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百年出版业的回顾与展望”系列之三
服务于出版强国建设:上海出版业的创新发展对策
作为上海文化体制改革的先锋,尽管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站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和“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传统出版的困境和持续加剧的国内出版业竞争态势,上海出版业仍然存在结构性矛盾亟待化解,出版物数量品种多和精品力作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市场化程度亟待提升,产业融合需要拓展;标准化、法制化程度亟待加强。对于未来,上海出版业如何在新发展格局下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出版强国建设,应当从前端、中端和后端三个维度进行一体化规划。其中,前端是指保护和利用上海丰富的出版业相关遗址遗迹,深度挖掘上海红色出版基因,传播上海出版精神;中端是指应对当下社会发展需求和出版业发展趋势,加快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后端是指在国内国外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优化上海出版业走出去策略,讲好中国故事。
(一)前端:厚植红色出版基因,传播上海出版精神
近代以来,上海始终是中国出版业最重要的舞台。上海充分发挥文化与市场结合的优势,较早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于官方政治和经济的出版空间,并且成为域外文化输入的前沿阵地,上海出版业表现出了融合、更新和创造的特点。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就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上海创办了人民出版社、新青年社、上海书店、长江书店等出版机构。二三十年代,特别是大革命之后,上海云集了一批左翼出版社,发行了许多红色出版物,为粉碎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宣传革命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抗战爆发后,上海的左翼出版社受到了很大冲击,大部分被关停,但上海出版业仍然在坚守“孤岛”、引领带动更多出版社加入宣传革命思想的行列、逐步辐射全国、为新中国的出版事业奠定基础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时至今日,百年发展所积累的技术、人才、市场等良好基础以及开放包容的精神传统依然是上海出版业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和保持明显优势的根本原因之一。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上海出版精神,需要在对相关遗址遗迹进行有效保护和创新利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和梳理上海出版业的发展脉络和精神内核。
相关遗址遗迹主要包括愚园路上的《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重庆南路上的邹韬奋故居,自忠路济南路附近的《星期评论》编辑部遗址,金陵东路上的《新青年》月刊发行所旧址,复兴中路上的又新印刷所旧址和《中国青年》社暨恽代英旧居遗址,河南中路上的商务印书馆发行所旧址,宝山路上的商务印书馆遗址,东大名路上的中共《红旗》三日刊秘密印刷所遗址,原临平路上的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印刷所遗址,四川北路上的太阳社旧址和创造社出版部遗址,复兴东路上的《向导》周刊编辑部旧址,新昌路上的中共中央秘密印刷厂旧址,淡水路上的《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暨萧楚女寓所,人民路上的上海书店遗址,安庆路上的协盛印刷所遗址,牯岭路上的共产党期刊《血潮》出版地励群书店遗址,南昌路上的生活书店旧址和新知书店旧址,圆明园路上的新华通讯社上海分社旧址,四川北路虬江路路口的春潮书局遗址,四川北路东宝兴路路口的第一线书店遗址,南京东路上的《大公报》上海版复刊馆址,溧阳路上的大江书铺旧址,黄陂北路上的创造社遗址、黄陂南路上的《大中报》社旧址、宝山路宝昌路路口的长江书店遗址等。
其中现存的有已建立纪念场馆的韬奋故居和韬奋故居纪念馆、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建有纪念碑的上海书店遗址;现为民居的中共中央秘密印刷厂旧址、生活书店旧址、新知书店旧址、大江书铺旧址,太阳社旧址等。因此,目前留有参观功能的遗址遗迹较为有限,需要整合资源,利用多元方式展示上海百年出版的发展脉络和历史成就,传播上海出版业的精神内核。
1.合理保护出版业遗址遗迹。目前,上海不少近现代遗址遗迹完成了保护修缮和改陈布展工程,形成了“腾迁建馆”“挂牌保护”“民办公助”等主要保护模式。借鉴已有模式,同时鼓励社会力量以私人管理经营、会员制、志愿者制度、理事会制度和社会捐赠等形式参与,一方面可以帮助尚未建立纪念馆的遗址遗迹进行功能调整,逐步恢复部分重要出版业遗址遗迹的展示传播和教育功能,另一方面可以帮助遗址遗迹已不存的几处地点进行挂牌标注和街区环境展示。
2.做深做强上海出版业精神内核研究。上海出版业是在都市化的进程中形成和壮大的,与上海城市发展紧密相关。相反,出版业的发展也作用于上海城市文化的发展,强化了创新、包容、进步的文化表象,体现了近现代上海成熟的商业化市场运作水平。应当结合遗址遗迹和文献档案线索,基于百年出版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以及所处的国内外大环境,提炼上海出版业精神内核,在宣传、展示和传承中实现浸润式的表达。
3.强化资源展示、传播和教育功能。“体验”和“参与”是两大核心。推进场馆空间的升级改造和智慧场馆建设,如韬奋纪念馆自2008年起就开始了数字化工作,2017年智能导览系统上线;创新展览主题、内容和形式,如利用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在沪建设的契机,打造精品展览和品牌项目;开发优质的公众教育活动和文化衍生品,强调成熟场馆的经验输出。同时,结合文学、艺术、网上文娱、旅游、教育等领域,如利用党史教育、青少年研学活动推出上海“百年出版”旅游线路,将相关遗址做线索串联,并进行资源衍生。
(二)中端:推动传统出版转型发展,加快出版业纵深融合
“十四五”时期,上海出版业必须把强化党对出版的领导放在核心位置,为出版工作举旗定向,不断完善党领导出版工作的体制机制,把党的出版方针贯穿到出版的全过程、各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加快传统出版的转型发展,利用线上线下不同渠道创新融合产业链,既扩大服务对象的范围,也凸出对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更充分地发挥出版聚心铸魂的作用,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1.把好内容导向,推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精品力作。我国正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上海出版业在出版对象的选择上要突出重大主题,重点扶持传播主流价值和正能量的内容创新创作,推出更多体现文化自信、彰显中国文化、富有创意个性、具有永恒价值的精品力作。目前,大众阅读与教育出版相对而言是上海出版的“短板”,这几年上海国有出版社的现象级畅销书并不多。但一些在沪发展的民营出版机构,靠着敏锐的眼光和优异的发行能力,打开了产业发展的新路,如“读客图书”涉足数字发行、新媒体和超级IP电影。可以推进国有出版社与优秀民营图书策划制作机构开展深入合作,创新图书出版和资源转化观念。
2.推动实体书店转型升级,强化上海书展品牌效应。在“全民阅读”“书香社会”的国家文化实施战略大背景下,实体书店和上海书展已成为社会阅读文化构建和倡导的重要空间,并且在强化复合型文化消费功能的过程中,产生巨大的溢出效应。下一阶段,实体书店将更深度地融入上海城市发展布局中,在街区、商区、社区、学区、交通枢纽人口集中区域开办特色书店,尤其注重填补城市商业中心、人口导入区域、新兴居民社区、交通枢纽等网点布局的空白。降低实体书店准入门槛,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开办书店,吸引国际品牌书店落户上海,形成上海实体书店特色化、专业化发展,为全国提供经验范本。上海书展将进一步构建高品质的个性化消费,推广新阅读方式,优化对优质图书和活动的筛选;扩大文化辐射力,服务于城乡一体化阅读共享空间的打造;持续完善书展互动体验,利用线上平台实现书展全年“在线”,为公众提供可持续性服务。
3.借力“互联网+”新动能,加快“融出版”发展。上海出版业在立足于内容资源的基础上,需要实现从业态层面的融合向生态层面的融合转型,积极推进与科技、金融等领域跨界合作。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加快基于5G环境下的技术应用和业务布局,强化电子图书、数字教育、网络文学、网上文娱、数字印刷、数字发行、移动终端出版等领域的发展,其中重点任务在于内容升级换代、出版产品增值、盈利模式转型。由此产生新的用户生活场景细分的智能连接模式、个性化的知识学习阅读服务模式、网络舆情分析报告智能生产模式。完善数字版权交易平台,依托金融创新,吸引社会资本推进出版业向教育、旅游、大健康等领域拓展,通过股权为纽带与主业形成资源互补、战略叠加的生态协同体系,不断壮大国有文化资本的实力。搭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体系,所需人才涉及技术型数字出版研发人才、数字编辑人才、市场型营销运作人才、复合型创新管理人才等。
4.优化出版营商环境,完善法制政策保障。在现有《上海市出版物发行管理条例》(2007)、《关于促进本市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关于上海扶持实体书店发展的实施意见》(2017)、《上海市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草案)》(2017)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上海出版业的政策法规体系,完善出版业的土地、财政、金融政策,夯实质量管控体系和效益评价考核体系。加大版权服务和管理力度,健全版权公共服务政策体系。针对数字出版等新兴业态,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制定数字出版相关标准。创新精品生产、出版走出去、印刷业转型升级、实体书店发展等的政策扶持措施。
(三)远端:优化出版业走出去策略,助力讲好“中国故事”
图书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世界的读者也藉此阅读中国、了解中国、走近中国。因此,出版业的发展应当承担起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上海出版业在走出去战略上始终列于全国前列,从选题、内容、设计策划,到市场运营和品牌创建,为构筑常态化、品牌化的中国书香海外风景线提供了“上海样本”。下一阶段,上海出版业需要加速精品主题图书出版,利用国际知名书展和活动平台推进中国图书“走出去”。进一步做大做强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通过IP授权,实现全产业链发展。
1.针对目标市场精准策划出版选题。做好国家重点“走出去”项目组织申报工作及已立项项目的出版实施。加速推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当代中国最新社会发展成果、代表中国最顶尖和前沿学术研究成果图书的撰写和翻译工作。优化各大出版集团的国际编辑部布局,创新经营管理机制,集聚海外汉学家翻译家等各类人才资源。同时,加强自身国际化人才培养,尤其是兼具语言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创新型涉外人才。进行海外市场的前置调研,精耕细分阅读市场,提升选题的精准度、辨识度、接受度。主要的目标市场包括英、美、德、法等一批主要欧美大国;日、韩等周边国家;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相关国家、非洲和拉美国家等若干条线索。积极推进与上述国家与地区主流出版社的合作,扩大版权输出规模。
2.借助国际知名平台打造上海出版国际品牌。一方面,充分利用伦敦书展、美国书展、法兰克福书展、巴黎图书沙龙、贝尔格莱德国际书展、东京国际书展、博洛尼亚童书展等终点国际书展,开展营销推广活动,推介中国图书。在书展前中后三阶段做好策划、对接和落实各环节工作。并在此过程中与各国出版商、海外媒体、公关公司、版权代理公司沟通接洽,达成合作意向。此外,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各国图书馆、文化机构和高校建立联系,帮助中国图书入藏。另一方面,寻找上海出版业优势和特色,打造出版国际品牌。例如,凤凰传媒深度打造海外“凤凰书架”项目,已建成10余个海外“凤凰书架”,覆盖欧美及“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并探索在欧美本土发行渠道建设海外营销平台,另外还有“凤凰文化庙会”“符号江苏展”等品牌推广活动,涵盖多种活动内容与形式。上海出版业可参考各地既有的走出去成功经验,利用海外成熟的分销渠道,进入海外市场。走出去项目需要在现有零散、短期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常态化的举办机制,形成品牌影响力。
3.网络文学成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新名片。数字媒介对印刷媒介的革命,导致了中国网络文学的勃兴。数字媒介革命把网络文学选择出来作为中国当代文学革命的主力,就像曾经的印刷媒介革命选择精英文学作为文学革命主力一样。从实体版权输出到IP多元化传播,再到海外产业业态布局,网络文学实现规模化出海,具备显著的大众化属性和传播先进性。作为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重镇,未来上海在推动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方面需要继续拓展海外渠道版权合作,即翻译内容的输出,通过AI技术和翻译人才队伍的优化不断精准化对原创内容的多语种表达;创立海外阅读平台,推广海内外原创内容,让全球读者不仅能够读到中国的网络文学作品,也借助与读者互动创作的模式,能够读到在地作品;与落地国合作强化海外综合IP授权,结合影视、动漫、有声等多种产品形式,放大网络文学的溢出效应。从而在海外构建完整的网络文学产业链,进一步提升中国网络文学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