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专题>>上海行业红色文化

“上海百年出版业的回顾与展望”系列之二

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上海出版业的现状与成就

张昱
2021年07月21日16:03 |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小字号

继承红色出版的精神内核,在过往的数十年间,上海图书精品迭现,人才辈出,推动着出版的创新发展。上海出版业不断涌现可圈可点的新词汇、新样本,对全国出版业产生重大影响,也为行业整体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如1979版《辞海》《故事会》《十万个为什么》,以及上海书展、特色书店、数字出版、“中国最美的书”评选活动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出版业贯彻落实国家出版事业发展要求,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出版工作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传承弘扬上海出版精品化、学术化、专业化的优良传统,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正确处理好阵地和市场、导向和效益、传承和创新的关系,推动全市出版业持续繁荣发展、继续走在前列,为推动我国加快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发挥上海应有的作用。

(一)支持环境持续向好

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为了更有力地推动出版业的转型升级,近年来不断发布相关政策措施,并投入专项资金,用于激发出版业的发展潜能,扶持优质出版项目。2011年,上海市政府出台的《关于促进本市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是全国首个从宏观政策、财政扶持、政府采购、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投融资、资质认定和人力资源等领域,全方位支持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省市级政府文件。

2013年起,上海市版权局推出走出去扶持政策,每年拿出100万元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优秀版权项目走出国门。扶持资金主要采取奖励和补贴的方式。其中,奖励主要适用于已成功输出并在国外产生一定影响力的版权项目,如《东京审判》《一课一练》等图书。补贴主要适用于在短期内能够输出的版权项目,如已经签订版权输出与合作出版正式合同的书稿,或者已有输出意向的正在翻译中的书稿。扶持项目近年来也逐渐加大对小语种国家版权和期刊版权走出去项目的扶持力度,如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的《中国针灸》蒙古文版、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品味书法》波兰文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三国演义》越南文版等。

2015年,上海进一步创设了“上海翻译出版促进计划”,是全国范围内首个以支持外籍译者译介中国作品为重点的地方性扶持方案,资助直接面向译者,以作品高品质以及能否进入国外主流市场两个原则进行评审,给予一至两万美元的资助。该计划不仅仅针对已出版图书的译本出版,一些处于洽谈中的优秀项目也能够获得资助,现在自主对象范围继续扩大,本市出版单位直接出版外文版图书的相关项目也可申报。

2017年12月14日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借力“互联网+”新动能,拓展“文化+”新思维,将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纳入了快车道。同年,《上海市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形成。《草案》在阅读立法方面强调了上海特色,进一步优化阅读资源配置,促进基本阅读权利保障,调动社会力量推进阅读等方面将会做出明确要求。同年,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出版局等多个部门共同制定的《关于上海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推出新一轮扶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政策措施。2017年,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共拿出新闻出版专项资金5000多万元,以资助补贴、贷款贴息、奖励等方式,扶持了百余家不同隶属、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实体书店,为实体书店的发展营造了一个开放包容的发展空间。

2018年,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等十一部门印发《关于促进上海出版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在引导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丰富产业主体优化产业载体、营造产业发展环境、搭建产业服务平台、构筑出版人才高地、推进组织管理改革等方面提出了重要意见。

(二)产业布局持续完善

上海出版业已经出现了两大中坚企业——世纪出版集团和新华传媒,日益成为整合资源、改革创新的主力军。其中世纪出版集团成立于1999年,后成为中国出版业第一支实施改制的股份制公司,明确了集团化的发展路径。新华传媒在经过股份制改造后,于2006年成为中国出版发行行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现已形成图书发行、报刊经营、广告代理、电子商务及传媒投资等业务板块。此外,近年来上海民营出版策划机构快速发展,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人员配置日渐齐全,管理逐步走向正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也日益提升。据上海新闻出版局统计,2014年上海民营出版策划机构就已经达到了约150家,从业人员约4500人,年出版品种约计10000种。

传统实体书店向文化复合型空间转型。2010年前后,上海实体书店陷入业绩衰退的窘境,不少地处城市标志性路段的知名书店被迫搬离。实体书店的经营运作模式亟待转型与创新。2013年,在松江泰晤士小镇上开出第一家“最美书店”的钟书阁,形成了以图书经营为主体的新型文化综合体模式,不仅满足了图书购买的需求,也满足了公众追求商品的精神附加值,寻求心灵上共鸣的情感和体验消费需求,由此凸显了实体书店较网络书店的优势。继钟书阁之后,MUJIBOOKS、西西弗书店、大隐书局等民营书店纷纷落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开办了数家网红地标店,包括朵云书院上海中心旗舰店和思南书局·诗歌店。上海还创设了“思南读书会”“望道讲读会”“知本读书会”等一批常态化阅读示范项目。此外,高校书店建设回暖,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知先堂”24小时阅读空间和“召文斋”24小时研创空间开业;中国出版集团旗下中版书房与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ICCI)联合建设“中版书房×ICCI文创·书里”的书店,涵盖图书千余种、文创产品百余种。上述新型书店呈现出“融合”的特质,兼具咖啡、影吧、文创、展览、培训等功能,“书店+”模式逐渐成为特色发展的主基调。

上海书展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引发全民阅读风潮。上海书展坚持推广有态度、有品质、有价值的阅读,集聚了公众、出版商、图书、推广活动等多类资源,推动上海成长为全球文学阅读版图上的重要地标。2020年,上海书展推出线上线下活动,“云首发”“直播间”等推动形成“大出版”融合发展新格局。同时,作为书展的溢出效应,上海推出各有特色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例如普陀区的“苏州河书房”通过沙龙、读书会为市民送去书香。长宁区打造了覆盖全区10个社区、商圈、楼宇的“阅”空间,精准对接该区域人群的阅读需求。黄浦区持续优化“书香思南、人文中轴”品牌建设,打造公益性文化互动分享体验空间等。

(三)内容品质持续提升

高度聚焦内容价值、盘活优质作者资源、精准策划捕捉热点、真诚呵护作家学者的创作热情、搭建优质平台,是上海出版业在不断提升内容品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显著特点。

坚守文学价值,推出原创佳作。上海营造了良好文学土壤和创作环境,让写作者得以潜下心来创作,无论是已成名的作家,还是新生代作家,都呈现出良好的创作势头,如王安忆的《匿名》、金澄宇的《繁花》等。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世纪文景等出版机构也在国内外文学领域持续发力,例如原创作品“小文艺口袋文库”系列、《家书:青年时期写给父亲母亲》《火车快开》《草色遥看集》等。

确保学术品质,亦重普及价值。《政治学与当代中国政治研究》《中国历史通论》《郑克鲁文集》《新编英语语法》(系列)等重量级学术成果出版。《上海图书馆藏稿钞本日记丛刊》(全86册)收录了上海图书馆珍稀藏稿钞本日记,涉及范其骏、潘祖荫等47人的65种日记,所选日记兼顾作者不同身份和日记多种类型,且大多数为存世孤本,价值极大。创刊102年的《科学》杂志36卷影印出版,既是中国近代科学发生发展历程的见证与记载,也为学界提供了第一手基础文献,是值得传承的历史文化遗产。“合众文丛”“丝绸之路文化丛书”、“与中国院士对话”丛书、《造物》等成果皆深耕文化普及、科学普及,在业内颇具口碑。

(四)数字转型持续推进

上海地区数字出版业的发展是整体出版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其基本形态主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等。数字出版的主要发展目标是加快数字出版技术研发、加快数字出版产业链打造、加快传统出版产业转型,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上海数字出版已初具规模。2020年,上海网络出版业成果丰硕。在全国游戏产业年会上,上海获奖作品和获奖企业数超过四成。网络文学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15亿元,同比增长37.7%;游戏行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206亿元,同比增长近50%,占全国1/3,超额完成“十三五”既定的900亿元目标。

目前上海集聚了一批优秀的网络出版产业园区和网络出版机构,例如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是我国最早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集中了上海市传统出版单位的数字出版公司和主要的数字出版技术服务公司。2020年方正集团与上海张江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将共同投资2.85亿元,组建全国数字出版的旗舰企业――中国数字出版技术有限公司。这是中国数字出版史上迄今为止投资规模最大、合作层次最高的项目。此外,中国出版蓝桥创意产业园成功地将商务印书馆、人民音乐出版社、三联书店、荣宝斋四家品牌企业引入园区,组建为商务印书馆(上海)有限公司、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有限公司、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有限公司等数字出版企业。近年来,中国游戏产业研究院、全国创新游戏大赛、拳头公司亚太总部也相继落户上海。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和品牌优势,形成合作网,强化主体优势。

数字出版领域的尝试不断扩展,包括数字出版产品形式日趋多样化,产业链日趋完善,传统出版机构陆续设立数字出版部门等。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承担了第一批国家级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任务,正积极推进融合出版新模式、新技术路径等的探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将出版内容作为创意产业来经营,探索全媒体技术性文化融合和全产业链一体化数字整合模式,如结合2019版《辞海》的编撰,积极推进数字出版同步实现,“辞海悦读器”整合了17家出版机构、44种期刊、5种报纸的优秀书籍和刊物,主导和整合数字出版产业链上的内容提供者、技术开发企业、制造企业、销售企业等。

(五)网络文学持续发力

网络文学改变了人们的书写和阅读方式,还以其独特的可塑性、开放性和延展性,成为新型文化产业链的开端产品。上海是国内网络文学起步最早的城市之一,也是网络文学国际交流的重要窗口。首届上海网络文学周2020年11月在上海举办,并发布《2020网络文学出海发展白皮书》,《白皮书》显示截至2019年国内向海外输出网络文学作品10000余部,覆盖40多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海外网文用户数量达数千万、产值数亿元的市场规模下,网文创作的全球化,粉丝阅读、表达的同步化和一体化,构造起互联互通的“网络文学共同体”。其中,上海阅文集团在2020年制定了以“内容、平台、生态系统升级再造”为核心的发展方针,实现总收入85.3亿元,其中下半年收入达到52.7亿元,环比上半年增长61.5%;IP开发效率及IP版权变现水平全面提升,年内共对外授权约200个IP改编权。截至2020年底,阅文平台上已积累了超900万位作家,作品总数达1390万部,全年平台新增字数约460亿。根据2021年2月的百度小说风云榜数据显示,排名前30部的网络文学作品中,有26部出自阅文平台。同时,海外市场也持续扩大,截至2020年底,WebNovel向海外用户提供了约1000部中文译文作品和超过20万部当地原创作品,WebNovel全年访问用户量达5400万。阅文集团还与上海图书馆达成网络文学专藏战略合作,设立全国首个网络文学专藏库“中国网络文学专藏库”。

(六)海外影响持续扩大

上海出版业积极部署“走出去”的各项工作,已不仅限于传统的版权贸易和出版物出口,更多地采取建立海外分支机构、与海外出版机构共同策划选题、充分利用海外学者资源进行国际组稿、合作翻译出版、联合开发市场的新方式。如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与一家国际著名出版机构合作“现代数学丛书”的中、英文版,并组建国际化编委会,双向促进中国与国际数学界的成果交流。又如,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与施普林格集团一起成立了编辑室,就国际医学热点共同策划选题,全球组稿并同步发行。

海外传播的关键在于对内容的精准选择。上海出版业强调聚焦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社会发展成果的论著,如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与复旦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合作,共同策划“中国话语丛书”,以独特视角和令人信服的学术性分析,丰富了“中国模式”的深刻内涵;圣智、劳特利奇等国际知名学术出版公司选择出版“当代经济学系列”“中国改革开放30年研究”丛书等;“让世界读懂中国”的“走出去”品牌项目外语版“文化中国”丛书推出了《中国文明史》保加利亚语、捷克语、波兰语版,《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继英语、波兰语版后又推出捷克语版。学术出版和教育出版的向外输出也明显加快,如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与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达成了《中国城市治理理论和实践》丛书、《中国公共关系史(1978-2018)》《中国工商管理国际最佳案例》等英文版权输出协议;《中国能源新战略——页岩气出版工程》《大飞机出版工程》等一批反映我国重大前沿技术领域的页岩气、高铁、大飞机、高压输电、核能等科技成果的专著也得到了海外出版商的青睐。此外,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与哈珀·柯林斯集团签约,授权英方翻译出版上海一至六年级数学教材英文版,含课本、练习册和教学参考书等36个品种,这是欧美国家的国民教育体系历史上首次成规模、大批量地引进中国数学教材。华东师范大学版《一课一练》数学分册英国版已在英伦400多所学校投入使用,口碑甚佳。

上海出版业在海外也愈发注重品牌项目的搭建。2005年在新加坡书展上,上海外文图书有限公司竖起了“阅读上海·ReadingShanghai”标识,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专架登陆了包括马来西亚MBSWorld集团明明书店在内的多个文化地标,成为上海出版海外传播的一个品牌性项目。2019年在法兰克福书展上,思南读书会举办专场活动,成为登陆国际主流书展的第一个中国本土读书会品牌。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