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大江东|援沪大白为妈妈做核酸检测:两年来唯一一次相聚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邱超奕 王艳
2022年04月18日09:21 |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小字号

【“特殊精神 特殊担当”——上海抗疫系列故事之三十九】

3月28日浙大二院派出第一批援“沪”医疗队,半月多时间,近三百人的队伍,快进快出,每日往返于上海和湖州之间,在大巴上看日出日落,在防护服里感受微风轻拂,在面屏后欣赏春光。也许,多年以后,当人们走在外白渡桥上,看那江水连绵,嗅那清风徐来,手上会拿着一本书,书上写的是关于他们的故事,那是一次又一次的逆行,那是一次又一次的战斗。

(一)防护服外的拥抱

“红红,红红,真的是你……”在核酸检测队伍里,一位身着灰色外套的中年妇女向桌子后的“大白”奋力挥动着双臂。“大白”结束手上的采样,顺势拿起消毒液进行手消,她疑惑地向队伍望去。弯着脑袋,目光聚焦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妈妈!后面还有哥哥、小侄女。就在这一瞬间,她的鼻子酸了,眼睛红了。妈妈走到“大白”面前,摘下口罩,由女儿给自己完成一次核酸检测。“看你的两只眼睛就认出你来了。热不热,渴不渴?”一个母亲最朴素的牵挂就是儿女能否吃饱、穿暖。她摇摇头,眼泪已经在眼眶里打转。等到完成所有的采样任务后,一家人终于能够隔着一米线的安全距离短暂地团聚了。“红红,你要照顾好自己,等解封了我们去杭州看你。”因为疫情原因,她已经两个春节没有回家了,而无巧不成书,这次来上海支援竟成了一家人两年来的唯一一次相聚。匆匆说了几句嘱托的话,一家人合影留了念,就又分别了。

1.jpg?x-oss-process=style/w10

红红与家人合影

照片很温馨,草树正绿。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脚晦还明”,春天总会到来,无暇的白玉兰仍会照常盛开。

(二)一个人的生日

“嗡…嗡…”援沪医护小芳的手机不停震动。难道又有新任务了?她拿起手机,支援群里一条条信息炸开了锅:“生日快乐”“寿星永远美丽”,原来今天是她的生日,大家的祝福此起彼伏。小芳是队伍里年纪最小的姑娘,这是她第一次外出支援核酸采样,但她丝毫不胆怯,热情洋溢,活泼又乐于助人,像一个小太阳。每次队里搬运物资她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出任务也总是冲在最前面,把最艰巨的任务往自己肩上扛。今天是她24周岁生日,没有与家人相聚,没有同好友庆祝。重要的日子谁不盼与亲人爱人相聚?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无数个像小芳这样的年轻一代在挥汗水、洒热血,才能为山河锦绣、国泰民安筑起一道铜墙铁壁,是他们的负重前行,让我们安居于室。

身着白衣,心有缎锦。为自己肩上的责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三)“致橡树”般的爱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一首很美的诗,却比不过一双最美的人。

在驰援上海的队伍里,他们是队友;在法律拟定的关系里他们是夫妻;在抗议日记的第十六页,记录的是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情怀。

翁医生是组里的物资管理员,每次只要有新物资到达,不论是刚结束一天的采样任务后,还是半夜要临时出发前,他总是第一时间帮忙搬运、分派物资。今天又有一批个人物资随车寄到下榻的酒店,一位队友调侃道:“翁老师,我怎么从没见你家夫人给你寄东西啊?”翁医生微微一笑,“我家那位就住在10楼,难道让她从10楼给我寄啊?”一句玩笑回答却让人心头一酸。原来夫妻两人都出来支援上海了。他们的小家怎么办?年迈的老人谁来照料?困难不是没有,但在大义面前,他俩从未向组织开口提过一个要求。如若不是这一处小破绽,也许根本没有人知道这个最小的家庭单位早已在这场战疫里倾其所有。他俩虽然在同一支医疗队里,但这半个多月来,却从未碰上一面。

他们的信念比肩而立,把对方的事业、追求、理想,也纳入自己爱的怀抱。亲情与人性的凝视激荡起“于无声处”的英雄本色,在上海疫情爆发最严重的时候,他俩主动要求把自己的名字加入到抗疫队伍中去。也许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像置身茫茫人海中平凡的种子。但这样的故事山河记得。

2.jpg?x-oss-process=style/w10

清晨“大白”们正向目的地前进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