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智慧+救助+服务 杨浦区五角场街道探索大数据“精准救助”新模式

董志雯
2021年06月30日19:49 |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小字号

“我真心感激五角场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和领导,是他们的付出,让我们这个弱势家庭重燃了生活的希望……”6月15日,家住杨浦区五角场街道的周老伯拿着亲笔写下的感谢信,交到了街道工作人员的手中。信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感受这位年近七旬老人的真情实感。“是你们,让我们觉得并没有被社会遗忘,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

周老伯给街道的感谢信

一座城市的温度,体现在直击各个群体的“民心”中;一座城市的温度,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尊重和关怀中。孤儿、失独、残疾、因病致贫……困境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如何从中分层梳理、精准救助,是社会救助工作的一大难点。

近年来,杨浦区探索大数据“精准救助”新模式,今年4月,五角场街道作为杨浦区试点,建立了精准服务平台,尝试通过大数据手段来辅助街道进行困难家庭的精准定位,为社会救助工作开启数据赋能。

“红、黄、蓝”分级评估,编织社会保障网

据介绍,杨浦区率先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杨浦区困境家庭个案评估系统”,困境家庭个案评估系统集入户调查、个案服务、数据维护等功能为一体,将个人的碎片信息管理,转化为以家庭为单位的整体信息化管理。以人员情况(即救助类型)、住房情况、就业状态、身体状况、残疾程度、家庭情况、劳动能力等维度为指标,对家庭情况进行打分,形成“红、黄、蓝”三档服务对象。其中,红色对象为85分以上的高度困境家庭,黄色对象为70-85分的中度困境家庭,蓝色对象为70分以下的低度困境家庭。

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实现困境家庭信息动态管理,增加困境家庭大数据查询统计功能,精准定位服务对象,为个案开展、分层分类精细化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

大数据的背后,不是冰冷的。背后是一户户需要帮助的家庭,一个个真实存在的人。智能化工具,为社会救助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为杨浦区困境家庭编织了一道科学智能、安全高效的社会保障网。

建立精准服务平台,实现大数据赋能

自2020年10月开始,杨浦区全面上线“社区救助顾问”制度。目前,杨浦已经孕育出一支由“街道救助干部+专业社工+居委会志愿者”组成的社区救助顾问团队,结合“智慧+救助+服务”的形式,打造了更多元的社会救助体系。

其中,居委和楼组帮助团队下沉居民区,专业社工们则主要负责挨家挨户“跑腿”,对“红、黄、蓝”三档救助对象进行上门评估、精准排摸。

今年四月,五角场街道作为试点,建立了精准服务平台,尝试通过大数据手段来辅助街道进行困难家庭的精准定位。

工作人员通过精准服务平台排摸情况

为了实现数据赋能,五角场街道首先在汇集了街道所有数据的基础上,以各条线数据为基础,建立了一整套关于重点关怀对象的标签体系。将街道日常工作中需要关怀服务的民政救助对象、残疾人、优抚人群、老龄、三支和无业失业6大类人群的自然身份进行了标签化拆解,形成了3级,6大类,23中类,97小类的居民自然身份标签。通过这些标签工作人员可以快速了解到某一个家庭的整体情况,也可以根据身份类型,精准的找到某一类需要服务的群体。

然而,单一性的人群查找并不能完全满足对于困难家庭的精准定位,因此,在标签体系的基础上,五角场街道建立了困难家庭权重指标体系。不同的身份标签困难对应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困难,例如,针对低保家庭则需要提供经济上的扶持,针对行动不便的“纯老家庭”则需要提供陪同就医,日常陪护等帮助。因此在给指标赋予权重时,需要考虑到不同人群实际的困难和需要获得的帮助。

此外,当下的政策帮扶还有一些无法覆盖的“隐蔽的角落”一些居民因为信息不畅通,未能享受应享的政策。因此,在寻找困难家庭的时候,需要将这些居民已经享受的政策服务进行逆向加权。从而发现一些曾经没有发现的“沉默的少数”。基于上述标准,精准服务平台会实时更新当下街道内最困难的十个对象,提醒街道工作人员为他们提供高效、温暖的服务。

周老伯一家就是这样被工作人员发现的。街道工作人员调取了周老伯一家人的基础数据,发现周老伯的儿子是刑满释放人员,且因为身体的特殊情况,无法正常工作。周老伯自身年事已高,其孙子依靠低保生存,一家人笼罩着阴霾生活。

街道“社区救助顾问”们仔细研究了周老伯家的详细情况后判断,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周老伯的困难,需要帮其儿子和孙子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因此,街道工作人员尝试和区域单位协调,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机会。做好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社区救助顾问”们终于敲响了周老伯家的门,给周老伯一家带去了温度和希望。

相关负责人表示,精准服务平台的价值,不是找到困难群体,而是要真正成为困难群众的贴心人,为他们提供全程式、陪伴式顾问服务。

“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回应困难家庭多元化需求

五角场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街道目前有户籍人口约11万人,享受社会救助的 579 户783人,享受支内补助人员2588人。街道救助对象普遍有三点特质:救助对象人口结构老龄化;园区环境影响,辖区内救助人员对物质水平要求较高;高校氛围浓厚,辖区内救助人员对教育水平要求较高。

“社区救助顾问”们关心弱势群体

除了对像周老伯这样整体困难的家庭的发现,五角场街道还尝试了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信息化转型。很多居民不知道自己能享受什么政策,而之前的工作中,工作人员也只能依靠上面问询了解到居民的困难,再通过和政策匹配,发现这些对象。精准服务平台的建立,对这一工作有了极大的优化。

五角场街道居民杨敏今年74岁,丈夫于年前去世,唯一一个儿子为智力残疾二级。因本人年纪渐大,无法很好照顾自己和儿子的日常生活,因此,想把将儿子送入精神病院,而后自己入住养老院。但因儿子无民事行为能力,老人也没有监护人,虽然老人也曾自己找过一些养老院,但均因养老院规定而无法入住。

基层工作人员在排摸过程中了解到此情况,便联系街道,针对其具体需求,以“整合+链接+陪伴”为核心,开展救助帮扶工作。先是整合链接安定医院、养老院资源,解决案主家庭生活照料问题。未雨绸缪,咨询司法所律师及公证人员,通过司法公证,一方面进行遗产公证、意定监护人公证,落实老人及其儿子未来监护问题,保障老人终老及其百年后儿子的赡养问题。

另一方面确保救助工作的合法合规性。由民政兜底作为监护人,通过司法公证,同时保障从事民政救助工作人员权益,规避后续潜在的纠纷风险,让基层工作人员敢于救助,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更好地解决困难群众救助帮扶供需对接“最后一公里”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独生子女现状,未来类似于该个案的情况也会越来越多,该个案为后续相关工作提供了范本。”五角场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也是街道还通过街道统筹、居委协理、专业社工介入,实施个案帮扶,回应困难家庭多元化需求的诸多案例之一。

6月是高校毕业季,大量毕业生毕业后难以找到工作,也不知道要缴纳社保,因此,精准服务平台通过多个标签叠加,如:年龄、工作状态、无业失业等,缩小锁定范围,为基层工作人员提供了较为精准的毕业生群体。“社区救助顾问”们得到这批名单后开始撰写具有温度的信函,详细的描述了毕业生可以享受的政策、申请的方式和利弊等,寄到了这些孩子的家中。

一封封有温度的信函

家住在五角场街道的应届毕业生小王就收到了这样一封信函,由于今年的就业形势紧张,小王一家正笼罩在“毕业即失业”的阴云中,收到信函后,小王主动联系了“社区救助顾问”,在街道和社区的“阿姨们”多方努力下,帮助他找到了心仪的工作。

除了应届毕业生之外,精准服务平台就残疾人补贴、退休人员、即将步入老龄对象等群体都进行了精准锁定,居委工作人员不再需要大面积排摸,只需要根据平台生成的名单“按图索骥”就能快速找到之前未能覆盖到的“隐蔽的角落”。

在针对单个家庭和个人的困难之外,五角场街道还进一步对群体的需求进行了挖掘分析。五角场街道设置了“睦邻小厨”、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睦邻中心等综合为老服务站点,这些站点的设置都是根据区域内老龄人口的分布情况、长护险结构、年龄结构、困难程度等要素综合考量的,力争让所有的居民能在5分钟步行范围内享受到身边的为老服务。

社区居民徐阿姨说:“我从家走过来两分钟,特别方便,省得自己烧饭了,这样的社区食堂我期盼已久。”这家食堂能受到好评,也源自街道前期调研对民生需求的精准排摸。

五角场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样的工作不仅更好地解决困难群众救助帮扶供需对接“最后一公里”问题,更是实实在在的走进了居民家里,走进了居民心中,急居民之所急,想居民之所想。

杨浦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杨浦将继续坚持“智慧+救助+服务”模式,实现对困难家庭的陪伴式、长效式、全程式救助帮扶。利用数据赋能,深化个案服务的理念,打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社会救助服务体系,让救助手法更加精细化,救助内容更加个性化,救助方式更加多元化。

一件件小事的背后,指向的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核心要义——人民城市。上海始终将“人民至上”镌刻在城市建设治理的每个细节里,以不懈努力把“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美好愿景化为现实图景。治理好、建设好、发展好上海这座超大城市,没有局外人、没有旁观者。(五角场街道供图)

(责编:董志雯、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