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保护未成年人,杨浦实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全覆盖!
3月1日起,最新修订的《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条例》提出街镇要设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或者指定专门人员办理相关事务,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责任进一步落实到社区基层。
杨浦作为人口大区,拥有常住人口124万,其中未成年人12万,占比近10%。日前,记者从区民政局获悉,截至今年2月底,杨浦已实现12个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全覆盖。
这些站点如何运作?如何保障“儿童利益最大化”?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探访了位于延吉新村街道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
走进未成年人内心世界
走进延吉四村第一睦邻中心,右手边的第一间小屋里人流不息。浅木色的四方桌,桌上摆放着一套暗色茶具,边上则放了几张柔软坐垫,再加上一盏藤编的小桔灯挂在半空,亮起暖暖的光……周边两位居民表示,心里有迷茫的孩子,可以随时来坐坐。因为这里就像它的名字“舒屋”一样,让人觉得舒缓安宁。
“舒屋”正是延吉新村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的站点之一。去年,街道以全市首家睦邻中心为平台,探索打造新时代具有杨浦特色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模式,开辟出“舒屋”这一极具特色的社区青少年成长中心,同时也成为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2021年7月,舒屋落成,正式“开门迎客”,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李晓茹带队运营。
如今,“舒屋”每周至少开展一次常规活动,即专业减压训练,通过读书、绘画、音乐、芳香、创作等多种形式,尝试艺术疗愈、心理辅导等。在专业陪伴中,与青少年及家长逐步建立起尊重、接纳、信任的关系,倾听他们的故事。
除此以外,为方便社区孩子有心理问题随时咨询求助,“舒屋”还开放咨询窗口,由心理咨询师坐镇“把脉”。目前,咨询窗口开放时间为每周五下午、周六全天,寒暑假期间则平日全天候开放。
孩子与家人有矛盾,怎么办?
家住延吉新村街道的小寒(化名)有个多年的心结,正在读初中的她,学习成绩优异。老师对她的印象是:一个乖女孩儿。然而去年秋天,她的行为举止越发反常,叛逆、不礼貌,甚至长达一周不愿上学。
针对这样的情况,去年小寒所在的学校向街道求助,解开小寒心结的任务被交到了舒屋工作团队手中。
经过询问,工作团队得知小寒有个亲生弟弟,父母常年不在家,姐弟俩由奶奶抚养长大。正值十三、四岁的年纪,敏感的青春期少女感觉家人对自己的关爱不够,内心有所缺失,因此产生了厌学情绪。对于奶奶,更是心中有爱却不知如何表达,矛盾累积闹起了别扭。
对此,团队与小寒家人开展了一次会谈,向他们分析了小寒的心理症结,并提出一些建议。同时,团队还带小寒参加了暑期夏令营,以“朋辈教育”推动小寒走出阴霾。
“后来孩子奶奶说,她整个人平和多了,也更敢于表达自身情绪了。”工作人员方圆媛告诉记者,“当然,团队后续还将持续跟踪。”
记者了解到,通过定期活动,越来越多的社区孩子来到“舒屋”,与这里的其他孩子、工作人员沟通交流,成为了朋友。“这有利于他们敞开心扉,将更多心里的话告诉我们,让我们帮助他们共同承担、处理。”方圆媛表示,“很多时候,孩子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倾听的耳朵。”
孩子的事就是大家的事
为推动未成年人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目前,杨浦已建成“1+12+X”的三级保护平台。其中,“1”指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12”指覆盖全区各街道的12个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X”指遍布各基层社区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点。而“舒屋”的运作,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借助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这一平台,如今,社区开展儿童福利、家庭监护支持与干预、未成年人突发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未保法宣贯、儿童工作队伍建设等工作,服务内容涵盖心理咨询、法律服务、政策宣传等多重事项。
记者了解到,为提供这些多元化服务,社区已撬动多方资源,链接多个平台,如何将更多社会力量拉入“关系网”中,是区民政部门持续在探索的问题。如今,杨浦持续推动爱心企业、社会组织、志愿团队等积极投身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形成“政府主导-家庭监护-学校保护-社区协同-社会组织支持-企业参与”的工作模式,营造全社会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大环境。
下一步,杨浦将以创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为契机,贯彻落实《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和《上海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实实在在地提升未成年人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未成年人保护事业贡献杨浦力量。
(来源:上海杨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