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位“大咖”浦东论道,这届“教育名家论坛”都说了啥?

2021年06月08日17:12  
 

#EDUCATION#

“教育发展新均衡”,到底新在哪里?

什么样的课堂,方是“核心素养新课堂”?

校长怎样做,更有助于“激发办学新活力”?

日前,在浦东新区教育工作党委、区教育局举办的“活力创新 引领未来”教育名家论坛上,一批来自全国的教育大咖,与浦东的特级校园长、名校园长培养项目学员圆桌论道。围绕这三个论题,名校园长们金句迭出,跟着小布一起来看看吧!

关键词

教育发展新均衡

# 徐凤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周浦中学校长)

真正面向学生未来生活的教育,应该关注创新能力培养、关注人与自然的融洽、关注个性特长发展与社会多元需求之间的匹配、关注态度情怀价值取向的养成。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校准自己的办学目标和行为,把“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这个核心内容,始终放在是否促进学生全面长远发展,是否能培养创新能力、健康体质、完备人格等价值判断中去思考、去选择、去落实,实现教与学的变革。

# 赵之浩

(上海市建平中学西校校长)

新时代的教育均衡既要关注教育外部的整体发展,也要关注受教育者个体的全面发展。过去我们理解教育均衡,更多的是从教育的外部结构出发,努力实现不同区域、不同学校教育的协同发展,重点在于弥补地区教育差异。教育均衡既包括外部均衡,也包括教育者的内部均衡,这种内部均衡核心表现就是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素质的协同发展。

# 周怡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新世界实验小学校长)

一所好的学校,不在于它有多少亮闪闪的牌匾,而在于它能否让校园的每一个时空都充满教育的意义,让教育的每一天都充满生命的活力;它是否能针对不同差异的孩子,提供最适合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才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教育均衡的目标。任重而道远,我们一直努力在路上。

# 万玮

(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校长)

提倡中西融合的教育,就是力争汲取中西教育精华,在其中取得均衡。中国基础教育强调内驱力、意志品质、计算记忆等基本学习技能等,西方教育强调表达、合作、批判性思维,两者各有所长。我曾经引用过一个词“全球国际化”来论述中西融合课程的实施:Think globally,act locally。

# 尤庆荣

(上海海洋大学附属大团高级中学校长)

“十四五”教育发展的核心有两个关键词:公平和高质量。我理解的新均衡就是教育高层次、高水平的公平,以及高质量的发展。就高中来说,实现新均衡的重要途径,就是多样化发展。

# 倪瑞明

(上海市浦东中学校长)

教育发展新均衡的实现途径要基于校情,每个学校基础不一样,抓手不一样,切入口不一样,但一定要注重增量评价,有了增量评价大家就能有信心。作为管理者要坚持内视原则,我们要仰望、要学习,但不要示弱;要培养自己的教师队伍,注重带动自己学校的积极性,引进优秀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和现有干部的培养,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教育发展新均衡的梦想和团队一起来实现。

# 卫东浩

(上海市凌桥中学校长、书记)

基本均衡底要兜住,要更加关注公平;优质均衡度要把握,更加关注质量。基本均衡指向合理地分配教育资源,提升整体教师素质,缩小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群体之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它所指向的就是教育公平。

# 金维萍

(浦东新区观澜小学校长、书记)

现在我们强调优质均衡,优质在前,要让师生有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是有质量的均衡,也就是“吃得好”。要“吃得好”,仅仅靠手中的粮还不行,还要有好的菜,这就是说,我们的优质教育要满足不同层面的孩子的需求,教师需要各展其长,更需要齐心合力。

# 蒋耀琴

(浦东新区浦南幼儿园园长、书记)

幼儿园开展的是0-6岁早期教育,往下延伸教育发展新均衡的学段,就是要看见、接纳、尊重、鼓励每一位儿童。学前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尊重、关注到每一个儿童个性特质的不同。只有尊重接纳,才谈得上之后的教育,才可以让孩子有滋养一生的幸福童年,有持续成长的动力。

# 曹湘瑜

(浦东新区临沂八村幼儿园园长、书记)

我们的学前教育开始从幼有所育,走向幼有善育,从普及普惠,走向优质发展。教育发展新均衡,首先关注的是环境要素,它是安全的、温馨的、可以与孩子互动的;其次要关注校区团队均衡;第三要注重内涵建设,幼儿园的课程承载着教师的发展和幼儿的发展。

/ 嘉宾点评 /

# 张志敏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格致中学原校长)

一所学校的优质,不仅仅是外部环境,不仅仅是教育教学设施的升级,重要的是教育内涵有没有变化。学校教育的内涵有没有变化,看的是你的课程。因为课程是一个核心关键,课程会引发教学改变,课程会引发教师专业成长,会引发评价方式的改变,所以,课程是牛鼻子,是关键点。

# 代蕊华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过去对教育均衡的理解是区域层面的,从区域走向学校,从群体走向个体。我们对于个体教育的发展,还要考虑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均衡。均衡不仅仅是外部,还要看内部:学校里,课堂上,如何关注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以及不同性别之间的平等。

关键词

核心素养新课堂

# 滕玉英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中学校长)

东洲中学在办学实践中推行情智课堂,这是一种旨在创设适合初中学生乐学善思的课堂情境,启迪师生情智共生的一种策略、行为、理念的总和。它的核心词就是“以情生情、以情启智,因智生情、情智交融”,达到师生的情智共生。

# 马淑颖

(上海海事大学附属北蔡高级中学校长、书记)

学校的课程教学,如何能解决好无限的知识与有限的学习时间之间的矛盾?这需要教师在对新课程新教材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调整教学组织和教学方式,真正基于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认知规律,通过引导学生经历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完整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和认知客观世界的方法论,提高学习效率,真正“学会学习”。

# 柴建荣

(上海市育民中学校长、书记)

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标不断地引导我们重构教育观,这是对“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培养什么人”等教育的根本问题的时代回应。我们学校新课堂实践主要有五方面:注重“主动发展”理念的课程建设;注重改进课堂教学设计;注重改进教学过程;注重交流研讨、成果分享;注重“课前课中课后”的反思与改进。

# 张莉

(浦东新区御桥小学校长)

从课程建设角度看,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发展性等特点,学校必须打通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形成对核心素养的课程支撑;从教学改革角度看,要改革教与学的行为,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自主研究的热情,培养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评价角度看,既要关注知识与能力的显性指标,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隐性指标。

# 魏澜

(上海市浦东模范中学校长、书记)

一个好医生评价标准,是让患者吃最少的药,受最少的苦,把病解决了;一个好老师的评价标准,是让学生花的时间越少,作业的量控制得越好,成绩达标了、能力提升了。同样,好学校要让孩子在学校里开心、高兴,找到他存在的意义,我们所有的课程都是一个缩影,让孩子去体验今后如何走向社会。

# 傅国庆

(上海市傅雷中学校长)

核心素养新课堂,“新”不一定是指一个“新的主意”。我们学校的家书教育搞了十多年,也是一个新课堂。我们的课堂用了信息技术之后,效率大大提高,也是一种新课堂。有生命力的就是新的,哪怕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它有新的形式,也是新课堂。

# 王涣文

(上海市洋泾菊园实验学校校长、书记)

我们要教孩子如何去创造、创新,如何去实践,我们开展的创新实践活动,就是新课堂活动。我们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活动,就是新课堂的活动。九年一贯制学校有一个天然优势,可以把小学和初中衔接起来,来优化我们的新课堂。

# 邬晓玲

(浦东新区上南实验小学校长、书记)

项目化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让他们遇到真实的问题,去发现问题,然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它真正地指向核心素养。但项目化学习又仅仅是其中非常小的一个阵地,所有的学校都在努力,争取更多的阵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 周静

(浦东新区东南幼儿园园长、书记)

核心素养新课堂这个“新”,体现在教师应该有一种新的儿童观,新的教育观,新的课程观。在我们幼儿园“童画解读”课程中,老师从原来研究教材教法,转变为更多关注儿童的发展。他们梳理出了老中医的“望、闻、问、切”四步法去解读儿童的作品,儿童的画不再只是画而已。

# 周洁

(浦东新区西门幼儿园园长、书记)

这两年我们提出“有效课堂”这一概念,希望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而不是别人的知识经验,来建构自己独特的认知态度和学习方式。我们发现,一旦孩子凭借自己的想象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心愿,完成学习过程,他们的脸上一定会绽放光彩。在西门幼儿园,所有的课程都是师生共生的。

/ 嘉宾点评 /

# 刘京海

(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原校长)

核心素养不能直接培养,只能指向,它是一个终极教育,不是中小学的教育目标。我们是为核心素养的形成打基础,不同学段要打的基础重点不一样,通过我们打基础去逼近核心素养。教育的初心,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初心,就是回归基础,把基础打好了,核心素养就逐步形成了。

# 李文萱

(徐汇区教育学院院长、徐汇区教育局副局长)

育人方式的变革已成为基础教育的热点及重难点,育人方式的变革实质是回答如何培养人。我们已经从三维目标时代进入核心素养时代,那么在培养人的方式方法上就要发生变化,所以才有新课程、新教材、新教学,对应学生就是新学习、新评价。育人方式变革最终落实在新课堂上。对课堂的探索要有建模的思维,要以学生为中心,指向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

激发办学新活力

# 窦桂梅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书记)

基础教育要实现“高质量”,这是时代的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指向的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的教育只有培育了学生应有的核心素养,打下的基础才是可靠的、牢固的、指向未来的,这是实现高质量的基础。我们要把课程的主渠道回到课堂的主阵地,实现课堂育人与育人课堂,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这面旗帜,写在每天真实的课堂上。

# 李百艳

(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校长、书记)

教育即对话,以对话方式共绘发展蓝图,激活愿景共识力;以对话机制管理课堂教学,激活师生内驱力;以对话关系优化育人生态,激活学校新动力。未来的教育更强调连接性、情感性、独特性、创造性。对话这种基于平等、经由沟通、达于理解、形成共识的方式,更有利于激发活力,有利于激发孩子对话未来的力量。

# 吴国林

(上海市三林中学校长、书记)

如何激活办学新活力?我的答案是学校里的各个主体,既要善于看“大”自己,也要善于看“小”自己。一所学校的办学活力在于人,人能够看“大”自己,才能激发自己的能力、活力,才会敢于做事,勇于负责。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只有细和小才能落实。在具体干事的过程中,就是要看“小”自己。看小自己,才能做实,才能在方法上出新。

# 顾霁昀

(上海市香山中学校长)

新时代激发办学活力,要有党性的高度,探索中国教育的路径,形成教育强国的信念;要有理性的深度,聚焦育人方式的变革,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要有人性的温度,关怀教育生命体的成长,让青春之花绚丽绽放。

# 虞晓贞

(上海市浦东复旦附中分校书记、副校长)

学校要注重提升教师和学生的自我内驱力。在我们学校,首先从赋予学生选择的权力开始,允许他们选班级,选课程,选老师;其次从发挥老师的领导力入手,通过扁平化项目式组织,让所有老师都参与学校管理;再次,从改变师生关系入手,建立教师全员导师制,让师生关系成为推动学校变革的核心竞争力。

# 王顺昌

(上海市南汇第四中学校长)

要激发办学新活力,需要不断改进教育评价,要从注重学生短期的成绩向注重学生长远的发展转变,要从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向注重能力素养的提升转变,要从注重结果性评价向注重过程性评价转变。社会、学校、家庭,都需要为学生积聚更多的资源和活动的空间。

# 王英

(浦东新区辅读学校校长)

辅读学校一直以来秉承开门办学的策略,加强社区联动,建立稳定的学习实践基地,充分依托社会资源的育人功效,将帮助特殊孩子融入社会、和乐生活作为办学目标。通过开发资源多样的课程、构建多元实施的课堂,让社会能有更多途径来接纳特殊孩子,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基础。

# 余伟珏

(浦东新区北蔡镇中心小学校长)

我们要重视每一个人、尊重每一种差异的存在。关于学生的活力激发,重要的衡量标准是学生的潜力是否能得到主动的发展。学校的教育使命,就是努力将学习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相结合,让他们能从学习中得到乐趣。让教育适合学生,做合乎规律的教育。

# 丁惠芳

(浦东新区靖海之星幼儿园园长)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用校园文化凝聚人、用办学理念培养人、用严以律己感召人、用课程研发成就人、用发展思维激励人。教师成全了园所的发展,园所的发展又不断激发教师的专业热情。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使命。

# 朱幸嫣

(浦东新区云台幼儿园园长、书记)

学前教育要焕发活力,一方面要在尊重儿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教育行为,另一方面要通过办学行为将科学育儿的理念和方法辐射到家庭教育,形成家园合力。让幼儿园与家庭一同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这是学前教育的价值所在。

/ 嘉宾点评 /

# 徐红

(上海市实验学校校长)

两天的论坛呈现了浦东教育者对教育的热爱与执着,也彰显了浦东教育的活力。从激发显性活力、关注隐性活力两个角度,各位提到了要让学生充满活力、让教师灵活求变、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尊重教师发展规律,尊重育人初心,从而让教育如若源头活水举重若轻,焕发蓬勃的生长力。

# 王洋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主任)

浦东教育工作者以对教育的热爱和付出,书写了浦东教育新篇章,彰显了浦东教育新活力。新时代的办学活力,来源于新课堂、新教学、新评价,作为教育管理者应当不忘育人初心,牢记校长使命,以坚定的政治方向、求实的工作作风、灵活的管理方法,让学校焕发活力,让教师葆有动力,让学生发挥潜力。 

(来源:浦东发布)

(责编:陈晨、轩召强)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