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个街道有24处红色遗址,红色宝山体验馆开馆

2021年05月29日15:28  
 

“大家好,我叫沈泽民,嘉兴桐乡人。哥哥沈雁冰年长我6岁,我们兄弟关系一直很好。在迷惘的时候,我经常写信给在商务印书馆做编辑的哥哥。我对他说,我喜欢阅读《新青年》,喜欢看李大钊、陈独秀的文章……”

“大家好,我叫沈雁冰。我和弟弟沈泽民相继走上革命的道路,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一员,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父亲和母亲的影响。”

位于宝昌路533号的红色宝山体验馆5月28日正式开馆。一个穿着蓝长衫、围着红围巾,一个穿着浅色褂子,在台上演绎情景思政课“革命热血两兄弟”的陆惠群、王安华都是宝山路街道的居民。随着身后屏幕上老照片滚动,时光仿佛倒流到上世纪20年代初,沈雁冰、沈泽民两兄弟在这片土地上为革命工作而活跃……

沈雁冰,就是大家熟知的茅盾,当时在宝山路上的商务印书馆从事党的组织和联络工作;弟弟沈泽民,当时是青云路上海大学的“红色教授”。中共一大召开前后至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兄弟俩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就住在宝山路的宝兴西里。“中共四大召开后,大会选举产生的党中央机关及党团上海地委机关选址在宝兴里办公。我和弟弟的居住地,距离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区域,变得只有一步之遥。”饰演沈雁冰的王安华向听众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当时党的领导机关都选址在这里?”

在宝山路街道辖区,共有上海总工会、三曾里、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等24处红色遗址,奠定了这片区域深厚的红色基因。“首先,这儿离北火车站不远,交通便利;其次,这里是华界,位于与公共租界的交界处,属于三不管地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宝兴里紧靠商务印书馆,是商务印书馆职工的主要聚居地,工人众多、党团员较多,是党在上海的一个重要据点。因此,党的领导机关设在这里,最安全。”台上的“沈雁冰”揭秘道。

作为上海第一家街镇级红色文化体验馆,红色宝山体验馆位于宝山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内,上下两层。市民走进这里,可以通过一条“红色文化基因溯源”长廊,了解宝山路的红色历史。比如,1922年创办的中共中央第一份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主编是蔡和森,最早的发行所就设在宝山路宝山里。1923年初,中共中央机关的印刷机构转移过来,随后,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出版领导机构也迁址到宝山里,选址在弄口西边第一幢房子内,这幢房子是邓中夏的住所。1925年6月初,位于宝昌路的“国华印刷所”“崇文堂印务局”挂牌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印刷机构。还有郑振铎等人在“五卅惨案”后创办的《公理日报》发行所,中国共产党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的编委会,上海总工会机关报《平民日报》的发行所……

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卅运动,宝山路街道有丰富的红色历史遗存与精神财富,红色宝山路的峥嵘岁月,镌刻着早期共产党人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近年来,宝山路街道充分发掘、保护、利用辖区丰富的红色资源,挖掘红色文化内核,探索形成了“红色阵地、红色思想、红色网格、红色服务、红色合力”五大板块联动体系,红色宝山体验馆正是红色阵地建设的最新成果。在这方阵地上,“红色宝山”连环画、文创品,居民创编的红色情景微话剧都有了集中展示的平台。

2012年起,宝山路街道连续组织编创《画说宝山路》系列连环画,目前已推出8册,不仅专业连环画家,辖区内的居民、中小学生也拿起画笔描绘宝山路上的红色故事;社区居民排演的微话剧《天亮了》讲述《公理日报》创刊过程,去年7月首演以来已上演多场。街道还推出了“红色印记微行走”路线,这些资源都能在“红色宝山”小程序里找到,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触手可及。

宝山路街道还活跃着一支“初心”宣讲团,从机关单位、社区居民、辖区单位招募的志愿者团队经过专业培训,向身边人宣讲红色遗址故事。“重温红色记忆、坚定理想信念,希望市民百姓亲身参与红色文化的传播,切身感受红色故事、红色文化的魅力,增强对这片区域的文化认同感。”宝山路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家门口的红色宝山体验馆里,预约一堂情景思政课、亲手制作一份《公理日报》,居民不仅是参观者,更是红色故事的参与者、讲述者。“在宝山路这一带生活了几十年,不了解身边原来有这么多红色遗址,有这么多革命前辈在历史上和我们‘擦肩而过’。”一位社区居民感慨道,“下次要带孩子一起来看看。”

(责编:王文娟、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