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大江东|让都市风范充分彰显!上海瞄准最佳人居环境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田泓
2021年06月30日08:47 |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小字号

【“提升软实力 上海再攀高”系列报道之七】

什么是城市软实力?上海决策者认为,最佳人居环境不可或缺。

6月28日全文公布的《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做了这样的解读:必须坚持把人的感受度作为最根本的衡量标尺,把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城市环境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全方位营造舒适生活、极致服务和品质体验,打造更加和谐宜居的生态之城,让越来越多的人向往上海、来到上海、留在上海、喜欢上海、宣传上海。

让绿色成为人民城市最动人的底色、最温暖的亮色

惊艳!

6月22日晚,“永远跟党走”黄浦江主题光影秀首次点亮。两岸300多座楼宇华灯齐放,配合经过艺术编排的声光变化,上演了一出流光溢彩的城市大片,网民争相刷屏,让世界再度见识了魔都之魅。

特大城市,居不易。空气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高楼大厦下的逼仄局促,似乎是世界级大都市都曾经历过的成长之痛。“城市欠账”一度让从来不乏优越感的上海人,不由少了几分底气。

对年过七旬的何老伯来说,苏州河是童年嬉游的母亲河,也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走过路过要绕过”的臭河、黑河。2020年底,继2017年底黄浦江核心段45公里岸线贯通开放之后,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实现基本贯通。这里成了他和摄影同好流连忘返的取景地:“今天的苏州河,史上最漂亮!我为上海自豪。”

天更蓝、水更清。2020年,上海PM2.5浓度32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下降11.1%,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7.2%,为有监测以来最好水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PM2.5和PM10六项指标首次全面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河流优Ⅲ类断面达到74.1%,较2017年提升50个百分点。

从1.69到8.5平方米,上海人均绿地面积从1995年的“一张床”变成如今的“一间房”。新近公布的《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21-2035)》提出,2035年上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力争达到13平方米以上。上海要建设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城在园中、林廊环绕、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打造一座令人向往的生态之城。

无论是常住居民,还是匆匆过客,都能感受到,大上海正在变身大公园。

6月24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调研公园城市建设时指出,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更好回应人民群众对城市优美生态环境的期盼,全力做好公园城市建设这篇大文章,加快建设开放共享、多彩可及的高品质生态空间,让城市处处有公园、公园处处是美景,使绿色成为人民城市最动人的底色、最温暖的亮色,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把服务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徐家汇公园 资料图片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来自于绣花般功夫的城市管理精细化。

高标准引领,细微处下功夫、见成效,上海深入推进美丽街区、美丽家园、美丽乡村建设,把服务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两张网织起了超大城市有序运行、高效管理、精准服务的底座。

全市1.4万个住宅小区、2.7万公里的地下管网、1.3万座玻璃幕墙建筑、700万块井盖全部“在线”监管。“一网统管”接入了全市30多个政府部门的数据,大到“防汛应急”“客流监测”,小到疫情期间“口罩登记”“文旅预约”,智能化应用场景不断更新。

上海实施“一网通办”改革3年多来,推动政务服务从“可办”向“好办”“易办”转变,实现了行政审批事项全覆盖,接入平台事项达3166项。2020年,“一网通办”平台日均访问人次达1259.8万,日均办事达17.3万件,主动精准推送居住证办理、税收优惠、疫情防控等政策服务2.07亿次,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在中央党校最新发布的省级政府和重点城市政务一体化服务能力调查评估报告中,上海位列全国第一。上海“一网通办”改革还入选联合国全球电子政务调查报告经典案例。

开放共享的数据治理生态,促进了政府与社会多元共治格局的生长,新能源车主提供的数据,成为上海不断优化完善汽车产业政策的依据;上海三菱电梯将旗下8万多台电梯联网后组建的智能电梯“群”,使得上海高层建筑电梯故障的应急响应速度,从过去几个小时缩短到了18分钟。

社区,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的平台

徐汇天平街道历史建筑变身“66梧桐院”邻里汇社区综合服务体。

大数据时代的社会治理,不是让算法接管世界,而是“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

作为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居村社区正在成为人人参与治理的平台。

长宁区上航新村一段让小区居民绕着走的“垃圾路”,因为垃圾分类,不仅小区环境得以彻底改观,还带动了志愿服务和社区共治。昔日的垃圾箱变成了居民们的“聊天角”。

被称为“社区第一难”的老旧小区电梯加装,催生了社区居民议事平台,利益相关方全员全程参与到治理过程中,相信群众能力,尊重群众意见,破解社会难题。

让城市的居民成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主角。即将于9月举行的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首次将秀场从杨浦滨江搬到了新华街道、曹杨街道等14个区的21个样板社区,实景演绎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上海实践。

空间艺术季主办方负责人说,以社区空间为展场,关注普通市民日常生活场景,不仅居住在这些社区的市民,还包括每个观展的市民,都可以通过参与其中成为展览的一部分。市民将在社区中“偶遇”艺术,引发对生活、对空间、对城市的深入思考,为日常生活增添能量,为城市表情增添温度。

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上海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12个字,在市民15分钟步行的范围内,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社区生活圈,努力推动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

由自然资源部组织上海市等地科研单位和设计团队研究制定的《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将于7月1日起正式实施。 从“上海实践”到“上海样本”,是上海软实力的又一次体现。

但是,上海并未满足。刚刚全文公布的《意见》坦承,“在软实力方面,按照‘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定位要求,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是的,上海瞄准的是全球最高标准,追求的是“人人都是软实力”。

显然,上海正期待着充分激发方方面面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让软实力建设成为上海的又一项“人心工程”。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