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区档案馆保存着这样一张照片,展示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下称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在上世纪研发“神光”装置——激光器系统时的工作场景。
“神光”装置
1958年1月,嘉定县被划归上海市管辖,同年,嘉定被命名为“上海科学卫星城”,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中科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等一大批科研机构相继迁入,开启了科研院所在嘉定创办发展的新篇章。
图片中科院上海光机所获奖展示
“十三五”期间,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在6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承担项目总数1068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项16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项特等奖、一等奖11项。
如今,嘉定地区的科研院所无论是在科研实力,还是在规模体量上,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科技嘉定”已成为一张响亮的名片。
点燃科技创新的火种
在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保留着一封珍贵的信件:“邓锡铭同志,希望你为我国光子学、光子技术和光子工业作出贡献!我一定尽力相助。”写信人是科学泰斗钱学森。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
1964年,邓锡铭作为主要负责人,参与筹建我国第一个激光技术专业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并被任命为副所长。
在邓锡铭的带领下,经过10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中科院上海光机所设计出了大型高功率激光实验装置——“神光I”装置。1987年,该装置通过国家鉴定,为核爆模拟、高压状态方程提供了重要研究手段。
1990年,“神光I”装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它的建成是我国激光技术发展的一项重大成就,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及应用都有着重大意义。
科技创新的种子,源源不断地在嘉定这块热土上萌发,无数个“第一”在这里诞生:为第一颗原子弹研制作出贡献的J501大型计算机、我国第一台每秒500万次的大型计算机、第一台等离子喷涂装置、第一块激光钕玻璃……
直到1978年,嘉定共有部属、市属科研单位9个,职工5966名,其中中高级知识分子1904名,各科研单位在强激光技术、中大型计算机、高强度晶体材料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奖项目多达486个。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在“十四五”期间,将精耕基础前沿交叉、光电空间、先进材料、信息、海洋等重大战略领域,加快打造以强激光科学与技术为“主体”、激光物理(能量光子学、信息光子学)和材料物理为“两翼”的原始创新策源地,为国家重大需求、经济主战场提供集成性、系统性的激光技术解决方案,践行激光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担当。
筑巢还凤,重焕科研活力
上世纪90年代,受交通制约,部分科研院所从嘉定搬至上海市区,曾经星光熠熠的“上海科学卫星城”逐渐暗淡。
2000年,地处嘉定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前身为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以下称“中电科三十二所”)将工作总部从嘉定搬到徐汇漕河泾。“当时漕河泾只有20多亩地,随着发展,我们的员工人数从几百人发展到了上千人,场地遇到了瓶颈。”中电科三十二所工会主席金光表示。
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
当听到中电科三十二所面临场地不足的困境时,嘉定区政府伸出了橄榄枝。2016年6月,经过几年紧张有序的建设,中电科三十二所工作总部搬回嘉定。
“建所初期我们只有120多亩土地,现在我们已经扩大到300多亩,嘉定区政府在用地上给了我们很大支持,也为我们提供了优惠的税收政策。”金光说,去年企业营业总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
中电科三十二所只是嘉定“凤还巢计划”的一个缩影。多年来,嘉定栽下“梧桐树”,善待“金凤凰”,为了让“凤还巢”,嘉定为回归和入驻的科研院所提供近2000亩土地,为人才提供配售房、购房补贴和租房补贴。同时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每年举办嘉定科技博览会,让院所拿出科研成果与企业“面对面”,帮助院所科研成果找“婆家”。
如今,以北部菊园新区为主,聚集了中科院系统的上海光机所、上海硅酸盐所、上海微系统所等,已完全扭转了20年前科研院所竞相出走的窘境。
中电科三十二所
未来,嘉定将以菊园新区国家级科研院所集聚区、嘉定工业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区域为重点,加速引进和培育一批重点项目,集聚一批高端研发机构、创新型企业和高层次人才,让创新成为嘉定持续发展的“硬核”动力。
(来源:上海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