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上海登上国际舞台!金山这群“辣妈”不简单!
30个人,30家单位;30个人,一条心。
从姑娘到“辣妈”,她们用爱舞之心,舞出了街头巷尾的简单快乐;
从“散兵”到团队,她们用爱舞之情,舞到了维也纳的世界大舞台;
一路走来,她们成了金山首支走向世界舞台的民间舞蹈队、上海市民文化节百强团队……
这就是金山工业区渔秧队,上海湾区的“追梦舞者”。
扭出金山“渔家味”
2010年,金山工业区30位均龄30岁的高素养舞蹈爱好者成团“出道”。“渔秧队”是响应“一带一路”号召、围绕金山区发展海洋文化的战略部署而创新打造的一项群文舞蹈的品牌项目。
金山地处上海西南门户,位于杭州湾北岸,自然风光旖旎、人文景致隽永,是上海最稀缺的城市海岸线。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源远流长的海洋文化,“渔秧”应运而生。“渔秧”集渔文化、盐文化、染缬、农民画、田山歌等金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于一体,纳入了金山特有的号子和方言的音乐,风格独特的渔家服饰和轻快活泼的秧歌舞步,淋漓尽至地展现了金山人民勤劳淳朴的渔家生活和生产的情景。
12年来,渔秧队建设从“群众舞台”步入“国际舞台”,从“自编自演”转向“专业路径”,正朝着更高质量的发展方向迈进。这支队伍成就斐然,不断创作新的渔秧作品,《霓秧》《赶海的姑娘》《渔秧新歌》《戏韵》等独具风格的渔家秧歌在舞台上尽显风采。
扭到世界“大舞台”
渔秧队建设的12年,是硕果累累的12年。
渔家秧歌通过在社区、金山及上海各大大小小的演出比赛,影响日益广泛。连续两年,渔秧队参加全国秧歌舞蹈大会和中国·上海国际民间民俗舞蹈大会;两度参与全国乡村春晚,成为在全国筛选最具区域特色的节目之一;2019年,代表上海参加维也纳“联合国中文日”文化交流活动,渔秧队是唯一来自社区的群众业余团队;曾赴南非塞舌尔参加中非文化交流演出……
渔家秧歌具有丰富多彩的画面变化和舞蹈构图,作为集体性舞蹈,特别讲究动作的整齐和风格的一致。2013年,团队紧锣密鼓排练节目《蝴蝶春情》,骨干宋婉玲脚趾骨折打上石膏,可节目不到一个月就要上舞台。“怎么办?我就瞒着妈妈,跟她说出去转一转,其实是让老公偷偷推着轮椅送我到排练场,就这样一个星期参加2次,直至登台演出。”
渔秧队队员来自江苏、福建、湖北、上海等地,就职于工业区近30家企事业单位,就是这样一群因热爱而凝聚的“舞蹈家”,用“渔秧精神”展现了人们健康和谐的文化生活及精神风貌。
扭来社区“文化魂”
12年来,渔秧队建设是“实打实、沉甸甸”的。原本,金山工业区推崇踢踏舞为“一镇一品”项目,但该舞种不具群众性。为此,工业区主动转型,重磅推出集地域性、群众性于一体的“渔家秧歌”。
越来越多村民居民走到台上,从观众变成了演员。渔秧队把优秀文化资源通过镇级文化配送,延伸到企业、社区学校、基层村居“最后一公里”,渔秧队员成为基层舞蹈团队的主心骨,培育出50支基层文化团队,每支队伍成员至少12名,可谓“千人舞蹈队”。目前,工业区17个村居不仅实现渔秧队全覆盖,且是“千人千面”。渔秧文化深耕于金山这片大地上,也为这个活力、美丽、幸福的“上海湾区”注入文化动能……
(来源:i金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