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一天,上海东南端的奉贤区金海街道,家住金水丽苑的徐阿婆家陡然热闹起来——“今朝吾怩‘一个人的剧场’又要开演了!”随着主持人周国良一口地道的奉贤话响起,徐阿姨的脸上泛起了许久未见的笑容。
繁华都市里,老人们的物质生活或许并不匮乏,但行动不便、高龄独居的他们可能更渴望精神世界的温暖。“一个人的剧场”对老年人而言,不仅仅是平淡生活中的调味剂,更是一道照进他们心灵的光。
客厅变身演出台“这是吾怩街道专门为老年人‘私人定制’的小剧场,上门为大家表演文艺节目。今朝本来是为徐阿婆一个人表演,但是邻居们也来了,现在‘一个人的剧场’变成了一群人,欢迎大家!个么阿拉表演现在就开始啦……”在金水丽苑徐阿婆的家里,主持人周国良用一口地道的奉贤本地话讲了一段开场白。
一旁,七八位演员早已换上演出服、化好妆,首先出场的女演员带来两首独唱《好日子》、《望月》;随后,舞蹈演员又跳起了《又见北风吹》,独脚戏《不要贪便宜》更是把气氛推到高潮……
在徐阿婆家不足20平方米的客厅里,演员、观众齐聚一堂,阿婆们有的跟着音乐节拍鼓起了掌,有的拿起手机录下了这些精彩的节目,还有的开心地合不拢嘴……
85岁的徐阿婆家里很久没有这么热闹过了,她常年独自一人住在这处没有装修的动迁安置房内。因年岁已高,徐阿婆脊柱弯曲突出,导致她的视线变得更低,长时间走路会觉得困难。“平常偶尔在小区里走走,大部分时间呆在家里看电视。”
徐阿婆自幼喜爱文艺,但行动不便,已经很多年没有在现场看文艺表演了。
虽然演出场地就是家中客厅,观众也都是白发苍苍的老年人,但演员们拿出了十二分的专业态度,唱到动情处还会主动与坐在沙发、长椅上的阿婆们握手,气氛仿佛是一场小型歌友见面会。
一场文艺演出40分钟,徐阿婆和邻居们意犹未尽。当演员们陆续离开、左邻右舍各自回家后,徐阿婆拿出用手机拍摄的节目反复观看,“真的老激动!老长辰光么噶开心了!”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说起来,徐阿婆所在的奉贤区金海街道是一个老龄化程度很高的社区。三年前,街道工作人员在走访社区时发现,辖区内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在常住人口中占比高达34.7%,其中失智失能的老人有70多位。许多老人因为疾病等原因出不了门,衣食无缺的老人们难免感到孤独,他们也想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
为了帮老人排解孤独,“一个人的剧场”就这样诞生了。
演员由社区文艺团队和志愿者报名组成,针对老人喜好来设计节目。考虑到老人出门不便,采用演员“送演上门”的形式,“哪怕观众一个人,节目照送。”
于是,每月一次,“一个人的剧场”为老年人送上各类表演:沪剧、独脚戏、魔术、独唱、舞蹈……很多老人一辈子都没有这样零距离接触过演员,当“一个人的剧场”开演,平时很少出门的老人会在那一天穿上自己的“出客装”,郑重其事地呼朋唤友,一起享受这难得的欢乐时光。
因为太受欢迎,就连去年的疫情期间,演出也没有停滞很久。考虑到演员不能上门演出,居委会工作人员就上门帮老人家里电视、手机连上直播信号,演职人员就在小区的空地上演出,老人在窗台上就能与演员隔空互动,简直就是社区小型演唱会的现场。
为老人定制节目
作为南上海音乐艺术工作室负责人,周国良对每月一次的演出格外重视,“事先要了解一下老年人的情况,有没有偏爱的节目类型、有没有特别想听的歌。”他根据每一个老年人的实际情况,事先配好一个节目单,其中包含演唱、独脚戏、舞蹈、魔术等不同节目类型。
“本地居民比较欢喜沪剧,外地居民更喜欢京剧,我们既要保证整台节目的丰富多样,也要有所侧重。”周国良说,“演出对我们来说可能是一个日常性的工作,但对老人而言,可能一辈子就看过这么一场现场演出。”
针对“一个人的剧场”演出,周国良和他团队的成员也在不断改进表演。“我们在舞台上可能面对的是一个大的群体,不太会注意到某一个观众的特别感受,但是一对一的演出过程中,你就会注意到观众的情绪和感受。”周国良深有感触,“文艺节目的本质是感受,有些老年人不见得完全听得懂、看得明白,但我们去表演本身就是在传递一种情感。”
三年来,“一个人的剧场”演出团队就这样一家一家上门演出。
金海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佳表示,未来,将探索演职人员和老人线上互动的模式,让老人的晚年生活越来越精彩,幸福指数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