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居民健康素养13年连升,防疫经验转化为市民健康生活启示录

2021年06月15日20:13  
 

国家卫生健康委今天(6月15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健康中国行动健康知识普及行动有关情况。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出席发布会介绍上海健康科普、健康促进工作情况。

全市健康促进区建设覆盖率达87.5%

“一江一河”健康公共空间成为“健康上海”打卡地

从2014年开始,国家卫生健康委启动健康促进县(区)建设工作,邬惊雷介绍,上海坚持“全域协同、全民参与、全生命周期覆盖”的原则,大力开展健康促进区建设,不断增强市民的健康获得感。当前,全市有14个区开展了健康促进区建设,建设覆盖率达87.5%,其中8个区通过国家级技术评估。

一是全域协同。建立跨领域、跨部门的协调机制,推进健康融入万策,编制、修订与健康有关的公共政策80余项。把健康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各环节,完善健康支持性环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多部门协作,各区联动推进的黄浦江核心段45公里以及苏州河42公里岸线健康设施建设,“一江一河”健康公共空间成为“健康上海”打卡地。

二是全民参与。大力开展健康知识普及行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硬核科普为2400万上海市民每人穿上了一件“无形防护服”。市政府连续13年向全市800多万户常住居民家庭发放健康知识读本和健康工具,累计发放量超过1亿份。2020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5.57%,实现13年“连升”。

三是全生命周期覆盖。大力推进社区、学校、医院、企业、机关等5类健康场所建设,覆盖儿童、青少年、职业人群、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目前已建成305家健康促进学校、146家健康促进医院、156家健康促进机关、116家健康促进企业和544个健康促进社区,建设健康家庭5.37万个。

将健康科普工作纳入绩效考核

让健康科普成为医务人员工作“标配”

当前互联网上健康信息良莠不齐,公众最信任的还是公立医院的权威专家,上海医疗资源富集,如何调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更多的投入到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邬惊雷就此介绍,上海制定下发《关于加强本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指导意见》,努力使医疗卫生机构成为健康促进“主阵地”,医务人员成为健康科普“主力军”。

一是构建覆盖全院、全员参与的健康教育与促进组织管理体系,推进医院成立健康促进委员会,由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主任,各职能部门作为组成部门,多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

二是以健康促进医院建设为抓手,制定实施有利于健康的政策,创造有益于医患健康的环境,强化社区健康促进行动。

三是完善激励考核机制,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教育与促进人才队伍建设,将健康科普工作纳入医务人员日常业务考核、评先评优、职称晋升,使健康科普有“硬抓手”,成为“硬任务”。

四是加强宣传引导,构建“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教育年度活跃指数”,引导医疗卫生机构强化健康教育与促进职能。

下一步,还将把健康促进与医疗卫生机构的文明创建、社会服务、人文关怀等有机结合,持续加强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不断增强居民的健康获得感和满意度。

当前,上海市部分医疗卫生机构将健康科普纳入患者满意度测评,就这一创新做法,邬惊雷谈到,上海市在市六医院等医疗机构试点将健康科普纳入患者满意度测评,推动医疗机构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这样的尝试有三方面意义:

一是助力服务理念转变。激励医疗卫生机构,以患者健康为中心,普及健康科学知识,打造全方位、全流程、全员参与的健康促进模式。患者健康教育能够有效调动患者和家属自我健康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健康素养。

二是改善就医体验和医患关系。上海针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呈现常态化、规范化、个性化、多样化发展趋势。门诊健康教育年度计划与相关规章制度落实到位;科室设立健康教育联络员;围绕常见疾病、预防保健、康复、用药等主题开展院内讲座。将健康科普作为满意度测评指标,可以广泛推进健康科普工作,有效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和医患关系。

三是提升医院和医生科普意识。借助门诊患者、出院患者的AI满意度测评和信息化大数据手段,全面了解医院各科室、各病区科普宣教开展情况,通过构建健康宣教量化考核机制,将科普宣教意识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到日常工作中。

我们将继续推动全市医务人员将健康科普融入临床诊疗工作,让健康科普成为医务人员的工作“标配”,把更多防病治病和健康教育知识教给患者。

上海市民健康素养水平实现“13年连升”

生活卫生健康小细节构筑起疫情防控大防线

上海市民健康素养水平实现“13年连升”,这也为上海市精准疫情防控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邬惊雷分析:上海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13年“连升”,对市民健康水平的改善和城市公共卫生安全的维护起到重要作用,至于怎么提升的,我们最大的体会是调动人民群众自己的积极性,通过市民健康行为养成“三步走”模式,把“防疫经验”转化为上海2400万市民的健康生活启示录,让健康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风尚。

具体做法包括:

推动专家倡议、公众响应。向市民发出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120多名市政协委员联名提案,抽样调查表明92%的市民赞成使用公筷公勺。

出台《上海市民健康公约》,凝聚市民共识。2020年5月11日向全社会正式发布《上海市民健康公约》,组织专家逐条解读,汇编市民健康知识读本,设计健康工具“公叉勺”,发放到全市800多万户常住居民家庭,便捷、实用、受欢迎。

通过纳入标准和立法,为市民健康行为提供法制保障。研制出台《餐饮服务单位公筷公勺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健康公约相关内容纳入了《上海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条例》,下一步,还将完善爱国卫生与健康行为促进立法。

邬惊雷称,通过这些,市民健康意识高涨,尤其疫情下的健康防护能力显著提升,比如大家主动把防疫“三件套”“五还要”变成生活中的“标配”,还有刚才说的超过9成的市民赞成使用公筷公勺等,可以说这种提升的小细节体现在市民生活中方方面面。

(来源:文汇报)

(责编:董志雯、轩召强)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