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告别主力舱!直击上海最大方舱医院关舱
【“特殊精神 特殊担当”——上海抗疫系列故事之七十七】
视频制作:顾海民
“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容量也最大的方舱医院——要确保安全,不能发生次生灾害,我们必须做得更细、更实!”4月8日,满脸疲惫的陈尔真,这位上海集中隔离点医疗救治组组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坐在正紧锣密鼓改建方舱的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简陋的办公室,对大江东工作室说了这番话。当日公布的上海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015+22609,疫情极其严峻。
5月31日,又见陈尔真,他的脸上有了笑容。当日公布的上海新增数字是:“9+22”——而这间巨型方舱医院也正式关舱了!
方舱资源的扩充,是上海疫情得以逆转的“压舱石”。
陈尔真将起到应隔尽隔作用的方舱医院,称为三个“顶梁柱”之一,“对于传染病来说,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染者,这是国际通用的手段,这3个‘顶梁柱’中,控制传染源,就是‘应隔尽隔’,切断传播途径。”
从4月9日首批感染者入舱到现在,国展中心方舱累计收治174308名感染者,占此轮上海疫情总感染人数的近30%,发挥了当之无愧的“主力舱”作用。高峰时期,这座场馆内有近5万名感染者,5000多名医护人员,近万名保障人员,相当于一个小城镇的规模。
这一天,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来到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方舱医院,听取方舱医院整体建设运行和医疗救治相关情况,看望慰问军队卫勤力量,代表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向逆行出征、护佑生命的白衣战士们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5月30日,四叶草方舱的感染者被转运至定点医院。顾海民摄
前一天,最后256名阳性感染者离开这里,被有序闭环转运至定点医院。现在,两张“关舱”封条交叉贴在“舱门”,门内是一眼望不到头的隔离床。此刻,场馆内空荡、安静。而场馆外侧的马路上,车流渐稠。国展中心方舱靠近虹桥火车站,周边商业设施聚集,不少公司正在准备复工复产、复商复市。
大江东工作室采访陈尔真。顾海民摄
5月31日,陈尔真参加四叶草方舱专班组工作例会,比起一个多月前,明显苍老了。丁燕敏摄
4月上旬,上海疫情面临“至暗时刻”,日增感染数盘桓高位,虽然开辟了世博方舱、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等方舱医院,但“应转尽转”仍旧压力巨大。
上海全力筹措救治床位和隔离房源,加快符合防疫条件场所的改扩建力度。可以容纳近5万名感染者的国展中心方舱,被“寄予厚望”。
改建,速度要快。仅用不到4天,4月9日,四叶草方舱3号馆、4号馆建好移交,首批阳性感染者入住。各项工程继续紧锣密鼓,之后,剩下6个场馆相继完成改建。
将一处场馆改造成方舱,工作量庞杂且专业性高。“这么短的时间,从改造到投入使用,难免会有疏漏。”陈尔真说,“边运行边进行压力测试,出现问题,即行即改。基本上一周以后,各项规程都比较完善了。”
在确保疫情防控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快进快出。据介绍,四叶草方舱不断优化批量收治和床位周转流程。单小时最高收治患者达到1500人,单日入院人数最高达1.1万人,单日出院最高达1.4万人。开舱仅半个月收治量即突破10万人。
方舱内也竭尽所能,做到人性化安排。14个急救中心,成功处置了80余例心脏骤停、意外伤害等紧急状况。开舱至今,没有发生1例患者病亡。
入住四叶草方舱的感染者中,7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2680人,最高龄93岁。其中不少本身患有基础性疾病。“我们针对基础疾病建立了筛查机制。入院之前就收集患者的身体状况并进行评估。如果不适合住在方舱医院,会被及时转运到定点医院接受治疗。”陈尔真说。
4月17日,上海日增阳性感染者达到2.7万例最高峰值,随着市、区两级方舱医院持续投入使用,上海高峰时期曾拥有约30万张隔离床位,有效缓解了“应转尽转”的压力。
来自军队的白衣战士们即将启程。“在上海疫情防控形势最吃劲、最关键的阶段,军队卫勤力量火速驰援,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大家始终奋战在最前线,精心救治、用情服务,展现了军队卫勤力量的硬核本领,谱写了‘军民一家亲’的鱼水深情,群众们都说看到解放军就放心了。”李强说,“你们的努力付出,上海人民感恩于心,永远铭记。”
送别之际,陈尔真和来自部队的领导用手肘相击,互道珍重。并肩战斗,彼此情谊深重。“方舱的快速建设和投入使用,军队卫勤力量的卓著贡献,都充分体现了我们国家的社会动员能力和制度优势。”陈尔真说。
上海本轮疫情期间,陈尔真共参与了7家方舱医院的筹建和运营指挥工作,涉及13万张隔离床位,占上海总床位数40%。大江东工作室曾4次采访陈尔真,从新国博方舱一路“追”到四叶草方舱。现在,随着四叶草方舱关舱,他来不及休息,又开始研究制定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方舱的储备和管理流程。“应形成有效的应急预案,一旦遇到突发状况,各项资源、设施、人员可以快速就位,将危害减少到最低。”陈尔真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