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歌曲创作的“星星之火”正从长三角点燃

2021年06月28日10:27  来源:上观新闻
 

1950年9月,作曲家王莘在回天津的火车上,激动地回想起刚刚看到的天安门广场红旗飘扬的热闹景象,禁不住泪流满面,一首《歌唱祖国》的大合唱作品就在这趟列车上一气呵成。大半个世纪过去了,这首经典合唱仍在不断激发一代代人的爱国情怀。在日前结束的“唱支山歌给党听”——首届长三角合唱歌曲创作大赛评审中,各地的群文工作者讨论起了这首歌。

“喜欢合唱的人,到现在还在唱《黄河大合唱》《歌唱祖国》。经典有经典的魅力,但我们这代人也应有这代人的使命和责任担当。”上海市群艺馆创作部主任王晓宁介绍,此次评选出的30首作品将于7月30日在上海音乐学院歌剧院举办现场演出,并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首届长三角合唱创作大赛优秀作品集》,在全国上架。“希望通过这次活动把长三角的合唱团队建设起来,也诞生一批留得下来的作品,给全国的合唱曲库增添一枚火种。”

据介绍,群众文艺领域最高奖“群星奖”原本有220个奖项,包含合唱门类,每届都举行决赛。2015年奖项改革后,220个奖项缩减为20个,合唱也随之取消。“群文创作和群星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王晓宁还记得带领上海的合唱团参加最后一届比赛时的情景,当时演唱的作品《祝福世界》在全国20个队伍里排第二。

“合唱具有群众性,能够鼓舞思想,凝聚斗志。在音乐发展过程中,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合唱一直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王晓宁认为,上海的合唱创作必须坚持下去,“我们不能再过三十年才发现,这代人在合唱创作中是空白的。”

为此,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主办方设立8+1的制度,也就是每区有8个报送名额,但如果送合唱作品,可以多加1个,以鼓励大家的创作积极性。因此每年新人新作中都有合唱专场,也保障了作品的质量。

在 “唱支山歌给党听”——首届长三角合唱歌曲创作大赛中,上海的15首入选作品正是从近四年的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中遴选出的。市群艺馆作曲孙彬彬介绍,评审采取“糊名制”,评委们现场听录音、看曲谱,事先并不知道作者和报送省市,等到结果揭晓时才发现,排在前几名的几乎都是上海的作品。

“近年来,新人新作中每年都有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时代英雄的作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群文创作中没有变过。”在王晓宁看来,上海的合唱作品能脱颖而出,离不开每年新人新作的评委把关和层层打磨。

在合唱评选中,“群众喜闻乐见”是参评和获奖的重要依据,同时注重时代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结合。获得一致好评的《望乡》由来自上海和浙江的作者合作创作。它以外来务工人员的乡愁为创作题材,“走着走着,就走到了故乡”,歌词通俗但带有意境之美。

“多少挫折与失败,我们学会了担当……”来自江苏的作品《起航》以迎接建党百年为题材,歌词、作曲都具备专业水平,带有一种史诗意味,在合唱中尤为鼓舞人心。来自安徽的作品《祖国爱我,我爱祖国》是别有趣味的童声合唱,也为当下少儿歌曲领域补充新鲜血液。

市群艺馆导演栾岚将担任展演的总导演,她对一首《小康中国》印象尤深,“我们一直说,合唱要便于大家传唱。这首歌的副歌‘小康中国,天地喜洋洋’‘小康中国,日子红火火’等让人过耳不忘,而且作曲、编曲层次丰富,传唱性、普及性特点很强,在舞台呈现上也给创作带来很大空间。”

“唱支山歌给党听”——首届长三角合唱歌曲创作大赛由文旅部主办,将永远落户上海。去年,首届长三角流行歌曲大赛在浙江举办,未来,长三角民族音乐大赛、长三角民歌大赛也将分别在江苏、安徽举办。“希望从这里走出的作品可以唱响十年、二十年,为未来留下经典。”王晓宁说。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