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经济中心

一朵产自上海的菌菇为何引发一场持续7年的官司?终审判决终于来了

2021年09月09日14:28 | 来源:上观新闻
小字号
原标题:一朵产自上海的菌菇为何引发一场持续7年的官司?终审判决终于来了

“整整7年,我们终于打赢了这场官司,说明国家十分关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这对所有育种者都是好消息。”拿着来自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书,上海丰科公司负责人张文宏喜笑颜开。根据判决书,上海丰科公司终于为其自主培育的纯白色真姬菇“Finc-W-247”品种维权成功,中国微生物知识产权第一案有了终审结果。

案件还得从7年前说起。上海丰科是上海知名的食用菌工厂化栽培企业,长期坚持开展新品种创新,自主研发了很多食用菌菌种及配套种植方式,并申请了相关专利。不过,食用菌属于微生物,可通过栽培复制。2014年,上海丰科发现市场上有多家公司未经许可授权,规模化栽培、销售其专利产品纯白色真姬菇“Finc-W-247”品种。在调查取证并进行司法鉴定后,上海丰科于2017年对两家侵权企业提出诉讼,要求它们立即中止侵权行为,停止制造、销售专利侵权产品,销毁库存并赔偿损失。

2019年12月26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公开审理这起诉讼,并于去年3月17日做出判决,判定两家被告公司侵权成立。被告不服一审判决,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上诉。最高人民法院于2020年11月12日公开审理,并于今年8月19日下达终审判决书,做出“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判决。9月2日,上海丰科收到终审判决书。

在业内,上海丰科真姬菇品种维权案被称为“中国微生物知识产权第一案”。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研究员鲍大鹏介绍,此前我国食用菌行业从未有过类似的知识产权案件,但从推动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角度看,需要这样的司法实践,“培育新品种耗时耗力,在食用菌领域,愿意花大力气培育优良菌种的企业本来就不多,有必要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成果保护环境。”

据悉,农业新品种的认定、侵权行为的认定等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有的企业明明发现自己研发培育的品种知识产权被侵害,却不知道怎么维权;或因维权成本过高而放弃维权。鲍大鹏认为,上海丰科的探索为食用菌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开了一个好头。

张文宏也告诉记者,打官司的目的不是为了赔偿,而是希望释放一个信号:农业创新成果值得保护。7年来,他们多次组织行业专家,讨论食用菌知识产权保护的方法和路径,包括利用品种的特异性分子标记检测技术等,来判断是否侵权。“维权道路艰辛曲折,但想到是在为中国食用菌种业健康发展探路,我们就觉得很值。”如今,胜诉的结果更坚定了他们继续培育新菌种的决心。

(责编:严远、韩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