一波增温强度并不大,远远不及7月到8月中上旬的那波。虽然本周初刮的偏南风会带来闷热感,但这是短暂的,因为新一股冷空气就要来了。

中央气象台预报显示,冷空气已经浩浩荡荡出发,本周四川盆地、江南和华南的高温将一路被清退。受冷空气影响,上海周二、周三会有一次阵雨或雷雨天气,周三最高温随之下调到27℃。从周四开始,上海正式进入9月,清凉的舒爽感会更明显,暑气消散,后半周最高温都不足30℃。

不过,本周的天气还有些不确定性。昨天下午,今年第11号台风“轩岚诺”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预计今起3天对我国海域没有影响,但后期路径还不确定。大家可能对“轩岚诺”这个名字有些陌生,它来源于老挝,意思是老挝的一个国家保护区的名称。

“轩岚诺”取代的是“洛坦”。2016年第26号超强台风“洛坦”重创菲律宾,因此在2017年2月于日本横滨举行的亚太台风委员会第49次届会议中将“洛坦”除名,并由老挝于2018年提供新名称“轩岚诺”(Hinnamnor)以取代之。

台风带来的强大风雨会给航线带来影响,上海其实很早就开始针对船运发布气象警报了,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在报纸上刊登气象预报信息的传统也源自这个年代。如今屹立在外滩核心区位的外滩信号台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图片正中间即为外滩信号台

历史上最早利用信号电码发送气象警报是在1861年,发源于英国,目的是为了保驾航船运行。上海在全球起步较早,开埠后,来自英国和法国的传教士们先后在上海开展气象观测活动。1872年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在建立了徐家汇观象台,正式开始气象观测,这是中国境内沿海的第一座观象台;1873年起徐家汇观象台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气象观测情况,并在海关的布告栏每日公布中国和日本部分地区的天气情报,使得航船离港前能及时获得气象信息。

1873年,大名鼎鼎的轮船招商局成立了,其陆续开辟了多条国际航线。考虑到轮船航行安全的需要,轮船招商局于1882年经清政府核准,向徐家汇观象台架设电话线杆以便及时获得气象情报。后改为在外商及轮船公司集中的外滩建立气象信号台。

早在1879年台风侵袭上海造成重大损失后,时任徐家汇观象台台长能恩斯就发表文章提出要建立气象警报信号台。1883年,能恩斯写信给当时的管理部门,强调了建立气象信号台的必要性。

1884年外滩信号台成立并正式对外服务,这是亚洲太平洋地区最早建立的信号台之一。信号台的业务由徐家汇观象台领导,台长由徐家汇观象台台长兼任,气象警报和授时信号均由徐家汇观象台决定发布,所以外滩信号台实际上是徐家汇观象台对外服务的“窗口”。

初建时的外滩信号台仅是在一间小屋旁竖立一根木桅杆,上部悬挂气象警报信号,并有风球指示风向。因过于简陋,1907年3月,新信号台动工,新建筑基础采用木桩,上部则由钢筋水泥建造,圆柱体,在塔顶建9米高的报时球桅杆,总高约49.8米,还添置了气候记录器、风速计、精密时钟等仪器,更换了带有平衡锤的报时球,装置了信号灯等,新建的信号台于1908年6月开始运行。

外滩信号台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每天在桅杆上升起不同形状和颜色的信号旗,标明不同的天气信息及预告警报,之二则是每天中午将升在桅杆顶上的子午球降落,报告中午12点的标准时。

徐家汇观象台根据船长和海员们的意见,不断改进提升信号发布,后研发出了一套“外滩信号台电码”,共有32个方位用数码。上海如今使用的“蓝黄橙红”预警,以及香港使用的热带气旋警告风球信号,都脱胎于“外滩信号台电码”。

即使在战争年代,外滩信号台依然坚持运作。1993年由于外滩道路拓宽,外滩信号台1907年建成的主塔体实施了平移保护。2012年,再次进行全面修缮,到2021年外滩信号台开始进行保养维护工程,主要内容包括整治墙面渗水、处理铸铁栏杆脱落锈蚀以及整修屋面等。

2021年外滩信号台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