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课不能缺少哪些努力
■本报记者 柳 森
在隔离在家的日子里,全市中小学师生们都在努力着。他们停课不停学,各自尽着教师或学生的本分,为自己的家庭、为所居住的社区、为整座城市早日恢复如常的生活做着默默的贡献。
但“云端课堂”毕竟不同以往。在不能相见的日子里,老师和学生们如何保持教学相长的良好状态,是很多市民所关心的。
“云端课堂”想要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注意哪些问题?除了成建制的课堂教学,师生之间还能做些什么,以滋养彼此、携手度过这段特别的时光?
上海市特级校长、上海戏剧学院附属高级中学校长肖英是上述问题的积极钻研者。她结合近期的探索与实践,讲述自己关于“云端课堂”打造方式的思考。
时时更新技能
让技术为课堂服务
解放周一: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停课不停学”到近期疫情再起、“云端课堂”重开,两年间,您对线上教学的认知有无变化?
肖英: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让我们的教育有了一次转场,从线下转到了云端。
凡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出现的时代背景。如果说,疫情是线上教学的“催化剂”,那么,各类软硬件条件就是保证线上教学有序开展的“稳定器”。2020年疫情被较好地控制住以后,我和同事们把“云端课堂”中一些比较受认可的经验反哺到了线下课堂中,线上教学也逐渐成为对线下教学的一种补充。
到目前为止,尽管线上教学存在比较明显的局限,暂时无法完全取代线下教学,但做好实时更新技能的准备是老师们的共识。我们的基本判断是,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革命的深化发展,我们的线上教学还会有新的变化。
解放周一:您刚才提到了线上教学存在局限。老师们找到扬长避短的方法了吗?
肖英: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和同事们发现,“云端课堂”的最大特点是中间多了一道屏障,师生无法面对面交流,教师对学生课堂实时状况的把控很难做到全面。
由于师生彼此都在线上,课堂教学互动方式不得不重塑。为了避免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转淡,尽可能减少孩子们久坐、用眼的时间,我们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和开发线上教学的新功能;另一方面,也鼓励教师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确保学生居家学习的效果等方面积极探索。
面对“云端课堂”交流弱这一明显的“短”,我们的办法是:把既有的技术工具用足,同时鼓励教师与学生之间增强思想、精神层面的交流,希望老师们更多站在激发学生内驱力的立足点上展开教学。我们学校还会通过“导师制”的建立,强化师生之间的个别化交流。
当然,线上教学也有明显的“长”。比如,教师可以同时面对众多学生授课,课堂内容可以直接回看录像,作业批改更加个性化。又如,在线上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活跃教学形式,让学生由此享受到多模态的学习形式和内容。且如今线上信息资源非常丰富,教师不仅可以利用广泛的资源开展教学,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进行拓展性学习。考虑到“云端课堂”具有学习时空上的无限性,我们还推出了“云上学科讲座”,既扩充了课堂的容量和信息量,还可以供学生反复回看。
不能缺集体
不能缺精神
解放周一:您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加上这两年的线上教育探索,除了上述这些已经化作日常的举措,您对一座好的“云端课堂”还有怎样的期许和设想?
肖英:一开始,我对“云端课堂”的主要期许是:尽可能还原线下教学,同时又发挥“云端课堂”的优势。所以,我们从课程安排到学校管理完全与线下一致,同时发挥了线上教学巡课、听课方便的优势,加大听课力度,及时向相关老师反馈听课感受。但慢慢地,我们就不再满足于上述这些做法了。
在我看来,好的“云端课堂”应该具备以下特点:知识性强,一节课承载的信息量有多少、学生能获得什么非常重要;趣味性强,线上学习需要学生高度专注、尽可能避免分心,那么,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授课内容就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要让学生想学、爱学、乐在其中;人文性强,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考虑到学生的感受,体现教师的关爱、思考的魅力,渗透学习的规律和方法。
老实说,无论是言语上的鼓励,还是细节上的体贴(如字体是否合适、板书是否工整、声音是否清晰明确等),都十分重要,需要老师付出努力和耐心。这些细节做好了,学生们在“云端课堂”的体验就会步入良性循环;做不好,一些看起来十分细小的问题,也会让教师的良苦用心功亏一篑。
令我受到鼓舞的是,这两年间,老师们对线上教学可谓动足脑筋且经常交流分享各自经验,灵活运用多个设备进行教学、不断打磨作业批改方式,使我们整个“云端课堂”工作开展得扎实且有效。
目前,上戏附中的“云端课堂”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框架:课程表、时间表、平台运用号统计表“三表合一”;月教研、周教研、日教研叠加到一起形成“教研合力”;学生作业有效性、教师学习资源、教学信息技术运用、师生云上学科讲座感想等信息及时整理,汇合为一道“信息流”。
举“云上学科讲座”的例子,这既是教师本人的一次挑战和突破,也是给学生们的一份学习力拓展大餐,更是整个备课组、教研组一次打磨研学能力的机会。
解放周一:在特殊时期的“云端课堂”,您觉得还有哪些方面的努力是不可或缺的?
肖英:疫情来势汹汹,生活中充满了各种挑战和不确定性,这时,无论是成人还是少年,多多少少会感到一点不安与无助。这时,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不能缺集体、不能缺精神。
学生们不能缺集体。我们要让学生感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于是,在晨会、班会期间,我们会要求学生开摄像头、看见彼此,还会通过一系列主题活动把大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学校的公众号也保持较高的更新率,希望能够为大家彼此看见、互相交流创造一个平台。学校还策划了“最美书桌展”“最美作业展”评选,学生们的“最美表现”辅以老师们的“最美评语”,给予了彼此莫大的鼓励与温暖。
汇聚力量
传递爱与团结
解放周一:听说,您最近给老师们写过好几封信,其中一封还是流着泪写完的。
肖英:是的。那天,我在巡课时,听了一节我们于凤老师的数学课。课后,于老师发微信给我,说看腾讯会议记录显示我去听过课,希望我有时间的时候给她评评课。我立刻回复:“我正想和你说呢,板书可以再美一点……住浦东的同志不容易,抱抱。”
于老师回复我:“是的,已经封了20天了,吃了几天面条辣椒酱……上课用的电容笔还坏了。没有快递,我就用萝卜笔代替写的板书。”读了于老师的回复,我心里特别难过。
我被老师们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深深感动的同时,也为自己彼时彼刻的无能为力而深深自责,为没能帮助到老师们而深感内疚。而我们的老师们,在自己吃饭都还没有着落的情况下,还在为上好每一节课、关心每一个学生而努力着;有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后,他们想到的还是工作、工作……他们真是太不容易了!于是,我萌生了给老师们写信的想法。
越是困难时,我们越要让老师们感受到,学校是一个可以抱团取暖的大家庭,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这几天,结合上戏附中的特点,我还发起了“以艺抗疫”系列线上活动倡议。做这个活动的初衷,是希望让学生们做点有意义且有兴趣的事,引导他们借由做这些事的过程,感受人们面对疫情时集体的力量、生命的尊严。
解放周一:当人们在疫情面前产生焦虑和担忧时,艺术或许是一种很好的“调节剂”,它能抚慰人心,还能给人带来新的视野和力量。
肖英:是的。最近,我们高二音乐剧班的同学们在艺术专业教师敖其老师的指导下,以一曲《这世界那么多人》,展现出上戏附中学子抗击疫情的决心。
一开始,只是敖其老师负责编舞和示范,学生们看了老师的表演以后跟着跳,录成一段视频交给老师。结果,有的学生在家中客厅录的“作业”,有的在地下车库录,有的在小区空旷处录,可以说是为了完成作业克服了种种困难。后来,不知是谁的提议,大家决定分工合作,把所有人的演绎合成一个完整的视频作品。
同学们说干就干,做字幕的做字幕、做剪辑的做剪辑,先是把知名歌手的演绎作为配乐,后来改成同学们自己唱,忙得不亦乐乎。大家在不断地修正和完善中,慢慢接近了理想的创作状态,也升华了彼此对这个作品的理解,对艰难困苦下仍然向往美好、勤勉努力的理解。
同学们写下创作感言,“当所有人的声音一起从手机里传来时,泪水在我的眼眶里打转”,“希望这部作品可以让更多人感受到那份团结与爱”。
我则想对同学们说:疫情有时尽,春暖花自开。期待紫藤树下,我们再相见!(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