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副局长李枫介绍了《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的有关情况。
李枫在介绍中提到,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发挥社区生活圈在城乡社区发展和社区治理方面的基础平台作用,推动城市发展方式和市民生活方式转变,建设健康安全、便利舒适、富有活力和魅力的人民城市,自然资源部组织了上海市等地科研单位和设计团队研究制定了《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希望通过这个行业标准,指导地方进一步做好社区生活圈相关规划,提高社区生活圈相关内容编制与实施的针对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2019年11月,自然资源部启动了《指南》前期研究编制工作。近两年来,一是总结了北京、广州、深圳、杭州、西安、武汉、沈阳等地在城镇社区生活圈规划方面的创新和实践经验,同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多规合一”优势,借鉴了上海、成都在乡村社区生活圈方面的实践和探索经验,坚持城乡统筹,推动乡村振兴;二是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广泛征询专家、公众和使用者的意见,进行相应修改完善。《指南》已于6月9日发布,将于7月1日起正式实施。
据悉,《指南》内容包括正文、附录和参考文献,正文部分共八章,重点阐述了社区生活圈规划的总体原则、城镇社区生活圈及乡村社区生活圈的规划指引、差异引导和实施要求等。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价值导向。作为社区生活圈规划工作的技术指引,《指南》遵循五个基本原则,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强化系统治理、因地制宜塑造特色生活圈。
二是覆盖城乡。提出城镇社区生活圈和乡村社区生活圈在配置层级、服务要素和空间布局等方面的规划指引,其中城镇社区生活圈可构建“15分钟、5-10分钟”两个层级,乡村社区生活圈可构建“乡集镇-村/组”两个层级。
三是差异引导。将服务要素分为基础保障型、品质提升型和特色引导型等三种类型,并从社区服务、就业引导、住房改善、日常出行、生态休闲、公共安全等六方面提出不同的导向和要求。各地可立足实际,统筹经济能力和资源条件,结合居民需求,评估主要影响因素,细化《指南》的规划技术要求,使社区生活圈规划“因地制宜”“因需制宜”。
四是注重实施。生活圈作为空间单元,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是实施层面的重要抓手,也是规划体检评估的重要对象。《指南》综合运用全生命周期的方法,明确现状评估、规划方案和行动计划制定、动态监测等工作程序,提出新建地区、城市更新地区和老旧小区等工作重点,鼓励部门协同、公众参与和社会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